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康

董康
  • 姓名:董康
  • 别名:字授经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武进人
  • 出生日期:1867
  • 逝世日期:1947
  • 民族族群:

董康(1867—1947)江苏武进人。字授经,号诵芬室主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刑部主事。二十八年(1902)经沈家本奏调为法律馆纂修兼京师法律学堂教务提调,派赴日本调查司法。三十三年(1907)为大理院推事。宣统三年(1911)晋升刑庭推丞。清亡后避往日本京都,1913年返国,应司法总长梁启超邀请,任司法编查会副会长,继任大理院院长,一度曾在上海执业律师,193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伪华北临时政府委员、司法委员会委员长、最高法院院长等职。董康自早年任官刑部后即经常搜访旧书,曾以八元廉价得法式善手抄的《宋元人小集》八十册。其收书以宋元及明嘉靖前的古本为主,1916年收得宋周密《草窗韵语》,后以二千元高价售出。董康尤以藏戏曲、小说为最多,如有原怡亲王府抄本《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归北图)、《李卓吾批评幽闺记》、《浣纱记》、《孔夫子周游大成麒麟记》、《丽句亭评点花筵赚乐府》等等,1931年时售与北平图书馆,在抗战中曾运藏美国,1965年运至台湾,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辛亥革命后董康避往日本时,携其藏书随往,本拟开设书肆营生,未能实现,就以部分藏书售与日本钜富大仓氏。1913年底董康将剩余精本载返上海,旋即散去,如宋刊本《吴郡志》经缪荃孙作介,以八百元让给刘承干嘉业堂。董康刻书印书之名甚于藏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成日本汉学家岛田翰撰的《皕宋楼藏书源流考》。三十年中先后刻成《诵芬室丛刊》三十余种及《敦煌石室遗书》、《董解元西厢》、吴梅村家藏稿影元本《中州集》等。又为潘宗周宝礼堂监造、刊行《礼记正义》,装潢板式一如原书,仅印一百部,以枣木制成书板,甚精美。也曾为吴昌绶双照楼、陶湘涉园、蒋汝藻密韵楼等家代刻书。除木刻版外,董康并从事新兴的影印和活字排印工作,影印的书大都寄往日本,由小林忠次郎制版,再寄回印刷。董康著述亦富,有纪录四次扶桑之行的《书舶庸谭》,与吴梅、王国维等校订《曲海总目提要》,曾为刘承干编撰《嘉业堂藏书提要》稿本十九册,又有《课花庵词》一卷及法律著作《秋审制度》、《集成刑事证据法》、《中国法制史讲演录》、《民法亲属继承两编修正案》等。今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隆间刻本《太平广记五百卷目录十卷》四十八册,又清顺治间刻本《雁楼集二十五卷》四册,卷内均有“董康”印记。室名“诵芬室”、“课花庵”。

董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瑞士荣格著。英国伦敦罗特列杰与基根·保罗公司1933年出版英文版。由1930年前后发表的11篇论文合编而成。是荣格脱离精神分析学会,独创心理分析学派后的著作。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继承性的批判和更新性的发展,对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都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含义,从梦的解析出发,精辟论述了分析心理学的各个问题。涉及从集体潜意识到宗教、文艺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该书由梦的解析出发,内容涉及荣格关于心理治疗、类型心理学等分析心理学各个方面的观点,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阐述分析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分歧所在,关注现代人的精神问题,对心理学与文学、宗教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惜别

惜别

作者太宰治。《惜别》取材于鲁迅的仙台留学生活,是极为难得的大作家描写大作家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中唯一以鲁迅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岭表录异

岭表录异

地理杂志。唐刘恂撰。三卷。恂唐昭宗时人,曾为广州司马,官满居南海,遂作是书。原书早佚,今传本辑于《永乐大典》,共一百二十四条,约一万四千字。其中以记岭南《今两广)草木禽兽为主,兼及民族风俗。虽不分门列目,但各以类聚,别为上、中、下三卷。卷上记飓风、海潮、梧州对岸西火山、廉州珠、富州、宾州、澄州金、瑇瑁等特产和民族风俗为主。特别有关潮(今潮安)、循(今惠州)二州多野象,及潮循人捕象食鼻、云南豪族各家养象,负重致远,对研究我国古代象的分布、使用和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卷中多记岭南古代草花竹木果类等状况,其中尤以引进波斯枣、毕占国扁核桃及岭南佳果荔枝等,为岭南古代农作园艺和生物的重要资料。卷下主记南海各种鱼类、贝类、虫蛇共三十余种。对考查我国南海水产资源和陆生动物亦颇有意义。文字古雅,记载详赡,历为考据家引证,对考释古代岭南动植物有重要训诂名义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本。

镜镜詅痴译注

镜镜詅痴译注

中国最早专门论述几何光学原理的著作。郑复光著。1846年成书,1847年刻入清道光中杨尚文辑的《连筠簃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出版。郑复光(1780—约1853),清代科学家。字元甫,又字浣香,安徽歙县人。少年时即成为贡生。自幼偏爱科学,博览群书,注重西学,重视实验研究,通晓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制造,尤善于融会贯通中西光学。1819年曾依据古文献成功地做过削冰造镜取火的实验。道光年间曾自制一架测天望远镜。1842年写成《弗隐与知录》,把当时人们认为怪异不可解的各种现象,归纳成200余条,用物性、热学、光学、地理学等原理加以解释。 本书共5卷,约7万余言,计分“明原”、“类镜”、“释圆”、“述作”4个部分,末附“火轮图说”。明原部分计有6篇,分别说明了几何光学中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论述了物体发光和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眼睛的光学功能。类镜部分是镜子的综述,论述了4个问题,介绍了几种镜的质料与性能,重点阐述了几种方形透明体的特性及其光现象。释圆部分是全书的中心,分为5个专题,主要论述了几种凸凹透镜成像的理论问题,并分别论述了凸凹透镜成像的总规律、特点,透镜组的成像情况,凸凹透镜之间量的关系。述作部分著录了17种光学仪器和器具,详细论述了各种光学仪器的制作、调节、使用、保养和原理。本书集当时已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光学和中国古代光学知识之大成,加以系统化,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安排系统与逻辑结构严谨,是当时1部比较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书中所阐发的几何光学理论,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国的光学发展水平。

本草分经

本草分经

成书于1840年。清代姚澜撰。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该书不分卷,论药804种,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其中80余味有炮制记载。主要内容有:去心(巴戟天、远志)、去核(萸肉)、去皮尖(杏仁)、去外皮毛(辛夷)、刷去毛(枇杷叶);焙(紫河车);炒(五灵脂、扁豆、麦芽);炒黑(黄柏);炒至烟尽(干漆);面煨(甘遂);酒蒸(白茅根);醋炙(芫花);硫黄熏(东洋参);水飞(朱砂);醋淬甘草水飞(自然铜);醋淬水飞(紫石英);去油(巴豆、肉果、续随子)。部分药物还记载了炮制作用,如:黄柏,“生用降实火,炒黑止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黄连,“酒炒治上焦火,姜汁炒治中焦火,盐水炒治下焦火”。巴豆,“生用治急,炒黑缓治”。卷柏,“生用辛平破血,治淋结。炙用辛温止血治肠风”。莱菔子,“生用能吐风痰散风寒,炒熟治喘嗽下痢”等。

西湖二集

西湖二集

明末短篇小说集。周清源著。全书共34卷,每卷1篇,每篇故事都与杭州西湖有关。据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考查,本书的材料来源,很大部分取自《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情史类略》、《剪灯新话》、《南村辍耕录》等书。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明代社会政治的窳败,贪官污吏的罪恶,人才的极度萎靡,民众的日益凋零,以至于当时的市井习俗等,都作了相当生动的描绘,特别是对官场和考场的污秽内幕,揭示得更加淋漓尽致。比如《巧妓佐夫成名》一篇,通过妓女曹妙哥的言行,猛烈抨击了官场的龌龊。吴尔如胸无文墨,独嗜赌博,并爱上了曹妙哥。曹妙哥根据自己妓院生活的经历,认定有钱即可中举,即可作官,因为她知道,那些中举的文人大多“文理中平”,“七上八下”,真正有学问的因不肯屈志于人,不肯营求钻利,反而忍受饥寒寂寞之苦。吴尔如言听计从,走进考场,竟也中举。通过这种描写,作者将自己有用世之心而无进身之路的满腹牢骚,将自己对明末黑暗现实的不平之气,都寄托在字里行间。《西湖二集》的刊行年代,据郑振铎考证,大约是在明崇祯年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以上海杂志公司排印的《西湖二集》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重新排版问世,是本书较通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