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

蒙田
  • 姓名:蒙田
  • 全名:米歇尔·德·蒙田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法国波尔多市
  • 出生日期:1533
  • 逝世日期:1592
  • 民族族群: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法国著名人文主义者、作家、评论家、文艺复兴时期怀疑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一个商人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先后在波尔多和图卢兹大学攻读法律。曾任波尔多市议会议员达13年之久,但因目睹议会之黑暗,便退隐从事写作。1581—1585年,曾连续两次当选为波尔多市市长,在任职期间,仍站在第三等级立场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他曾因主张实行宗教宽容政策而被捕入狱,不久获释。


在认识发展史上,蒙田是以怀疑论者而著称于世的。他认为,研究认识问题,要从研究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开始;人要认识他物,必须首先认识自己。他接受苏格拉底和古代怀疑论者皮浪的影响,以“认识自己”和“我知道什么?”作为其哲学的根本原则。在蒙田看来,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愚昧无知,但人却有一种“灵魂的盲目性”,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因此,自以为是乃探索真理之大敌,而感到知识不足,对任何事物都加以怀疑,才能不断增长知识。他从许多方面论证人的知识的相对性,从而论证怀疑的必要性。首先,他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源泉,而理性是依赖感性并在感性知识的基础形成的。但他又认为,感觉会是虚假的,会欺骗我们,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觉。既然感觉不是绝对可靠的,那么,由感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以及在感性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理性知识也不是绝对可靠的,而只是相对的。因此,对任何事情都必须加以怀疑,不能予以确定,更不能自以为是。其次,蒙田还从事物的变化性,论证知识的相对性。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既然如此,人关于事物的知识也是不断变化的,相对的。人们总把现在已有的知识作为绝对不变的知识,这是一种无知和傲慢,它阻碍人的认识发展。他主张,对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鉴别,反对盲目追随别人,盲目迷信权威。


蒙田以怀疑论为思想武器,同当时的迷信、偏见、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作斗争。他否定灵魂不朽和神造奇迹的教义,认为灵魂依赖于肉体,随肉体的死亡而消灭;灵魂不朽找不到经验的或理性的根据,证明它的不朽是徒劳无益的。另外,他认为基督教鼓吹的奇迹在认识上也是没有根据的。蒙田对宗教神学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宣称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他反对宗教教会的禁欲主义,反对用神否定人们的现世生活,提出享乐主义的道德原则。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或人的天性,就是过世俗的生活,享受自然的愉快,就是对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一个能够真正享受自己生存之乐的人,乃是神圣完美的人,尽情享乐即美德。因此,他号召人们“按自然生活”,追求正常的享乐。蒙田痛斥旧的经院教育,反对僵死的书本和空谈,主张从实际事实中学习知识;主张教育要同实际相结合。他认为,教师可以教学生历史、以往的英雄精神,但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材料,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按自然生活。此外,蒙田还极力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倡导人类平等,并提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一个人的贵贱,不应以他的出身,而应以他的品质和才能为标准。


蒙田的思想具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特点。但是他的怀疑和相对的思想,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消极地怀疑,不是抽象地否定一切知识,不是鼓吹蒙昧主义,而是以怀疑和相对的思想作为立足点,由强调人的无知,以促进人去求知;由强调知识的相对性,以促使人破除对绝对真理的迷信;由强调知识的变化性,以促使人无止境地探索新知识。而且,他的怀疑论本身就是对以绝对真理自居的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独断论的否定。因此,蒙田的思想的实际意义是积极的,对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是《随笔集》(《Les Essais》又译《尝试集》、《散文集》、《论文集》),全书分为3卷,1588年在巴黎出版,1676年被列为教会的禁书目录。

猜你喜欢的书

钢穴

钢穴

《钢穴》(The Caves of Steel),是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4年6月的科幻小说,第一部以以利亚·贝莱(Elijah Baley)为主角的科幻推理小说,也是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的第二部作品。阿西莫夫以此为实例说明科幻小说有多种可能发展性,不必自我设限。地球纪元3500年。死了一个太空族!两千多年后的地球人满为患,为了生存效率,地球人集体像蚂蚁般,聚居在大型城市之中,终年不见天日。他们管外围世界的人类叫“太空族”(Spacer),外围世界地广人稀,与地球人有不少文化上的冲突,在过去的历史里,外围世界甚至一度武力逼迫地球就范。在太空族建立太空城与地球人划定楚河汉界后,一切剑拔弩张,都化为台面下的角力。

烽烟图

烽烟图

长篇小说。作者是梁斌,本书讲述了以“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平、津、保地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抗日战争烽烟初起的时代面貌。该书是继《红旗谱》《播火记》之后的续篇。

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

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小说。清石玉昆撰。一百二十回。玉昆字振之,天津人。约生活在道光同治年间。著名说书艺人。据唱本《包公案》改编成书。光绪五年(1879)后经俞樾修订,删去第一回“狸猫换太子”,并“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在已有南侠、北侠、双侠四人外,加上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补成七人,曾改名《七侠五义》。前半部描写包拯在侠义之士辅助下审案平冤、“除暴安良”故事,后半部描写翦除襄阳王党羽及七侠五鼠间纠葛。书中 “平冤狱”、 “铡庞昱”、“除蕃王”等描写,揭示清代现实社会黑暗,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清官形象,反映出人民的愿望。情节曲折,形象生动,语言流畅,具有浓厚平话色彩。然亦杂有忠于统治阶级、维护封建道德、宣扬因果报应等消极思想。有光绪五年(1879)北京聚珍堂活字本、亚东图书馆本。解放后有广东、安徽、豫章等出版社铅印本。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

中国古代文史理论著作。章学诚著。本书通行有《章氏遗书》本,1921年吴兴刘承干刻印。1956年12月中华书局据此排印出版,1961年9月第2次印刷。章学诚所著除本书外,还有《校雠通义》内篇3卷,《方志例略》2卷,《文集》8卷等。后人合刊为《章氏遗书》。全书8卷,分内外篇,各收文章61篇。共计25万字。史文并论,论文部分主要有《诗教》、《文德》、《文理》、《古文十弊》等篇。本书在文学上的理论主张主要有3方面:1.提倡文德说。其所谓文德,也就是指著作者和批评者的态度。认为作者的态度要“敬”,批评者的态度要“恕”,“凡为古文辞,必敬以恕。”所谓“敬”,又包含“修德”和“养气”两方面的功夫,其根本在于“修辞立诚”。“恕”是指品评文学作品时不要刻求古人,又不能无原则的宽容: “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要“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着想,不能以一个不变的模式去衡量一切古人。2.提倡文理说。要求文章要言之有物: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而有物的关键在于“中有所见”;“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之烺烺,如锦上绣女之矜套彩色已也。”也就是强调要有“阅历”。3.提倡“文贵发明,亦期用世”。强调文质统一:“文重于质,视具质如何生吾文焉。”由此出发,对拟古和形式主义文风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今舍己之所求,而摹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奴亦学其悲号”,是极为可笑的。对清代流行的“桐城派”古文,则以《古文十弊》进行批判。章学诚的这些观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受研究者重视。

律杂抄

律杂抄

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摩诃止观义例随释

摩诃止观义例随释

摩诃止观义例随释,六卷,宋处元述,日本秀云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