倪思

倪思
  • 姓名:倪思
  • 别名:字正甫,号齐斋先生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 出生日期:1147
  • 逝世日期:1220
  • 民族族群:

倪思(1147—1220),南宋学者。字正甫,号齐斋先生。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生于高宗绍兴十七年,卒于宁宗嘉定十三年。乾道二年(1166)进士,淳熙年间中博学宏词科。累迁至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直翰林。光宗即位,任将作监,权侍立修注官,升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绍熙二年(1191),兼侍讲。后除礼部侍郎。四年 (1193),兼权吏部侍郎。以言事得罪,出知绍兴府,未行而孝宗崩。宁宗立,起知泉州,不久,召除吏部侍郎、直学士院、同知贡举。后官至礼部尚书,又历任宝谟阁学士、华文阁学士等。卒谥号文节。


其父倪称受业于张九成,倪思复传父之学,实爲九成再传弟子,并深得九成学术思想之真传。平生笃信佛学,“至于濡首没顶以从之”(《宋元学案》卷四十《横浦学案》按语)。但其行却以儒家思想为本,故学者称其学的特点为“儒其行而释其言”(同上)。曾上疏宁宗,条陈十二事:兢畏、敬天、法祖、奉天、安视、正心、勤政、外庭、亲贤、纳谏、节用、谨用(同上书,《文节倪齐斋先生思》),所说大略儒家之言。在哲学上,提出知先行后及行可益知的观点,“学必先知而后行。譬之适燕而南辕,则愈远耳,故曰知之在先。凡行之不力者,为其知之不深也。既行而益知,如登山,见其高处尚多,又复登矣。”(《经鉏堂杂志》)指出人性各有不同,主张因人而施教:“性行各有长短,惟善教者因其所长而使之不蔽于所短,此夫子教由、求之法。”(同上)对儒家“穷居达济”思想作出新的解释,认为退居可以使识廉耻,亦是济世的一种形式:“君子退閒,亦是济时。世方汩于声利,廉耻之风日丧,而有一君子焉,道不苟合,于以厉天下廉耻之风,岂不谓之济时乎?”(同上)兼取儒家天命和佛教因果报应之说,谓“福善祸淫,常也。其偶相反者,特变耳”(同上)。崇尚俭而反对奢,强调君子当以节俭为德:“俭者君子之德。世俗以俭为鄙,非远识也。俭则足用,俭则寡救,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害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以训子孙。利害则相反如此。”(《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十)进而从俭中引伸出其他德目,认为俭而能正,则为仁、义、礼、智,反之,则为不仁,不义、非礼、不智:“俭而能施,仁也。俭而寡求,义也。俭而为家法,礼也。俭以训子孙,智也。俭而悭吝,不仁也。俭而复求,不义也。俭于其亲,非礼也。俭而积遗子孙,不智也。”(同上)倪思是传播和发展张九成理学的重要人物,全祖望评论其学说:“横浦再传弟子,东莱而外,章公、茂献与齐斋,足称三杰矣。然齐斋之佞佛,明目张胆,不可收拾,是则横浦渊源之流极也。”(《宋元学案》卷四十《横浦学案》按语)著作有《班马异同》三十五卷、《经钮堂杂志》八卷。

倪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汪艺香先生医案

汪艺香先生医案

《汪艺香先生医案》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间,由黄卓人、黄绍宗、黄蕴华等人搜罗所得手抄而成,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孤本。本书共四卷,记录了艺香先生所诊医案,不分病种,多无标题,论病以时症温病、疟痢之疾为主,兼及妇、儿。医案透彻详明,论病切中肯綮,用药灵通活变,每定一方载明经典著述,且常于汤方中合用丸散为引导,独具匠心,自成一家。

摄生要录

摄生要录

养生学著作。1卷。明·沈仕著。约刊于1481年。本书为综合性的养生著作。共分喜乐、视听、疑恐、谈笑、津唾、起居、行立、坐卧、洗沐、栉发、大小腑、衣、食、四时、旦暮等21题。每题皆摘录《淮南子》、《内经》、《养生书》等原文及彭祖等人原句。所录文献现已大部亡佚,本书在保存古代文献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现存《说郛养书六种》本。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它们是“孝感动天”(虞舜)、“戏采娱亲”(老莱子)、“鹿乳奉亲”(剡子)、“为亲负米”(子路)、“啮指心痛”(曾参)、“单衣顺母”(闵损)、“亲尝汤药(刘恒)、“拾葚供亲”(蔡顺)、 “为母埋儿”(郭巨)、 “卖身祭父”(董永)、 “刻木事亲”(丁兰)、 “涌泉跃鲤”(姜诗)、“怀桔遗亲”(陆绩)等等,郭居敬编撰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对二十四孝故事人物进行筛选、排序,再配上诗歌。郭居敬在诗体上选择四句的五言诗,平直亲切,长短适中,便于上口和记忆。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吕思勉著,十五篇。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这本《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读本。

受菩萨戒法

受菩萨戒法

受菩萨戒法,一卷,宋延寿撰并序,佚名跋,尾题梵网菩萨戒仪。又称受菩萨戒法并序。宋代永明延寿(904~957)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本书分为序与受戒法二部分,受戒法已散逸,仅余序文部分,内容系以教禅一致之学说为基础,记述授受菩萨戒之功德,并谓菩萨戒为一切行之根本。

摄大乘论释章

摄大乘论释章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435号,首尾皆残。现名乃据内容新拟。是世亲著、真谛译《释大乘论释》的注释书。主要从《摄大乘论释》中选择一些关键名相进行疏义。现存“十种胜相义第一”、“三识义第二”、“四惑义第三”、“薰习义第四”(后残)。对每一名相均不厌其烦地从各方面进行疏释。如对“三识”即分如下十一门疏义:释名相、辨体相、真妄分别、解或(惑)分别、心意识分别、善恶无记分别、三性分别、摄四识、摄八九二识、摄十一识、大小乘分别。所谓“三识”,指“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生起识”。本书以上述十一门抓住三识的特点,纲目清楚。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题作“《摄大乘论章》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