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

- 姓名:刘鹗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六合
- 出生日期:1857年10月18日
- 逝世日期:1909年8月23日
- 民族族群: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被称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通才”。他创作了《老残游记》,被称之为“文学家”,因为他拓印第一部甲骨文字的《铁云藏龟》,被称为“古文字研究家”,又因为他引进外资,创办实业,而被人称为“实业家”。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清文宗(奕詝)咸丰七年,丁巳(1857),九月初一日,生于江苏六合。父刘成忠,时年四十,为记名御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于上年爆发。 咸丰九年,已未(1859),三岁。八月刘成忠任顺天乡试监试官。随父去北京。
咸丰十年,庚申(1860),四岁。从二姐素琴识字,诵《唐诗三百首》。九、十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十二月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五岁。刘成忠任河南汝宁府知府。 随父至汝宁。
同治三年,甲子(1864)。八岁。从赵君举读。
同治四年,乙丑(1865),九岁。刘成忠调任开封知府,旋调归德,随任。
同治六年,丁卯(1867),十一岁,李鸿章任湖广总督。
同治八年,己巳(1869),十三岁。刘成忠勘贾鲁河,命人仿造欧式水车。
同治十年,辛未(1871),十五岁。刘成忠调任河南南汝光道。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十七岁。娶妻王氏。在河南游历,广泛结交人才。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乙亥(1875)十九岁。十月初四刘成忠被赏布政使衔。
光绪二年,丙子(1876),二十岁。春天回淮安,五月游苏州。八月赴南京乡试,落第回淮安专心研究经世之学。
至扬州,谒见太谷学派李光昕。嗣子大章生,兄渭清第三子。
光绪三年,丁丑(1877),二十一岁。刘成忠告病辞官回淮安。长女儒珍生。
光绪四年,戊寅(1878),二十二岁。娶侧室衡氏。
光绪五年,己卯(1879)二十三岁。研究算学、测量、绘图等。曾一度外出,岁暮方归,地点不详。
光绪六年,庚辰(1880),二十四岁。去扬州与毛庆蕃一起,拜从太谷学派李光昕为师。
光绪七年,辛巳(1881),二十五岁。在扬州读书。次子大黼生。八、九月因父病回淮安。三月慈安死。
光绪八年,壬午(1882),二十六岁。与太谷门人黄葆年、蒋文田订交。
光绪九年,癸未(1883),二十七岁。二女佛宝生。
光绪十年,甲申(1884),二十八岁。十月父刘成忠卒,享年六十六岁。在淮安南市桥开烟草店,年底倒闭。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二十九岁。在扬州挂牌行医。第三子大缙生。从李光昕读书。李光昕卒。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三十岁。送妾衡氏回淮安。赴宁考试未终场,去六合探亲。在镇江娶第二妾茅氏。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三十一岁。在上海开设石昌书局,为中国石印之始。来往于淮安、上海、南京之间。四子大绅(字季缨)生。八月黄河南岸郑州之下汛十堡处决口三百余丈,全河断流,下游大水成灾。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三十二岁。二月刻刘成忠遗稿《因斋诗存》。石昌书局停办,回淮安。赴郑州投效河工,冬黄河河堤合龙,让功与兄渭清。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三十三岁。任测绘“豫、直、鲁三省黄河图”提调。撰写治河文论,疑即《治河五说》或其草稿。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三十四岁。《豫、直、鲁三省黄河图》成。因张曜檄调,任黄河下游提调。着《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撰《治河七说》。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三十五岁。自淮安接家眷至济南。访东昌杨氏海源阁藏书,未得见。七月张曜死在山东任上,福润继任山东巡抚。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三十六岁。福润保荐赴北京总理衙门考试,不合例,未试而归。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三十七岁。八月,妻王氏病殁。同月女龙宝生。九月,母朱太夫人卒,由济南回淮安料理母丧。《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出版。
光绪廿年,甲午(1894),三十八岁。春赴济南接眷回淮安。与罗振玉初次见面,订交。秋去湖北,原因待考。福润再次保荐。七月中日战争爆发。福润调任安徽巡抚,李秉衡继任山东巡抚。十一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光绪廿一年,乙未(1895),三十九岁。延罗振玉为西席,教授本家子侄。因福润再次保荐,冬赴北京总理衙门考试,得以知府任用。上书自请承办芦汉铁路。岁尾接家眷去北京。岁暮,回济南度岁。三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四月康有为公车上书。七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新闻》(初名《万国公报》)报纸。八月帝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九月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十一月康有为在沪办《强学报》。十二月清政府封禁北京的“强学会”。毓贤任山东党、沂、曹、济道员。王文韶任直隶总督。张之洞再次奏请建造芦汉铁路。
光绪廿二年,丙申(1896),四十岁。正月由济南回京,二三月回南。录定《芬陀利室存稿》。纳妾王氏。在上海与梁启超、汪康年、罗振玉等见面,并有诗唱和。应张之洞召,赴武汉议筑芦汉铁路,未果而返。冬通过王文韶,上书请筑津镇铁路。三月李鸿章出使欧洲,与沙俄订“中俄密约”,与比利时国王商淡借款筑芦汉铁路。七月汪康年在沪创办《时务报》,请梁启超为主笔。八月中俄签订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毓贤任山东按察使。美中合办门头沟煤矿,此为外资入侵中国矿业之始。盛宣怀接办汉阳炼铁厂、芦汉铁路。伦敦福公司在北京设办事处。
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四十一岁。为办山西矿,三赴太原。四月,五子大经生。应聘为山西福公司华人经理。三月江标、唐才常等在湖南创办《湘学新报》,后改名为《强学报》。四月中、比议定“芦汉铁路借款合同”。九月长沙成立“时务学堂”,梁启超受聘为讲席。
光绪廿四年,戊戌(1898),四十二岁。因山西矿事遭弹劾回北京。三月至四月,三次参加康有为召开的“保国会”活动。参与福公司在河南的矿事活动。
光绪廿五年,已亥(1899),四十三岁。议筑芦汉铁路支线泽浦铁路。二月毓贤任山东巡抚。十一月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杀义和团领袖朱红灯、本明和尚。殷墟龟板甲骨出土。清与英、德签订“津镇铁路借款合同”。
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四十四岁。由北京南归,春游普陀。三月,六子大纶生。夏历四月娶郑氏女安香为继室。五月全眷回南,暂住上海。六月在沪办“五层楼商场”。清政府刚毅因福公司事参奏通洋,请就地正法,因居沪得免于难。八月北上天津,再至北京,办赈济。掩护沈荩。
光绪廿七年,辛丑(1901),四十五岁。继续在北京办理赈济。二月助王伯弓筹办“东文学社”。入股冯恕的公慎书局。资助罗振玉办《教育世界》。收购文物。议办北京自来水公司。
光绪廿八年,壬寅(1902),四十六岁。为河南豫丰公司拟矿路章程。与郑永昌合办海北精盐公司。为梁启超所译《十五小豪杰传》题签。四月与太谷学派门弟自在上海愚园集会。泽浦铁路动工。与程文炳等合购浦口九濮洲地。十一月向福公司交代所有业务。是年频繁来往于京、津、沪、宁、塘沽等地。
光绪廿九年,癸卯(1903),四十七岁。全家南归,住上海。六月至十一月,撰《老残游记》第一回至第十四回。九月《铁云藏龟》印成。为浙江矿事,在报刊发表文章进行辩论。闰五月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一事,遭逮捕。六月被杖杀于刑部大堂。六月《苏报》案发生,章太炎、邹容被逮捕。连梦青因沈荩一案受到株连,避祸至上海。原管学大臣改名为学务大臣。
光绪卅年,甲辰(1904),四十八岁。正月《铁云藏匋·附泥封》印成。手拓《铁云藏印》、《铁云藏货》。刊行张瑞珊的《十—弦馆琴谱》,并为之撰序。
光绪卅一年,乙巳(1905),四十九岁。二月泽浦铁路道清段完工。印太谷学派周谷,李光昕、张积中等人墨迹。取得浦口九濮洲地执照。在沪办织布厂。为《天津日日新闻》购买新机器。九月开始续撰《老残游记》十一回、十五至二十回。托乔树楠推荐罗振玉入学务处。三月毛庆蕃调永定河道。十一月任直隶藩司。七月清政府赎回粤汉铁路修筑权,由湘、鄂、粤三省筹款公筑。八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
光绪卅二年,丙午(1906),五十岁。春、秋两度去日本,秋天返国时途经朝鲜。秋撰《老残游记·自序》。撰《老残游记·外编》。经营之实业,是年大部份失败。三月芦汉铁路全线通车,命名为京汉铁路。周馥调任闽浙总督,旋调两广总督。端方任两江总督。世续入军机处。清政府设学部,罗振玉任二等咨议官。
光绪卅三年,丁未(1907),五十—岁。在京、津重议自来水、电车、电灯等实业,均未成。撰《老残游记·二集》,七月开始在《天津日日新闻》连载。为浦口地事,袁世凯曾密令逮捕,得奕匡助,暂缓。曾去汉口,原因待考。
光绪卅四年,戊申(1908),五十二岁。正月清廷上谕将刘鹗革职永不叙用。在南京组织“三洲地皮公司”。六月二十日在南京被捕,旋流放新疆。十二月中旬抵新疆迪化。十月载湉、慈禧死。毛庆蕃任甘肃布政使,护理陕甘总督印。
清溥仪宣统元年,己酉(1909)五十三岁。正月开始撰写《人寿安和集》。七月初八日中风,当天逝世。遗体运回淮安,次年安葬于淮安东南曹围。
文学作品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着。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间,共有14回,今残存9回。1934年在《人间世》半月刊上发表4回,次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6回的单行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残游记资料》收录了后3回。续集前6回,虽然也有对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妇女恶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过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的恋爱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细微的思想活动,以及赤龙子的言谈行径,宣传了体真悟道的妙理。后3回则是描写老残游地狱,以寓其惩恶劝善之旨。
刘鹗还残存《外编》4700余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以后。除《老残游记》外,刘鹗着有天算着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着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着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着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创作《铁云诗存》。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铁云诗存》,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踪和思想感情。
杰出贡献
刘鹗,原名梦鹏,
他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其《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早年科场不利,曾行医和经商。
光绪十四年(1888)至二十一年,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着,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后又曾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擘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成为外商之买办与经纪人。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处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三十四年(1908)清廷以“私售仓粟”罪把他充军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刘鹗生当封建王朝统治即将彻底灭亡的前夕,一方面反对革命,同时也对清末残败的政治局势感到不安和悲愤。他认为当时“国之大病,在民失其养。各国以盘剥为宗,朝廷以□削为事,民不堪矣。民困则思乱”(给黄葆年的信)。
刘鹗要求澄清吏治,反对“苛政扰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在西方文明潮水般涌入的情况下,他开出的“扶衰振敝”的药方是,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路开矿,使民众摆脱贫困,国家逐步走向富强。他在给罗振玉的信中说:“晋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但在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步伐并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情况下,刘鹗对外商又多所迁就,其所定之制往往有损于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因此“世俗交谪,目为汉□”。
刘鹗信奉太谷学派,为太谷学派创始人周太谷弟子李光□的得意门生之一。他曾在给黄葆年的信中说,“一事不合龙川(李光□)之法”,“辄怏怏终夜不寐,改之而后安于心”。又在《老残游记》中借□姑与黄龙子之口宣扬他所承袭和发挥的太谷学派精义,以为宋儒理学的理、欲之分不近人情;在处世接物上倡导以人情为根据,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同时认为儒、释、道三教?。他又在给黄葆年的信中说,该派的“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两途”,推黄“以教天下为己任”,而自承“以养天下为己任”。太谷学派之精神对刘鹗一生思想、行事及小说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人物评价
刘鹗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晚清时代。晚清既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又是中华民族充满灾难忧患的时期,作为一个出身于封建官吏家庭的知识分子,刘鹗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实业救国的梦想中,他学问驳杂,精通数学、医学、水利,他做过医生,搞过实业,并先后在河道总督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处做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因治黄有功,刘鹗声誉鹊起,被保送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候用。他有感于国势衰微,向朝廷提出了借外资举办实业的主张,被顽固派诟病指为汉奸。满腔爱国热忱却迭遭保守势力攻击,且目睹朝廷腐败无能,刘鹗不禁心灰意冷,遂弃官悟佛,游历各地,体察民情,为民治病。
刘鹗晚年被清政府流放新疆迪化,他的收藏和著作散失了许多。因此刘鹗的著作内容、数量虽有种种传说,却无人能见其全豹。正由于资料缺乏,百年来对刘鹗的讨论从未终止过,对他的评价达数十种之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盖棺”时也没有“论定”。刘鹗在学术上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从《要药分剂补正》与《要药分剂》两部书中可以发现刘鹗的这一特点。同时他又是一个真诚的人,他从不把别人的成就据为己有,在他的书中凡是引用前人的材料他都一一说明。在学术与艺术上,刘鹗又是个慷慨的人,在他有新的发现后,没有因“奇货”而秘不示人,而是采用“以公同好”的方法公布于众。
晚年生活
刘鹗,字铁云,别号洪都百炼生,虽出身官宦之家,却旷达放浪不拘礼法,无意于科举博取功名。庚子国变,刘鹗携资北上,以贱价从沙俄手中购得太仓储粟以赈灾民,不料却被仇家诬陷弹劾为私售仓粟,1908年刘鹗被清廷流放新疆,谪居迪化(今乌鲁木齐)。到迪化后,刘鹗自投西门里的一座城隍庙作为栖身之所,当时住在庙里的人大都是无家可归的贫民,他们白天上街乞讨,晚上回庙住宿。刘鹗虽然落魄到此,但他终究是个做过官且有文章传世的斯文之人,不便沿街乞讨。这时恰好城隍庙里有一寄宿道士,人称“刘长腿”,此人精于医道,来庙求医者络绎不绝。他见刘鹗也懂医学,便邀请刘鹗帮忙,二人共同切磋医术,一起诊断一些疑难杂症,如此一来二去,二人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轮流上山采药,轮流在庙应诊,倒也相得益彰。
刘鹗非常佩服“刘长腿”的为人,曾专门为其题诗一首:“道人居市不居山,治病救人岂等闲。凭得阳春两只脚,一生九度玉门关。”不久刘道士应朋友之邀投奔山西五台山,后在庙中坐化。此后刘鹗就独自在城隍庙应诊,他本来就通达医学且又在内地游医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收费低廉,对贫穷患者有时还分文不取,所以很快便誉满全城。迪化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城隍庙里住着一位“菩萨大夫”,便慕名前来就诊,病人的信任和需要,对于“负罪”谪戍边疆的刘鹗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在迪化期间,刘鹗在行医诊病之余,还经常与当地的文人墨客诗文唱和,可惜现已大多失传。他在城隍庙居住的房门上自书一副海瑞所撰对联,上联是:“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下联为:“事由前定,何须巧用机关。”这副对联既反映了刘鹗深恶官场腐败的心情,又展示了其悟入佛门的思想,一时间风靡迪化全城。他还发挥其叙景状物的特长,用对联的形式为后人勾勒出一幅维妙维肖的清末迪化风土图,令人叹为观止:“流水小桥催钓影,春风深巷卖花声。”
1909年7月,这位在风尘中潦倒一生的文人,于贫病交加中逝于新疆迪化,终年52岁。
猜你喜欢的书
李叔同的禅语与修身
弘一法师李叔同晚年潜心修佛, 埋头著书。他对佛法有着精深的掌握和认识,在多部著作中,向人们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产生的原因,并启发人们排除业障,明心见性,快乐生活。本书收录了李叔同一些浅显而耐人寻味的书信、演讲、格言,包含为人处世的真如智慧和佛徒对佛教的一些疑问,这是李叔同说禅的精粹,能够指导普通人修身做人,调节心灵。
止园医话
医话,三卷,罗止园著。卷一生理学合参:介绍了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的阐述,包括脑、血液、皮肤、消化器、循环器、呼吸器、排泄器、神经系、五官器等方面。西医部分详细讲解了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如大脑主知觉、小脑主运动等;中医部分则论述了五脏六腑、营卫、腠理、筋骨、脑髓、经络等概念和生理功能。 卷二病理学合参:依据发热、咳嗽等症状、证候,探讨中西医之病理。内容涵盖了热、痛、血、呕吐、谵语、泻、肿胀、汗、头痛、喘、厥逆、心悸、呃逆、口干、二便不禁、炎症等多种病理表现,对每种病理的病因、症状特点、分类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卷三病症论治:收录了伤寒、温病等外感热病六篇,血崩、胃溃疡、胁痛、肿胀等内伤杂证十篇,并载验案四十则。详细记录了各种病症的诊断、治疗过程和用药方法,每个医案均详析其病证及治疗特点,后胪列方药若干条,辨证精当,审脉确切。
仙传外科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明初赵宜真编撰。焦竑《国史经籍志》着录作十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卷首有洪武戊午年(1378)赵宜真及吴有壬序文,谓此书原为杨清叟所述,后辗转授予赵宜真,赵临终时嘱其门徒刊印行世。全书分为十三品类,分别论述救治各种内外科疾病及杂症之方,尤以论治外科痈疽疗疮等病为主。书中所收药方四百余首,除传统验方外,亦广采民间验方,为一部有临床实用价值之外科专著。此书编者原阳子赵宜真,为元末明初净明道第四代宗师。书末附录《力到行方便文》,劝人广行济危救难,布施戒杀等善事。可见此书之编辑刊行,表明净明道注重行善济世。
上海游骖录
章回小说。近代吴沃尧著。十回。叙江西秀才辜望延,因不满当地官兵镇压乡民,被诬为革命党逮捕。家人辜忠设计将其救出,逃往上海,借住堂兄家。辜读《革命军》等书后,向往加入革命党,但经人介绍所识革命党人,言语谈吐,均不似有志之士。新交李若愚告知革命党人均不可靠,只需五十元,就能高呼皇帝万岁。并为之设计宴请几位党人,使之显露原形。席间,真如李所言,党人丑态百出,甚至扬言,只要有钱,专制也使得,辜大失所望。是时捕讯紧急,辜望延逃往日本。作者认为清政权无药可救,对革命党人也十分失望,将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归于道德沦亡,呼吁“今日之社会诚岌岌可危,固非急图恢复我固有之道德不足以维持之,非徒言输入文明即可以改良革新者也”。初载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月月小说》,次年上海群学社出版单行本。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成唯识论,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基本论典。 我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佛典上说,释迦世尊灭度九百年顷,无著论师出世。他梵名阿僧伽,住世于印度笈多王朝(320|500)时代,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憍尸迦,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即无著,次名世亲,幼名师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卢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据说天宫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国,为无著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论》五部大论,无著承弥勒之说,造对法、显扬等论,集众宣之,广弘此宗。此宗以《瑜伽师地论》为主依论典,故后人称之为瑜伽行学派。
投子义青禅师语录
凡二卷。又作舒州投子青禅师语录、投子青和尚录、妙续大师语录。宋代投子义青禅师撰,自觉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编集白云山海会禅院语录、投子山胜因禅院语录、师答同霖十问、五位颂并序、五位偏正谣、四宾主、偈、颂古公案一百则等。
卍续藏第一二四册另收有道楷所编之舒州投子山妙续大师语录一卷,亦作投子义青禅师语录。仅集录上堂示众语要二十五条,及丹霞子淳所撰之义青略传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