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

- 姓名:维纳
- 全名:诺伯特·维纳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
- 出生日期:1894年11月26日
- 逝世日期:1964年3月18日
- 民族族群:
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年11月26日—1964年3月18日),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才能。7岁就学完了从初等数学到解析几何的全套数学课本,学习物理、化学、法文、德文、拉丁文,还看完了大部头的精神病学。11岁就上了大学。14岁大学毕业,进哈佛大学研究院学动物学。18岁时,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数理逻辑的博士学位,接着又得到一个访问学者的名额,1913年5月来到英国剑桥大学,跟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学习。1914年春,罗素把维纳送到哥廷根跟希尔伯特等数学大师们学习一年数学,使他成为一个青年数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维纳回到了美国,他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缅因大学教过一段数学,还做过工程师1918年以平民身份在阿伯丁射击场参加编制高射炮射击表,看到了高速计算机的必要。1920年维纳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数学讲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他打开了现代数学的大门,他的朋友巴奈特建议他搞函数空间的积分问题。维纳用两年的功夫解决了它,并形成了他以后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核心。用勒贝格积分的方法处理统计问题。勒贝格积分是处理各种复杂区域问题的积分方法,正好处于数学和物理的交界处,是最适于描述世界的工具之一。维纳抓住了这一武器,获得了一系列成功,以至最后引导他创立了控制论。1933年维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不久他就宣布放弃这一职位,因为他讨厌投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和申农等人分别建立了信息量概念,建立了以统计为基础的信息论,使通讯理论从电机工程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为通讯工程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维纳进一步研究了控制系统,并指出控制就是通讯。1942年底,在纽约讨论神经中枢抑制的会上,维纳论证了目的性就是负反馈活动,引起与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反响。神经生理学家麦克卡洛和数理逻辑学家匹茨立刻用反馈机制来构造了一个神经元模型。1943年初,纳维和罗森勃吕特、别格罗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 专门论证了目的性与负反馈的关系,引起了第一代计算机的设计制造者艾肯、冯·诺意曼等人和许多其他学科工作者的兴趣。为此,1943年底,维纳把对信息、反馈、控制问题感兴趣的人召集起来交流观点,争论疑难,后来每半年开一次会,到1946年,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控制论初具雏形。1946年夏维纳去法国南锡参加国际数学会议时,法国出版商弗赖曼建议他写本书把控制论介绍出来。1948年维纳的书出版了,他给这个关于动物和机器中的通讯和控制的整个领域的研究起名为“控制论”。书中,维纳阐述了他建立控制论的思想基础——统计观点,论述了信息、反馈、通讯、控制、稳定、系统等重要概念。他说,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在信息的物质载体发生变化的时候,信息可以保持不变,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维纳把信息规定为“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维纳对科学持有一种操作主义观点,他认为“今天的科学是操作的科学,这就是说,今天的科学认为每一种陈述本质上都联系到一些可能的实验或可观测的过程。“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中,观察者在“改变观察结果方面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此,交换信息是人的“内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对外界环境中的种种偶然性进行调节并在该环境中有效地生活着的过程”。维纳还论述了反馈概念。他认为, 神经系统活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它们具有反馈活动。他用行为主义的方法研究目的论问题,认为“行为就是一个实体相对于它的环境作出的任何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的不同将行为逐级分类,最后将趋向某一目标的行为分为作反馈的和有负反馈的即目的论的行为两类。他认为因果过程常常不是单向进行的,而是环形的, “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需要负反馈的行为”,因此,“目的论等于由反馈来控制的目的”。这一观点对神经生理学、对哲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维纳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理解上提出17——18世纪是钟表的时代,18世纪末和19世纪是蒸汽机的时代,现代是通讯和控制的时代;并强调,每个时代的思想都被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技术中,可见他具有高度自觉的科学精神。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还提出一系列至今仍为科学和哲学界热烈讨论的问题,如:机器会不会使人退化?会不会控制人?大脑是不是机器?信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如何?等问题维纳还是控制论的普及者和宣传者。1950年他写了《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专门论述了控制论和社会的关系。1963年还写了一本《上帝和高兰公司》一书,论述控制论未来的社会效果。维纳一生发表了240多篇文章,写了14本书,其中还包括一本长篇小说、两篇短篇小说。1964年3月18日,维纳在访问瑞典时,因心脏病复发逝世。
维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想我苦哈哈的一生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大师詹姆斯·瑟伯经典小说集 在这个不会突然变得美好的世界上,你总有办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勇气! 如果说毛姆是人世间理直气壮的挑剔者,瑟伯就是胆战心惊的吐槽大师。 他有着神经质的絮絮叨叨、诡谲的天马行空、不露声色的冷嘲暗讽。读他的文字就像在与一位嘴角带着一丝坏笑、绝顶聪明、心有灵犀的老友聊天。
澹斋集
诗文别集。一作《澹斋文集》、《澹斋先生集》、《李澹斋文集》、《澹斋先生文集》。十八卷。宋李流谦撰。据《澹斋集》附录流谦之兄益谦所撰流谦行状,《澹斋集》乃流谦手编,集名为流谦自定;行状但云流谦为“长短句、题卷、讲义、杂编若干卷”,知撰行状时,其集尚未刊行。南宋宁宗嘉定七年甲戌(1214),流谦之子廉榘为编次刊行,凡八十九卷。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均未著录,流传不广。《文渊阁书目》卷九始著录,谓一部十五册,《箓竹堂书目》同。《国史经籍志》卷九著录,谓八十九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同,当是廉榘所刊本,知其集明末清初尚存。清修《四库全书》时,其集已佚,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八卷:卷一至卷八,收赋一首、五古九十一首、七古一百一十首、五律一百五十四首、七律一百六十三首、五绝六首、六绝四首、七绝一百零一首、词二十五首;卷九至卷一八收各体文一百十四首。另附录行状。今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中,辑出其五律一首、五古一首、启一首、经解十首。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
元杂剧剧本。简名《罗李郎》或《相国寺》。无名氏作。剧述罗李郎的友人苏文顺、孟仓士上京赶考,罗资以路费。苏、孟以幼子幼女寄养罗李郎处。20年后,由罗李郎作主,苏、孟儿女汤哥、定奴婚配成家,生子受春。汤哥整日酗酒狎妓生事,又从仆人侯兴口中打听出自己的生父在朝中作官,遂离家出走,进京寻父。罗李郎闻讯,命侯兴追回汤哥。侯兴赶上后,却更加调唆,并“资助”汤哥假银。侯兴回家,谎告汤哥已死。又趁罗李郎病倒,拐走定奴、受春。罗李郎病愈,亲自出外寻访汤哥下落。时汤哥使用假银,触犯刑律,被判在相国寺拘役。罗李郎与汤哥相会,出钱为汤哥买下“甲头”之职。苏文顺做官后,罚打新买的小厮受春;汤哥遇受春,也被吊打。适罗李郎路过,与苏文顺相认,救下汤哥、受春,并与孟仓士相会。遂捉盗贼侯兴,寻回定奴。苏、孟两家遂得团圆。2家共奉罗李郎养老。本剧《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著录。现存版本有《元曲选》本、《古名家杂剧》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义疏
湛山倓虚大师述,夫佛法本旨,毫无别事,唯了生死而已。然生死本无,乃众生妄自计度为生死也。若生死果是真实,虽释迦及诸佛亦不能了。何以故。以真则不妄,实则不虚。既不虚妄,何能破除得了。是因本无生死,妄自执着。但能破此执着之性,而生死即了。故我佛唯自能破执情,名曰了脱生死。又以善巧方便导众生,亦了此生死也。
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
七俱胝准提陀罗尼念诵仪轨,一卷,唐不空译,日本觉永题记,尾题七俱胝佛母念诵仪轨。
菩萨戒羯磨文
一卷,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受戒羯磨第一,忏罪羯磨第二,得舍差别第三,由瑜伽论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