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肃

- 姓名:邓肃
- 别名:初字志宏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091
- 逝世日期:1132
- 民族族群:
邓肃(1091~1132),初字志宏,后改字德恭(《默堂集》卷二○《郑德恭字序》),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入太学,时东南贡花石纲扰民,赋《花石诗》十一章以讽谏,被屏斥出学。钦宗即位,召对,授鸿胪寺主簿,出使金营,被拘五十日放还。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肃不从,奔赴南京,擢左正言。不三月,凡上奏疏二十道,言皆切至。李纲罢相,上疏力争,由是忤执政,罢归居家。绍兴二年卒,年四十二。邓肃学有渊源,广览经传,又刚毅敢言,故发为文章,辞严义正,以宏大见称。现存文集中有奏疏十九篇,如第六首论大臣屈节事伪楚,第八首论耿南仲主持和议之过,直言时人所难言者,明人张夔称其“刚直婴鳞之气,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栟榈居士集跋》)。其诗亦如其文,多感慨时事之作,风格主要以豪放壮阔为基调。《花石诗》十一章,有“但愿君王安万姓,圃中何日不春风”之句,以讥刺而招致屏斥;《靖康迎驾行》之“仆射何公叩龙墀,围闭相臣臣噬脐。杏兵化作乞和使,誓捐一死生群黎”,直斥懦弱无能的将相,忧国思民,颇近杜甫避难奉先时所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也长于词,清邓廷祯称其词“不涉绮语”,如《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生查子》“孤馆得村醪,一醉空离绪。酒醒却无人,帘外三更雨”,刻画离情别绪,柔情依依,清丽澹远,有如“蓝水远来,玉山高并”(《双砚斋词话》)。著有《栟榈居士集》二十五卷,南宋乾道间刊印流传,今存明正德罗珊刻本、明万历邓崇纯刻本、《四库全书》本、道光五年邓廷祯校刊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十六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一七七六至一七八五录其诗十卷。《全宋文》卷四○一四至四○一八收其文五卷。事迹见邓柞《栟榈先生墓表》(《栟榈先生文集》附录)、《宋史》卷三七五本传。
邓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我的心只悲伤七次
本书收录了著名诗人纪伯伦最著名的两部诗集:代表真理的小“圣经”《先知》和智慧格言集《沙与沫》,由著名文学家冰心翻译,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生的箴言书。“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在纪伯伦的笔下,四季流转,云朵变幻,生命的解答蕴藏其中。《沙与沫》与泰戈尔的《飞鸟集》堪称双璧,二者都以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点滴深入读者的心灵,而纪伯伦的《沙与沫》比起《飞鸟集》的灵动洒脱,则更显端庄大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比起泰戈尔对一花一草的关注,纪伯伦则将目光投向更显得深邃而遥远的宇宙。“对于从银河的窗户里下望的人,空间就不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空间。”《先知》被誉为“东方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是纪伯伦所有散文诗的“巅峰之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山家清供译注
饮食论著。南宋林洪撰。2卷。洪字龙发,号可山,泉州(今属福建)人,肄业杭州。是书记述各色粥、饭、酒、菜肴、点心等凡百余品,皆以山林野味、蔬果、中草药等制作。每品均介绍其原料和制作方法,并多引证前人有关诗词、故事,时寓讽谏之意。其中颇多药膳,如青精饭、百合面、黄精果、真君粥、萝菔面、麦门冬煎等,均涉及疗效。末又附《茶供》、《新丰酒法》2篇,论述茶叶的煎法、功用,及新丰酒的酿制技术。是书反映出宋代文人清静养生、讲究美食的风气,所述颇为详明,为饮食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此外,还可视为中国较早的药膳食谱,对古代医药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夷门广牍》、《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梅品
赏梅专著。南宋张镃撰。1卷。镃有诗名,工画竹石古木,酷好梅花。淳熙十二年(1185)购得南湖滨曹氏荒圃。园中原有古梅数十株,又增取别圃之红梅、千叶缃梅,合300余株,移种成列,分区培植。建轩堂临之,时与诸诗友聚会观赏。因“审其性情,思所以为奖护之策”,叙赏花之感受,于绍熙五年(1194)撰成此书,书于堂上,使观赏者有所警省,以爱敬梅花。全书分为四事,共58条。“花宜称”26条,“花憎嫉”14条,“花荣宠”6条,“花屈辱”12条。其澹阴、晓日、薄寒、细雨、夕阳、竹边、松下等条,皆为宜梅的自然环境,能使观赏者感到赏心悦目;而狂风、淫雨、烈日、苦寒等,皆于梅不利,且败坏赏花者心情。此书反映出宋代文人艺梅、好梅、赏梅的风尚。周密《齐东野语》全录之。传世单行本有《百川学海》、《夷门广牍》、《说郛》、《香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西方英雄谱
《西方英雄谱》是由著名学者连士升撰写的一部深入探讨西方文化中英雄形象的著作。在这本书中,连士升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西方历史上那些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及其传奇故事。
仁王经科疏悬谈
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明真贵述。
长寿王经
一卷,失译。说长寿王之因缘。附西晋录第二出,说佛昔为长寿王,广行布施,贪王伐之,誓不与战。同子长生逃出,后愍贫人来乞,随之而见贪王。王即杀之,杀时,诫子慎勿报怨。子奉遗命,欲报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