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

方志敏
  • 姓名:方志敏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西弋阳人
  • 出生日期:1899年8月21日
  • 逝世日期:1935年8月6日
  • 民族族群: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江西弋阳人。1919年考入南昌江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江西最早的党员之 一。


1924年国共合作后,方志敏曾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等职,对开创江西的农民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回到赣东北地区,开始了重建中共组织、组织武装暴动的革命斗争。1927年11月,方志敏在弋阳窑头村发起召开了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五县共产党代表会议,决定在赣东北发动农民举行年关暴动, 并成立了五县共产党委员会和农民起义总指挥部。方志敏被选任书记和总指挥。1928年1 月, 方志敏与黄道、邵式平一起领导了弋 (阳) 横(峰)农民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军(1928年夏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1929年4月又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并成立了中共弋阳中心县委。随后,方志敏率工农军转战于信江流域, 开辟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 闽北根据地并入赣东北, 赣东北红军与闽北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由方志敏任军长。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上, 方志敏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兼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这一时期,方志敏曾与中共内部的“左”倾错误路线作过坚决的斗争,对巩固和发展赣东北根据地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32年底, 赣东北根据地扩展到闽浙赣三省, 中共中央鉴于新的形势,遂改赣东北省为闽浙赣省,旋任命方志敏为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年10月,由红七军团改组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闽浙赣根据地, 和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由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之后,方志敏率抗日先遣队继续北上,至皖南,遭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苦战两月受挫。1935年1月,抗日先遣队在撤回赣东北途中被七倍之敌围困于江西怀玉山区,激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 除一部突围外,一部被俘,大部牺牲。方志敏被俘后押往南昌,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并以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反映崇高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同年8月6日在南昌被秘密杀害。

方志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北方的海

北方的海

本书为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之一,他以洪作为代表,描写自己在告别少年时代进入青年时代转折时期,从荒废学业转向刻苦学习的过程。书中青少年人物栩栩如生,对话生动,生活气息颇浓,对柔道技巧的描写十分精彩,全书贯穿优美的抒情。洪作自幼脱离父母生活。中学毕业后,升学考试不及洛,但他仍不愿回家,留在中学所在地沼津镇,和一群顽皮的伙伴参加母校练武场的柔道训练,丝毫不为前途着想。后来,在母校师生和新老伙伴的热心诱导下,加之严格的柔道训练磨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面对日本海的壮观景色,洪作萌发了上进的决心,走上奋发有为的道路。

通俗编

通俗编

《通俗编》共38卷,采集有俗语、方言、成语等5000余条,分38类: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政治、文学、武功、仪节、祝诵、品目、行事、交际、境遇、性情、身体、言笑、称谓、神鬼、释道、艺术、妇女、货财、居处、服饰、器用、饮食、兽畜、禽鱼、草木、俳优、数目、语辞、状、声音、杂字、故事、识余。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经传子史、诗文词曲、小说、笔记、诗话、碑帖、宗教著作等方面都有录取,也有群众口头流传的话。对每一词,都讲明来源,有的还加有按语。

宋元戏曲史

宋元戏曲史

一名《宋元戏曲考》。戏曲史。清末王国维撰。十六章。国维有《王国维遗书》已著录。作者认为中国戏曲至宋元大盛,却囿于传统,横遭鄙弃,无人整理论述,便从中年开始研究。先后完成《曲录》、《戏曲考原》、《宋大曲考》、《优语录》、《古剧脚色考》、《曲调源流考》、《录鬼簿校注》、《录曲余谈》等著作,在此基础上,于一九一二年旅居日本时撰成此书。分上古至五代、宋之滑稽戏、金院本、元杂剧、南戏等五个历史阶段,论述戏曲的发生发展。“余论”带有总结性质,“附录”载元戏曲家小传凡四十余人。资料丰富,搜罗浩繁,为中国第一部戏曲发展史,实开近代戏曲研究之先河。特别是从古代歌舞降神的巫觋活动和宫廷俳优作戏,探索古剧起源,指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多有独到之处。依次论述从原始歌舞调戏,由汉至唐,乃演进为略具情节的歌舞戏、参军戏。至宋综合为滑稽戏、小说、乐曲,产生杂剧。至金又有“院本”,已能搬演完整故事,形成戏剧。但演唱形式是一人独唱还是按角色扮演,已不可考。故作者谓“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立论严谨,符合历史实际。其对元曲艺术价值亦有精辟论述:“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实发前人所未发,在文学史上第一次给元曲以公正的评价,影响深远。有《王国维遗书》本,《国学小丛书本》今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编《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

佛教著述。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和南撰, 清闽鼓山沙门道霈造, 法宣法师白话译,一卷。是论述净土往生无生之作,为《净土三论》之一种。全书立“十门”:(1)真法界门;(2)身土缘起门;(3)心土相即门;(4)生佛不二门;(5)法界为念门;(6)境观相吞门;(7)三观法尔门;(8)感应任运门;(9)彼此恒一门;(10)现未互在门。见载于明《嘉兴藏·续藏》和日本《大正藏》。

折疑论

折疑论

比丘子成号妙明着。西域师子比丘述注叙问第一。圣生第二,言佛降诞之迹。问佛第三,答不称姓名而称佛之问。喻举第四,喻明佛经非是繁而不要。宗师第五,言古今帝王贤士皆宗师佛。通相第六,通明佛之妙相。论孝第七。拒毁第八。评仪第九。举问第十,答事鬼知死之问。解惑第十一,解夷夏之惑。释谤第十二。辨施第十三。殊见第十四。随宜第十五。优劣第十六。先知第十七,谓汉明以前,已先有知佛者。尊释篇第十八,客方崇佛。言符第十九,吻合三教之理。会名第二十,会同三教圣人之名。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僧伽跋摩,意为“众铠”,天竺人,生卒不详。僧伽跋摩善解三藏,尤精《杂心》。南朝宋元嘉十年(433),他出流沙至于京邑。后应慧观等人之请,译出《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十卷等。《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又称为《摩得勒伽论》。其写法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基本相同,“萨婆多部”又名“说一切有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本论是依萨婆多部的观点对《十诵律》的解释和说明。在本论第一卷中即阐述其对戒律的基本立场和形而上的基础,说明了戒律的相持属性,确立了本部对戒律的理解。文中对犯“毗尼罪”分别从“作”与“无作”、“色”与“非色”、“可见”与“不可见”、“有对”与“无对”、“有漏”与“无漏”、“有为”与“无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阴摄”与“非阴摄”、“界摄”与“非界摄”、“受”与“不受”、“心”与“非心”、“四大造”与“非四大造”、“从结生”与“非结生”、“记”与“无记”、“隐没”与“不隐没” 、“有缘”与“无缘”、“有报”与“无报”、“业”与“非业”、“内入”与“外入”、“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善无记”或“不善无记”……等诸多理论方面给予说明。第二卷以下即结合佛陀制戒的因缘而阐述对戒律持守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