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

- 姓名:韩非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80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33年
- 民族族群: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出生于韩国贵族家庭,与李斯同出荀子门下。曾多次建议韩王变法图强,均未被采纳。他因口吃而不善言谈,于是发愤著书立说,以明心志。秦王读其著作后十分钦佩,急派兵攻韩而求韩非。韩非入秦后,未被重用,反而遭受李斯、姚贾的陷害而入狱。当年受冤被迫服毒而死。但他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法,都为秦王所采纳,成为后来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武器。
韩非是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早期法家、名家的思想,又吸收了老子的道家学说、荀子的儒家学说以及墨家思想,形成了一整套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刑名法术之学。他的思想体系在哲学方面继承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又批判地继承了老子的“道”的学说。他反对儒家学派,认为孔孟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说教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实行法治。主张国君要牢牢掌握“二柄”,即赏罚兼备,德刑并举。他充分肯定了人的认识能力,认为“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指出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他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矛盾”这一概念,认为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相辅相成,又相互转化,这是对老子朴素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他继承荀子的“性恶论”,在“道”和“理”的关系上发展了荀子的观点。他认为理是具体事物中产生和变化的具体规律,道是贯穿于各种具体事物之中的一般规律,只有“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的思想最终成为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的根本指导思想。他的法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地方。韩非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后收录于《韩非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著录共55篇,至今流传。
猜你喜欢的书
布朗基文选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文献。奥·布朗基写于1832—1870年间。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根据1955年在巴黎出版的法文本译出出版,皇甫庆莲译。奥·布朗基,19世纪法国工人运动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本书有5个部分,中译本11万字。选编布朗基重要文章40篇,较集中地反映他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过程。第1部分中《谁做的汤应该由谁来喝》(1834)提出消灭剥削,实现土地、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公有思想。第2部分是1848—1852年的著作,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不可调和,以人民武装消灭反动常备军,“摧毁资本暴政”的思想。第3部分《社会批判》是1865—1870年的文章汇编,提出“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臆想或试验出来的,“共产社会只能在摧毁了旧的堡垒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的思想。主张武装夺取政权,对资产阶级实行革命专政,建立人民自治政府,建设共产主义,用“全面协作制”代替私有制。第4部分选自《祖国在危机中》 一书的6篇文章,反映作者在巴黎公社起义前夕,为挽救法兰西的覆灭所作的斗争。第5部分论述了武装斗争的策略和战术。本书继承和发扬巴贝夫主义传统,形成了布朗基主义,对当时法国的工人运动和空想共产主义有重大影响。它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雇佣劳动制的本质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存在依靠少数革命家的密谋起义和专政来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幻想,因而只是一种“本能的共产主义”。
南史演义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十二卷。卷首有许宝善序和凡例十条。今存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玉峰东景川局镌”原刊本,道光十年刊本和同治四年鹭门文德堂刊本等。主要记述了宋、齐、梁、陈四朝的兴衰盛变。小说结构清晰,主次有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达流畅。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繁更替中,作者浓笔重彩描写了宋高祖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高祖萧衍、陈高祖陈霸先这四个开国之主,又着重刻画了宋苍梧王、齐东昏侯、陈后主等亡国之君的荒淫和侯景之乱给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样就把复杂的历史,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其兴也,必有所以兴;其亡也,必有所以亡。”“所以”之缘就在于一个字——“民”。《南史演义》基本根据正史演绎而成,野史传言时见其中,使得小说更为跌宕起伏。
陈第年谱
金云铭撰,用编年体裁记载陈第生平事迹。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游击将军,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先生少禀异质,博极群书,倜傥自负,喜谈兵。嘉靖壬午戚继光征倭至连,即与定平倭策。应俞大猷聘以边事上书,大司马谭纶奇而荐之。起家京营,守古北口。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以忤巡抚拂衣归,时年五十。绝意仕进,六经皆有撰述。
治心经
曾国藩的《治心经》,讲心、身并治,口、体兼防。他认为“治心之道,先去其毒”,表面的毒是愤激,没有涵养,有一点长处即向人炫耀,有一点不顺就勃然大怒,这都不是“有厚福之人所为”。有襟怀、有气量、有品格的人,心如鼎镇,志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养心篇》)。他还主张“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箴膏肓
一卷。汉郑玄撰。东汉时期,今古文经斗争激烈,着名今文经学家何休有感于贾逵张大属古文经的《左传》学,于是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既捍卫《公羊》学,亦攻击《左传》与《穀梁》学。郑玄曾师事古文经学家马融,然其学虽以古文经学为根本,却兼容今文经学。因此,他既不容忍何休对《左传》的攻击,亦不赞同何休对《穀梁》的批评,遂针对何氏之书而作《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史称何休见郑玄之书后曾感叹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吾乎!”郑玄遍注群经而未及《春秋》经传,据《世说新语》云,郑玄曾注《春秋传》,但未完成。因知服虔所注多与己同,乃以己注赠与服虔。此说可靠性难以断定,然郑氏之《春秋》学亦赖此三书而流传。此三书原与何休所着别行,盖唐时合而为一,逐条先列何休曰,再列郑玄之反驳。此三书宋时散佚。王应麟从诸书中辑出《箴膏肓》二十余条,《起废疾》四十余条,《发墨守》四条,合编为一书,即今《四库全书》所据之本,然已不及原书十之一二。《箴膏肓》专驳何氏攻驳《左氏》之论。如“曹太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何休曰:‘《左氏》以人子安处父位,非哀世救世之宜,于义《左氏》为短。’箴曰:‘必如所言,父有老耄罢病,孰当理其政、预正事也?”由于何氏并未把《左传》看成是记载史实之书,而是当作《公》、《穀》一类的解经之作,故有此诘难。然从郑氏之“箴”,我们知道在这一点上,郑氏与何氏并没有区别,此书其它诸条,亦可证明这点。清儒刘逢禄学主《公羊》,不满郑玄之攻驳何氏,撰《箴膏肓评》以申何难郑,或评郑氏之伪,或评郑氏之诬、或评郑氏之非典礼,藉此以申《公羊》家言。郑氏此书,清儒王复、袁钧、孔广森、黄爽等都曾重新辑佚。现存《汉魏丛书》本、《艺海珠尘》本、孙氏问经堂本。
宗门拈古汇集
凡四十五卷。清代僧白岩净符编。康熙三年(166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五册。编集自佛祖至南岳下三十三世、青原下三十六世诸师之拈提、机缘;系自宗门统要续集,集录宋、元以前者之拈提语,并补其机缘,对于‘统要’未载之宋、元以后者,则次第续列。其广搜各方语录、行状、碑铭,凡一拈一别、一代一征,皆依统要体例增订编列,得一七○○则,系公案之集大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