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哈特

- 姓名:布克哈特
- 全名:雅各·布克哈特
- 性别:男
- 国籍:瑞士
- 出生地:巴塞尔
- 出生日期:1818年5月25日
- 逝世日期:1897年8月8日
- 民族族群:
雅各·布克哈特(德文:JacobChristophBurckhardt,1818年5月25日-1897年8月8日),瑞士文化史和艺术史学家。出生于巴塞尔一个古老家族的瑞士家庭。青年时代在当地学习希腊文化和神学,但无明确的宗教信仰,在历史研究中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后来在柏林师从F·库格勒、A·伯克、特罗伊森和兰克,在波恩又师从金克尔,学习历史和艺术史。通过对绘画和建筑艺术的研究,接触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840年,他在兰克身边以一篇论述卡尔·马特尔的论文获博士单位。当了一年多《巴塞尔报》编辑,1846年去罗马。在此抛弃了政治活动和浪漫主义,转向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他把艺术视为高贵和谐的人性的体现,这样,从此以后便深入到美学的宁静世界中去,同时也感到这个世界的开发是一项新的使命,为此,他几乎像清教徒一样奉献了一生。回到柏林以后,他便修订了老师库格勒的《绘画史》和《艺术史手册》,以便再版。1852年发表了第一部巨著《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向导:意大利艺术作品欣赏指南》作为第二次意大利之旅的成果则继之于1855年问世,它全面研究了意大利的艺术。此后在苏黎世和巴塞尔教授艺术史,包括从古希腊至法国革命时期的整个欧洲文化史。1860年,他声誉卓著的主要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出版,它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政治氛围和显要人物的思想。1867年问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史》是专门研究建筑艺术的著作。此后再没有发表过任何著作,而是专注于授课、作公开报告以及将他的生平活动塑造成艺术作品。在他死后,根据学生的听课笔记,他的部分遗著才被整理出版,名为《希腊文化史》(4卷,1898—1902年)、《世界史观》(1805年)及《历史片断》(1929年),后两部书概述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布克哈特是德语国家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史学家之一,并被认为是当代意义上的科学的艺术史奠基人和科学的历史散文的经典作家。
布克哈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时代,是为当今日本留下很多遗产的时代,是日本文化全面走向成熟的时代。 17世纪,逐渐站稳脚跟的德川氏无需再以宽容基督教传教来换取与西方的贸易,当幕府军疯狂虐杀基督教徒时,教徒们秉持着“若抵抗,便无法沐浴在殉教的荣光中”的信念,任由他人斩杀。与此同时,农民、僧侣形成强大的势力团体,他们不惧怕官吏的屠刀,动辄越级上诉、发起暴动,怒斥拦路的官吏:“汝等岂非百姓所养耶。”随着城市的发展,有钱的町人开始挺直腰板,敢于奚落贫穷落魄却又不肯低头的武士,笑骂他们活像插着两根扦子的豆腐……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风起云涌的历史。翻开它时,是芸芸众生之像。合上它时,是天地悠悠之感。
宗教社会学
宗教展现了人性的一个基本的和永久的面向,而宗教社会学则试图解释人们身边这一现实存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的研究举足轻重,尤其在比较宗教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水准,其奠基地位举世公认!“如果要简洁地以一名话描述出所谓世界诸宗教的主要担纲者,那么,可以这么说:儒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佛教,浪迹世界的托钵僧;伊斯兰教。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职工。”韦伯这句话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世界各大宗教的特色,也是他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多年的心血结晶。相对于韦伯其他针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具体研究,本书偏重理论的构架,带有提纲挈领的性质。换言之,本书可谓韦伯整体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凝缩本。
陶山集
诗文别集。 北宋陆佃(1042—1102)撰。十六卷。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之祖。熙宁进士,官授蔡州推官,郓州教授,国子监直讲等,徽宗时为尚书右丞,未几出知亳州。佃少从王安石学经,为政不以新法为是。有集二十卷,原本不传已久,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复辑成是集,厘为十六卷。有诗三卷,收七言古诗、律诗、五言律诗、绝句等二百二十四首;文十三卷,收札子、状、议、表、策、经解、制文、序、跋、记、书等,凡百二十二篇。其文论新法与王安石相左,故虽为师生,而政见相敌。诗以七言律诗见长。《试院夜雨思秦叔仲呈道》:“秋声秋色总无聊,千里相思鬓欲凋。独绕曲廊花院闭,夜深灯火雨萧萧”,有唐人风韵,方回《瀛奎律髓》称其格与胡宿同。其孙陆游诗鸣千古,也学有渊源。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清芬堂丛书》本。另《四库全书》本作十四卷。《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补一篇。
仙乐集
道教书。附词一卷。金刘处玄撰。五卷。包括诗词歌颂五百多首。皆宣扬全真教旨。祖述老庄清静无为, 以慈、俭、不争为宝。借轮回因果,劝人除私去欲,戒恶劝善。收入《道藏》第785册。明正统本《道藏·太平部》有刘处玄《仙乐集》五卷,第四卷载词六十四首。《全金元词》据以入录,并从谭处端《水云集》补一首,共六十五首。
崇祯长编
记述明代末代皇帝崇祯朝史事的书籍,书为编年体例,作者汪楫。全书共68卷。前66卷叙述从1627年8月到1632年10月史事;后2卷叙述从1643年10月到1644年3月史事。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凡三十五卷。明代僧无异元来(1575~1630)撰,法孙弘瀚、弘裕共编。清康熙十年(1671)刊行。又称博山大舣和尚广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本书系集无异元来禅师一代语录之大成,内容包括无异禅师语录序、锡类法檀序、剩录序、禅警语序、宗教答响序、博山能仁寺等五会之语录、茶话、普说、拈古、颂古、佛事香语、参禅警语、开示偈、净土偈、宗教答响、宗说等锡、书、启、序、寿言、挽辞、博山和尚传、塔铭及序等。其中,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所收之宗教答响,又称博山大师宗教答响,系集无异元来回答学人诸士之种种质问。答响之一、之二又分参悟、净土、止观、戒律、布施、愿力、忏悔、福报、释疑、回向等十品。书中所收之剩录序,剩录,即道嵩壁如所编之博山老人剩(剩)录六卷,相当于元来语录之补遗,内容有上堂、茶话、颂古、偈、诗、赞等,今仅于本书卷首刊录黄端伯所撰之剩录序。又本书卷十三至卷十五之‘参禅警语’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而于卍续藏第一二五册省略未收),亦收于朝鲜僧清虚堂休静(1520~1604)所编之禅门撮要卷上。凡二卷,详称博山和尚参禅警语,又作博山参禅警语、禅警语、博山警语。成正编,明代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刊行。辑录示初心做工夫警语、评古德垂示警语、示疑情发不起警语、示疑情发得起警语、示禅人参公案警语、示参禅偈十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