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 姓名:苏格拉底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古希腊
  • 出生地:雅典
  • 出生日期:公元前470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399年
  • 民族族群:

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德语:Sokrates 公元前469年,一说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雅典。父为石匠,母为助产婆。一度从父业。曾以骑兵身份相继参加过波蒂迪亚(Potidaea)、安菲波利斯(Amphipolis)等战役,由于表现勇敢获得殊荣。以后,以与普罗塔哥拉等智者辩驳和教育青年为己任。前406年入选“五百人议事会”,否决了要把得胜的将军因未顾上掩埋尸体事等而处死的决定。前404年因拒绝服从取代民主政制的“三十僭主”逮捕萨拉密的莱翁(Leon of Salamis)的命令而受到迫害。前399年民主政制恢复时,又被指控为反对信奉城邦原先的神灵另立新神和蛊惑青年,被判处死刑。有人劝他逃跑,遭到拒绝。在法庭申辩时,认为对他的指控违背事实,但鉴于是合法法庭的判决,故甘愿服刑,饮毒酒自尽。自称是神赐给国家的礼物——牛虻,其使命是刺激一头伟大而高贵的牛一样的国家,使它活跃。受“灵异”的启示,勉励公民留心美德。虽被德尔菲阿波罗神殿的神喻称为最智慧的人,而他则强调自己“自知其无知”,只是能通过问答式的“理智助产术”,帮助别人辨别真假,使青年人鉴别幻想和真知灼见,由此产生值得称道的心灵的子息。声称青年人从来没有从他那里学到任何东西,他们产生的许多令人钦佩的真理是凭借他们自己从灵魂深处发现的。但是这种接生却是上天的工作和他的工作。对逻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1)注意“归纳的论证”,力求在一些简单的、显著的具体事例中,找出有永久性的论证;(2)注意“普遍的定义”,追求一种普遍的术语,特别是伦理道德概念(如正义、勇敢、虔敬、节制等)的精确意义,认为这是改进实践的首要步骤。但他没有将普遍的东西从个别的东西中分离开来。自称本来有志于研究自然哲学,但鉴于阿那克萨哥拉未把“努斯”(心灵)原理贯彻到底,从而转向“认识你自己”;又鉴于当时雅典公民道德堕落,致力于探讨道德伦理问题。提出“美德即知识”,肯定知识是一切美德的基础,人不会明知故犯,为恶是出于无知。认为没有人自愿趋恶,或做他认为是恶的事情,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人的目的在于幸福。掌握所有一切知识是没有必要的,遵循一般的知识,未必能使人行为公正和得到幸福,只有掌握关于善、恶这门科学的知识,才能使人幸福。为善作恶的程度取决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无知导致恶行,在智慧和深谋远虑的指导下,可导致较大的善。知识和知识的使用是分不开的,知识在于使人获得幸福,而幸福又是和智慧分不开的。反对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道德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即把握达到真正善的途径。这些主张是他的政治学的基础。认为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关心城邦全体公民的灵魂,使他们达到尽可能的完善。政治家因此必须具备有关善的知识。指责民主政制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城邦落到既无真知灼见又无专门知识的人手中。苏格拉底在希腊哲学的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直接受到他影响的有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学园派(即柏拉图学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包括麦加拉学派、伊雷特里学派、昔勒尼学派、犬儒学派)。他生前并未撰写著作,研究他的思想和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柏拉图的对话,尤其是早期的对话,以及另一学生色诺芬(Xenophon,前430—前355)的著作《回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半崧集简编

半崧集简编

本书(一册八八面五二、八○○字)不分卷;章甫撰。甫字申友,号半嵩;台湾(今台南)人。征于清乾隆二十年;以岁贡征,设教甲里中。所著「半嵩集」凡六卷:卷一「五、七言古诗」,卷二「五言律」,卷三、卷四「七言律」(上下),卷五「五言绝」与「七言绝」,卷六「骈文」与「杂文」;以诗为主,以文为附。当乾隆五十二年及嘉庆年间台湾发生林爽文、蔡牵两大事件,作者均适逢其会。「林案」初起,并曾「募义堵御」;「蔡变」平后,亦有诗章「志庆」。同时与各方人士相还往,所作不乏传记资料;至咏物纪胜,犹属余事。本书删存原书之强半,称为「简编」;并略其卷次,仍就诗文体裁依序编辑。原书刊于嘉庆二十一年;今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原版誊录本辑编,并取原集目录作为「附录」。

浑盖通宪图说

浑盖通宪图说

明李之藻撰。三卷。万历年间刊刻。《天学初函》、《四库全书》、《守山阁丛书》中均收入此书。介绍西洋星盘的制法和用法。因星盘盘面是将天球球面坐标投影到平面上而成,故名。卷首冠以浑象图说、赤道规略说、昼长昼短南极北极旧规说、子午规说、地平规说,不入卷数。次分上下二卷,共图说十九篇。上卷记述星盘面上各种坐标网的绘制法,包括赤道、黄道、地平三种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的投影。下卷介绍了星盘上标画恒星的方法和星盘的用法。书中使用欧洲的度量制度,首次介绍了黄道坐标系、晨昏蒙影、星等概念。

温隐居海上仙方

温隐居海上仙方

方书。2卷。明胡文焕 (德甫) 辑刊。分前后两集。前集1卷南宋医家温大明著。撰于1216年,原书名《隐居助道方服药须知》,将五世家传名方及行医四十余年所得效验丸散及古今名医诸方集一册。计诗七十七首,附以注说。明熊宗立重编后更名《温隐居方备急海上仙方》。后集1卷系旧题孙思邈撰 《孙真人海上方》。现存明刊本。

蝴蝶书生漫游记

蝴蝶书生漫游记

《蝴蝶书生漫游记》,[日]木村小舟撰,[日]茂原筑江译意,蛟川王本祥润辞。共九回,连载于上海《科学世界》1903年第1、3、5号,1904年第8、10号、11—12期合本。作者木村小舟(1881年—1955年),出生于日本岐阜县,儿童文学作家,曾任博文馆《少年世界》杂志编辑。《蝴蝶书生漫游记》提供了一个极开阔的想象空间,说明科技的发展如何激发和重构人们对日常生活和宇宙世界的想象。小说的主人公蝴蝶书生在八十老翁的带领下,上天入海,借助飞行器、潜行船、无线电、望远镜等科学工具四处漫游。新世界的形象正是在这种想象性的图景中徐徐展现出来。

玉娇梨

玉娇梨

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品。产生于明末清初。全称《新镌批评绣像玉娇梨小传》,又名《双美奇缘》、《玉娇梨小传》、《玉娇梨三才子小传》、《双美奇缘三才子》。二十回,题“荑荻散人编次”。作者为天花藏主人。主要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又名无娇),卢梦梨为了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大团圆的爱情故事,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两个女主人公性格鲜明,各有特色;苏友白为求佳人,不惜一切,也显示出独特的胆识和纯真的性格。

南传菩萨道

南传菩萨道

此书分为上下两册,译自英文版的《大佛史》(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的第一集上下两册讲解菩萨道的部份。译此书的原意是希望发愿修菩萨道者得以窥见记载于巴利圣典里的菩萨行道,而对他们在实践其愿方面有所助益;也希望欲证悟阿罗汉道果者能更了解应当如何修习波罗蜜,再实践之以令其成熟,而早日解脱生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