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撝谦

- 姓名:应撝谦
- 别名:字嗣寅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仁和(今杭州)人
- 出生日期:1615
- 逝世日期:1683
- 民族族群:
应撝谦(1615—1683),字嗣寅,清仁和(今杭州)人。23岁时作《君子自勉论》,潜心理学,并躬行实践,与钱塘人虞鈖、蒋志春等组织狷社,授徒讲学。孝敬其母,授课所得全用来奉养,年三十还未婚。有人问其缘故,他说:“结婚了就无以养母,鳏居算了!”归安人沈士毅仰慕他的品德,把侄女介绍给他,并给资奉养,撝谦始终不肯收受,母亲去世后,才成婚礼。家居清贫,淡泊名利,杭州知府、海盐知县几次造庐以请,均被拒绝。清康熙十七年(1678),诏征博学鸿儒,内阁学士项景襄、李天馥联名推荐,亲朋亦有人相劝,但他仍称疾坚辞,后浙江巡抚替他说情,朝廷才免征。做学问不喜陆王家言。曾说:“阳明之功谲而不正。”又说:“阳明自少独学无师,坚于自用,其论性论太极,亦颇与程朱不同,然其教人用功,必以穷理格物为本,谨守朱子家法。”读书务必穷究底蕴,著述甚丰,多达28种,其中有《周易集解》、《诗传》、《翼书传拾遗》、《春秋传考》、《礼学汇编》、《论孟拾遗》、《学庸本义》、《孝经辨定》等经学专著。还有《古乐书》2卷,“议论醇正,考订简核,深得要领”,并自序阐发礼乐与治道的关系。他的《性理大中》28卷,人称“王学考”。另著《教养全书》41卷,分选举、学校、治官、田赋、水利、国计、漕运、治河、役师、盐法十大考略,仿《文献通考》而成,于明代事实特详。有文集《潜斋文集》10卷传世。
应撝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于絮尔·弥罗埃
《于絮尔·弥罗埃》写一富有的名医,告老还乡,领了一个女孩于絮尔作为老年的安慰。他的几房亲戚,贪婪成性,为了争夺遗产,窥伺刺探,不择手段,几乎把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作了牺牲品。作品还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大大小小的冲突和矛盾,写出金钱支配社会、支配风俗、支配亲属关系,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序。
飞鸟集
诗歌集。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发表于1916年。该诗集共收入短诗325首,其中的一部分为诗人1916年访问日本期间所作的即兴诗,其余为诗人选译自《碎玉集》等几个孟加拉原文诗集。诗人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简炼明快的诗句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抒发了自己的种种感受。整本诗集以格言诗和哲理诗为主,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哲理; 语言凝炼、瑰丽。短小的诗行,犹如芳草小葩,清新秀丽,典雅朴实。
淡新凤三县简明总括图册
本书(一册一五二面九一、二○○字)不分卷,合辑清季淡水、新竹、凤山三县「简明总括图册」而成。盖光绪十一年台湾着手建省,需用浩繁;巡抚刘铭传鉴于台湾民间「隐田。特多,因奏准「量丈田亩、清查赋税」以增加收入,并借以建立土地制度之基础。此项工作,计自十二年四月开始筹备,迄十八年五月结束,先后历时六年之久。当日清丈完成,各县厅编制有土地清丈「简明总括图册」。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尚藏有淡水、新竹、凤山三县图册抄本各一帙,本书因合而编之,总其名印行。各县册分堡或分里列图,并分则说明田园亩分,极为简明。书末,今另刊入同馆所藏题为「设改章程总册」(亦为抄本)一种。其内容则为光绪年间清丈后淡水县所造全县各番社应收通事、土目口粮租谷并应支、应减、应裁各项用款数目四柱清册,呈送上级政府「察核」者。因同属清赋资料,特收作「附录」。
周易外传
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研究《周易》之著。共七卷,一百四十五论。卷一至卷四分论六十四卦,卷五卷六论《系辞传》,卷七论《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成书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1)对“道器”、“象道”、“体用”等范畴作了唯物主义分析。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卷五)道与象的关系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是体用关系,“象外无道”(卷六)。(2)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运动。“物物相依”,“可依者有也”,任何事物都要凭借一定条件才能存在,这种条件性说明了事物之间的互相依赖和普遍联系,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皆无妄而不可谓之妄”(卷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自身运动的结果:“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卷六)(3)强调“珍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卷二)珍生的目的在于“延天以佑人”(卷五),即把握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后收入《船山遗书》。有1962年中华书局单行本。
欧阳修
本书以散文化的语言,为读者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欧阳修的仕宦与治学生涯。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影响力举世瞩目。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政敌指控,在庆历新政、朋党之争与王安石变法中直言相谏;在史学、文学、经学等领域成就卓越,求才、爱才、识才、举才,使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欧阳修是北宋中后期集学者、文人与官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的典范,经由他提携举荐的士人群体继承他的文学思想与政治人格,在相互呼应、共同扶持中屡黜而不悔,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渝,影响了北宋政局的演变。
判比量论
判比量论,一卷,新罗元晓述,惟存跋文、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