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

张从正
  • 姓名:张从正
  • 别名:字子和,号戴人
  • 性别: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人
  • 出生日期:公元1156年
  • 逝世日期:公元1228年
  • 民族族群:

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金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代表人物。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人。久居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好读书赋诗。先世尝授以医方,后游学于刘从益之门。精医术,名擅中州。兴定(1217—1221)年间召入太医院,不久即告去,日与麻知几、常仲明游水之上,讲明奥义,辨析玄理。耽嗜医经五十余年。学宗刘完素,用药偏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其时医生好用温补,张氏则力矫时弊,谓外邪伤正,以热证、实证为多,“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主张祛邪以扶正,邪去则正自安。分疾病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治之以汗、吐、下三法(即“三法六门”)。运用三法,得心应手。凡病在上者皆可吐,在表者皆可汗,在下者皆可下。三法各有禁忌证,宜辨证施行。以其善用攻下法,故后世将宗其学者统称为“攻下派”。然张氏亦注意适时补益,谓“岂有虚者不可补、实者不可泻之理哉?”邪去之后,每用饮食以调养之。其治卫德新妻因惊得病,闻响即昏时,以木棒反复敲击木几,令其习以为常而愈。此案即遵《内经》“惊者平之”之理,谓“平者常也,常见之必无惊”。为中医学史上著名心理疗法治例之一。后以平日闻见及尝试之效,辑为《儒门事亲》三卷,麻知几为之润色。又整理而成《直言治病百法》三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三法六门》一卷、《世传神效名方》一卷、《治法杂论》一卷,并益以《刘河间先生三消论》、《扁鹊华佗察声色定死生诀要》,总成《儒门事亲》十五卷。据载尚有《三复指迷》、《子和心法》、《张氏经验方》、《秘传奇方》、《汗吐下法》、《治病撮要》等医著。又有《治法心要》,系常仲明采其遗说而成。张从道宋医家。尝著儿科医书一百二十篇,多有发明。闻人规得其刊本,推崇备至,并以此为基础撰《闻人氏小儿痘疹论》三卷。

张从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中国佛教分期史专著。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38年初版、1955、1962、1981年3次再版。汤用彤,字锡予,中国湖北黄梅人。1917年清华学堂毕业,翌年赴美国留学,获哲学硕士。1922年回国,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第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晓梵、巴利语等多种外国文字,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学史略》、《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本书系作者早年“讲义积年,汇成卷帙”之作,分上、下两册,共20章。第1—5章考证了汉代佛教初传的时间,经典的翻译,佛法之留布和佛教与道教关系等方面内容;第6—20章详细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情况。介绍考察了佛教与玄学、佛教僧人的生平、译经求法活动、传承关系、对佛学的贡献及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以及佛典在汉地的传译、流布情况,佛教各学派的产生、发展,其学说特征,各派学术争论的史实,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态度,佛道之间的论争,中国佛教撰述,民间流行的佛教信仰等情形。受到学术界的称赞和重视,博得中外学者的好评。

周易本义附录纂疏

周易本义附录纂疏

十五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景定五年(1264年),领乡荐,试礼部不第,遂退居教授乡里以终。事迹具《元史本传》。胡一桂的父亲胡方平,从沈贵宝,董梦程学,著《周易启蒙通释》。而沈贵宝受《易》于董梦程,梦程受朱熹《易》于黄干。一桂继承家学,尤精于《易》。所著书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朱子诗传附录纂疏》、《十七史纂》,并行于世。朱熹认为,“《易》只是卜筮之书”,主张于卜筮上推理义,撰 《周易本义》。胡一桂乃取朱子 《文集》、《语录》 中有关于《易》者,附录于《本义》下,谓之《附录》;又取诸儒《易》说之不悖于《本义》者纂之,谓之《纂疏》。其书前十二卷为《本义》,十三卷为《五赞》,十四卷为《筮仪》,十五卷为《卦图》,包括胡一桂自作的卦象、爻象、卦序、卦互体四图及《十翼论》、《文言辨》、《本义启蒙论》三篇。论中有很多阙文,其前无《本义》所有的九图,《郑堂读书记》疑有缺佚。宋末元初讲学者门户最严,而新安诸儒于授受源流辨别尤甚。故胡一桂此书一以朱子《本义》为宗,如杨万里《易传》远宗程子,而早工吟咏,与范成大、陆游齐名,不甚以讲学为事,一桂竟无半字及之,盖以词人摈之也。倪氏《宋志补》载此书,作十四卷,《郑堂读书记》已辨其误。今存最早版本为四川省图书馆所藏元刻本,仅存三卷。《通志堂经解》、《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并收入。

周易参同契解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发微论

发微论

古代堪舆术书。宋蔡元定撰。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是编即其相地之书。大旨主于地道一刚一柔,以明动静,观聚散,审向背,观雌雄,辨强弱,分顺逆,识生死,察微著,究分合,别浮沉,定浅深,正饶减,详趋避,知裁成,凡十有四例,递为推阐。”元定之学旁涉术数,《发微论》即其相地之书。作者试图以儒家理学融摄相地术,其大旨主地道一刚一柔,而以此理明动静、观聚散、审向背、别雌雄、辨强弱、分顺逆、识生死、察微著,故不同于世俗方技家支离谩诞之说,而为后世所重。《发微论》一书,是蔡元定所撰相地之书。其书列 《刚柔》、《动静》、《聚散》、《向背》、《雌雄》、《强弱》、《顺逆》、《生死》、《微著》、《分合》、《沉浮》、《浅深论》、《饶减》、《趋避》、《裁成》、《感应》诸篇。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一篇。书法用笔论著。一卷。唐代颜真卿撰。是书首述请教张长史传授笔法之经过,次述张长史以问答式传授笔法之十二意,终述欲齐古人须具备的条件。该文内容为颜真卿请张旭授笔法经过;以问答形式讨论笔法;讨论古今书法的异同。关于笔法12意,魏钟繇曾概括指出,颜、张二人又加以认真的探讨,这就反映出笔意对书法的重要意义。至今仍为学书人研究的对象。

礼记要义

礼记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撰。《宋史·儒林传》载了翁《九经要义》,明代已不全。《四库提要》著录《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左传》四种,而《礼记》缺残。后阮元从宋刻影抄,并撰《提要》一篇进呈,原书三十三卷,失去一至二卷。始知尚存残本。此本光绪丙戌苏局用姚氏咫进斋所藏影宋抄本校刊。此书取有关《礼记》注疏,据事列类,摘取要义,删节注疏,存其简当,去其繁冗。每段之前,各有标目,以便观览理解。《礼记正义》疏文繁多义理丰富,但不易得其涯略,此书将其删汰过半,又甚精允,可作为研究《礼记正义》的精本。书中第五卷《王制》分上、下,实有三十四卷。今存本缺《曲礼》上、下两篇,故实存三十二卷。今存《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