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康

- 姓名:董康
- 别名:字授经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武进人
- 出生日期:1867
- 逝世日期:1947
- 民族族群:
董康(1867—1947)江苏武进人。字授经,号诵芬室主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刑部主事。二十八年(1902)经沈家本奏调为法律馆纂修兼京师法律学堂教务提调,派赴日本调查司法。三十三年(1907)为大理院推事。宣统三年(1911)晋升刑庭推丞。清亡后避往日本京都,1913年返国,应司法总长梁启超邀请,任司法编查会副会长,继任大理院院长,一度曾在上海执业律师,193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伪华北临时政府委员、司法委员会委员长、最高法院院长等职。董康自早年任官刑部后即经常搜访旧书,曾以八元廉价得法式善手抄的《宋元人小集》八十册。其收书以宋元及明嘉靖前的古本为主,1916年收得宋周密《草窗韵语》,后以二千元高价售出。董康尤以藏戏曲、小说为最多,如有原怡亲王府抄本《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归北图)、《李卓吾批评幽闺记》、《浣纱记》、《孔夫子周游大成麒麟记》、《丽句亭评点花筵赚乐府》等等,1931年时售与北平图书馆,在抗战中曾运藏美国,1965年运至台湾,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辛亥革命后董康避往日本时,携其藏书随往,本拟开设书肆营生,未能实现,就以部分藏书售与日本钜富大仓氏。1913年底董康将剩余精本载返上海,旋即散去,如宋刊本《吴郡志》经缪荃孙作介,以八百元让给刘承干嘉业堂。董康刻书印书之名甚于藏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成日本汉学家岛田翰撰的《皕宋楼藏书源流考》。三十年中先后刻成《诵芬室丛刊》三十余种及《敦煌石室遗书》、《董解元西厢》、吴梅村家藏稿影元本《中州集》等。又为潘宗周宝礼堂监造、刊行《礼记正义》,装潢板式一如原书,仅印一百部,以枣木制成书板,甚精美。也曾为吴昌绶双照楼、陶湘涉园、蒋汝藻密韵楼等家代刻书。除木刻版外,董康并从事新兴的影印和活字排印工作,影印的书大都寄往日本,由小林忠次郎制版,再寄回印刷。董康著述亦富,有纪录四次扶桑之行的《书舶庸谭》,与吴梅、王国维等校订《曲海总目提要》,曾为刘承干编撰《嘉业堂藏书提要》稿本十九册,又有《课花庵词》一卷及法律著作《秋审制度》、《集成刑事证据法》、《中国法制史讲演录》、《民法亲属继承两编修正案》等。今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隆间刻本《太平广记五百卷目录十卷》四十八册,又清顺治间刻本《雁楼集二十五卷》四册,卷内均有“董康”印记。室名“诵芬室”、“课花庵”。
董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嵇中散集
诗文别集。嵇康作。原本散佚,现存刊本以明嘉靖四年(1525)黄省曾仿宋刻本为最早,凡10卷,包括诗1卷,文9卷。另有明薛应旂刻1卷本,张燮刻6卷本,张溥刻1卷本等。近人鲁迅根据明代吴宽丛书堂钞本辑校,题《嵇康集》,凡10卷,另有序跋及《逸文考》、《著录考》等,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卷,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单行本。近人戴明扬据明黄省曾仿宋本参诸别本校注,题《嵇康集校注》,并收有大量有关嵇康生平事迹及评论材料,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早孤,有奇才,博洽多闻,做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为曹操孙曹林女婿,政治上被认属曹魏集团,遭司马氏集团杀害。本集存诗50多首,其中四言诗20多首,著名者为其《幽愤诗》,作于入狱遭杀之前,叙述了他托好老庄、淡泊寡俗的志向与高远的性格,感情充沛,风格峻切,甚为感人。《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19首也多为人称举。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嵘《诗品》等对其诗都有很高的评价。而其散文成就又高于诗歌。集中论说文存9篇,以《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管蔡论》,《明胆论》最为重要。“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书信今存2篇,以《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人推重。另有《圣贤高士传》,记自混沌之世至作者当时的隐士高人原119人,存52人之传、5人之赞。再有《琴赋》。全集所收诗文在魏晋文学中占重要地位,后世历被高评和师法。
百城烟水
区域志。清徐崧、张大纯辑。九卷。崧有《大兴徐氏三种》已著录。大纯字文一,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徐氏好游览,出必囊书载笔,以所录见闻,辑而成篇,未终而卒,托其好友大纯续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加编辑,补缀完书。记事止于康熙十九年,约三十万字。冠尤侗、大纯二序。正文以苏州府之吴、长洲、吴江、常熟、崑山、嘉定、太仓、崇明八政区为序,各为一卷。每卷首载历史沿革、筑城始末,占地面积,城门城楼。然后胪列名胜古迹,历代名人有关诗词,颇仿《方舆胜览》体例,以词藻为尚,不以考证为重,但所考内容颇富史料价值。凡苏州地区各城镇及其城乡名胜、古迹、园林、山谷、湖溪,均详载其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水陆交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等。可考历代生态演变、经济兴衰。地形地貌、水陆物产、地方经济,一目了然。堪称清代重要城市志。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翠轩刻本,1979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此影印本。
经验良方全集
方书。清姚俊撰。四卷。俊号菊吾主人,泾阳 (今属陕西) 人。谓药良组方才能有效,而方良须医术高明才能见功。故留心医学,仿陆成本《经验良方》之义,广搜博采历经验证之良方。同治元年(1862),蜀中时疫流行,撰者与当地名医探索古方妙义,并取验之辄效者,汇编成帙。分内、外两科,并附痘疹。刊于同治二年。卷一,有保养、补益、急治、伤寒等十六类。卷二,有咳嗽、吐血、痰症等二十三类及厥、癖等十七种病症之汇考,男妇痧症等十六类。卷三,有外科枢要,疔毒、痈疽等十类及艾灸等。卷四,痘疹易知。论述痘疹因证,并附治疗方剂,后附药性。全书共分八十余类,载方二千余首,包括各科病症验方。用法简便,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同治四年惠谦堂刊本。
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
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明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经文乃元始天尊演说,宣称世上众生之生生化化,皆由碧霞元君所主。元君即泰山玉女,证位天仙。受玉帝之命,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福善罚恶,报应不爽。世人若回心奉道,请道士转诵此经,皈命元君,忏悔祈求,即可消灾获福。篇末附「天仙碧霞宝诰」。
古潭的声音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载《南国周刊》1卷1期(1928年9月)。1929年修改,增加一个人物,再发表于《南国月刊》1卷2期(1929年6月1日),这个剧,从剧名看一种诗意(甚至是禅意)的象征,其主题是作者由读日本诗人芭蕉翁的诗句“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得来的。整个剧给人的感觉只是这个从远方漂泊归来的诗人在赞美他从“尘世的诱惑”中救出来的舞女,给一个肉的迷 醉的人以灵魂的醒觉。在这里田汉表现了“灵与肉”的主题。在剧中,“鞋”和“潭”的意象是一种女性的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在剧中,诗人见舞女留下的高跟丝履,取一只来玩,“你看她还穿这双鞋!这要算她过去快乐生活的唯一的纪念了。……啊,鞋,和踏在你上面的脚和腿是怎样的一朵罪恶的花,啊!怎样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啊!……为什么一双人工做的小小高跟鞋,一上了她的脚就会变成一对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的魔鬼!”在这里,诗人对于鞋的迷恋, 以致可以引诱诗人和她一样跳入深潭是令人深思的。如果说,“鞋”是一种引诱, 那么“潭”则是一种回归。剧中的古潭,象征着生命的归宿,是“漂泊者的母胎”, “漂泊者的坟墓”,而最神秘的是舞女愿意投身于古潭去听那里面“发出的一种声音”。最后诗人自己也挡不住“古潭的诱惑”,纵身跳入了古潭。
何耶揭唎婆像法
全一卷。译者佚名。为密教有关马头观音之仪轨。又称贺耶揭哩婆仪轨。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何耶揭唎婆,为梵语Hayagri^vah! 之音译,意译作马首,即指马头观音,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本经内容叙述马头观音之画像法、咒诅法,并宣说疗病、乞食之印明及缚鬼、消除淫、护身之咒。此外,同类经轨尚有: (一)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二)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全一卷,阿地瞿多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