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

蒙田
  • 姓名:蒙田
  • 全名:米歇尔·德·蒙田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法国波尔多市
  • 出生日期:1533
  • 逝世日期:1592
  • 民族族群: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法国著名人文主义者、作家、评论家、文艺复兴时期怀疑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一个商人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先后在波尔多和图卢兹大学攻读法律。曾任波尔多市议会议员达13年之久,但因目睹议会之黑暗,便退隐从事写作。1581—1585年,曾连续两次当选为波尔多市市长,在任职期间,仍站在第三等级立场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他曾因主张实行宗教宽容政策而被捕入狱,不久获释。


在认识发展史上,蒙田是以怀疑论者而著称于世的。他认为,研究认识问题,要从研究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开始;人要认识他物,必须首先认识自己。他接受苏格拉底和古代怀疑论者皮浪的影响,以“认识自己”和“我知道什么?”作为其哲学的根本原则。在蒙田看来,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愚昧无知,但人却有一种“灵魂的盲目性”,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因此,自以为是乃探索真理之大敌,而感到知识不足,对任何事物都加以怀疑,才能不断增长知识。他从许多方面论证人的知识的相对性,从而论证怀疑的必要性。首先,他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源泉,而理性是依赖感性并在感性知识的基础形成的。但他又认为,感觉会是虚假的,会欺骗我们,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觉。既然感觉不是绝对可靠的,那么,由感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以及在感性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理性知识也不是绝对可靠的,而只是相对的。因此,对任何事情都必须加以怀疑,不能予以确定,更不能自以为是。其次,蒙田还从事物的变化性,论证知识的相对性。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既然如此,人关于事物的知识也是不断变化的,相对的。人们总把现在已有的知识作为绝对不变的知识,这是一种无知和傲慢,它阻碍人的认识发展。他主张,对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鉴别,反对盲目追随别人,盲目迷信权威。


蒙田以怀疑论为思想武器,同当时的迷信、偏见、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作斗争。他否定灵魂不朽和神造奇迹的教义,认为灵魂依赖于肉体,随肉体的死亡而消灭;灵魂不朽找不到经验的或理性的根据,证明它的不朽是徒劳无益的。另外,他认为基督教鼓吹的奇迹在认识上也是没有根据的。蒙田对宗教神学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宣称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他反对宗教教会的禁欲主义,反对用神否定人们的现世生活,提出享乐主义的道德原则。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或人的天性,就是过世俗的生活,享受自然的愉快,就是对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一个能够真正享受自己生存之乐的人,乃是神圣完美的人,尽情享乐即美德。因此,他号召人们“按自然生活”,追求正常的享乐。蒙田痛斥旧的经院教育,反对僵死的书本和空谈,主张从实际事实中学习知识;主张教育要同实际相结合。他认为,教师可以教学生历史、以往的英雄精神,但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材料,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按自然生活。此外,蒙田还极力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倡导人类平等,并提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一个人的贵贱,不应以他的出身,而应以他的品质和才能为标准。


蒙田的思想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特点。但是他的怀疑和相对的思想,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消极地怀疑,不是抽象地否定一切知识,不是鼓吹蒙昧主义,而是以怀疑和相对的思想作为立足点,由强调人的无知,以促进人去求知;由强调知识的相对性,以促使人破除对绝对真理的迷信;由强调知识的变化性,以促使人无止境地探索新知识。而且,他的怀疑论本身就是对以绝对真理自居的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独断论的否定。因此,蒙田的思想的实际意义是积极的,对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是《随笔集》(《Les Essais》又译《尝试集》、《散文集》、《论文集》),全书分为3卷,1588年在巴黎出版,1676年被列为教会的禁书目录。

猜你喜欢的书

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

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

《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共收入托尔斯泰的《三死》、《破罐子阿廖沙》、《舞会以后》、《谢尔盖神父》、《主人和雇工》等二十篇小说。托尔斯泰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著作,而短篇小说更是数不胜数,在这本小说集中,这二十篇作品是从托尔斯泰无数的短篇小说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而这些作品更是囊括了托尔斯泰初期和晚期的代表作。而作品中所宣扬的博爱精神,以及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更是人生的一次洗礼课。每篇作品抑或浓挚动人,抑或苍老简括,但都字字暖人心脾,使人们透过这个污浊的世界,看到作者那充满博爱与包容的内心世界。

天下名山记

天下名山记

提新安吴秋士西邨选,汪立名西亭校订。七卷,摘录了历代名山游记,收入《重刊道藏辑要》,成都二仙庵版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重刻,贺龙骧校订。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收道书二百九十一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零九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

墨经

墨经

《墨经》是一部论述制墨之书。全书共论述二十个问题:一论松,主要论述造墨所用之松,以及何松为上,何松次之,何松为下。二论煤,主要论述如何建窑,如何扫煤,以及如何辨煤之优劣。三论胶,主要论述胶对制墨的作用,胶的优劣,胶的制法。四论罗,主要论述如何筛煤。五论和,主要论述如何和煤,以及胶、煤、水的比例。六论捣,主要论述如何把墨泥捣均匀。七论丸,主要论述制墨丸的方法。八论药,主要论述历代制墨掺药之法。九论印,主要论述用何物制墨印的底版。十论样,主要论述什么式样的墨为最佳。十一论荫,主要论述使墨干燥之法。十二论事治,主要论述对墨如何事治。十三论研,主要论述如何研墨。十四论色,主要论述以墨的色彩、光度鉴别墨的优劣。十五论声,主要从敲击、研墨的声音论述墨的优劣。十六论轻重,主要从墨的轻重论述墨的优劣。十七论新故,主要论述故墨优于新墨。十八论养蓄,主要论述养蓄新墨之法。十九论时,主要论述制墨的时间。二十记工,主要记载历代制墨的良工。

钦定千叟宴诗

钦定千叟宴诗

三十六卷。此集乾隆五十五年(1790)奉敕编成。清康熙皇帝以海甸承平,咸登仁寿,曾以康熙元年(1662)召开嘉宴,以千叟为名。康熙四年(1665)正月六日,为张扬天下承平,海内一心之盛世,亲临赐宴,式继前规。儒臣排次成编,得诗凡三十六卷,多为颂扬之作。有《四库全书》本。

入中论自释

入中论自释

全称《入中论根本颂》。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根本典籍,藏传佛教格鲁派必修的五部大论之一。月称(约600—650)著,纳措·茨程嘉哇和巴操·尼玛札合译,有木刻和铅印两种版本。全书用颂文著成,共分10品,是按照《十地经》10种发心为纲目,分十一地详细讲述入观的次第、慧度、决择二谛等。从发菩提心讲到佛果功德,提倡由深观广行两种方法修学中观,破唯识见。第六品是全书的重点,篇数占全书的2/3,主要解释般若波罗蜜多,讨论如何决择二谛,是月称论师的一部主要著作,亦是《中论》通论性质的著作。月称自注,有宗喀巴和根敦朱的注释本,法尊法师把它们全部译成了汉文。国外校印了这部论著。

于瑟抳沙毗左野陀啰尼

于瑟抳沙毗左野陀啰尼

于瑟抳沙毘左野陀啰尼,一卷,梵音,高丽指空译,九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