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戈德曼

- 姓名:保罗·戈德曼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奥地利
- 出生地:布雷斯劳
- 出生日期:1865年1月31日
- 逝世日期:1935年9月25日
- 民族族群:
保罗·戈德曼(PaulGoldmann,1865年1月31日生于布雷斯劳;1935年9月25日生于维也纳)是奥地利的一名记者、公关人员、旅行作家、戏剧评论家、翻译以及戏剧散文和短剧作家。
戈德曼曾就读于布雷斯劳的玛丽亚-玛格达伦德语学校,1882年9月毕业,随后学习法律,1886年左右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03年、1905年、1908年和1910年,戈德曼的小说集出版。1902年,戈德曼翻译了阿尔弗雷德-德-缪塞(AlfreddeMusset)的喜剧《人无我有》(Mansollnichtsverschwören)。20世纪20年代初,戈德曼出版了四部独幕剧:《最后通牒》(DasUltimatum,1922年)、《莱辛巴赫格拉芬的暴风雨》(DerSturzdesGrafenReichenbach,1923年)、《格芳金》(DerGefangene,1923年)和《我的愿望》(EsistmeinWille!(1924,1928年1月5日在维也纳学术剧院首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戈德曼是《新自由报》的战地记者。卡尔-克劳斯(KarlKraus)在《人类的最后时光》(DieletztenTagederMenschheit)中也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对他进行了描写[30]。戈德曼与保罗-冯-兴登堡的年度谈话尤其广为人知。戈德曼在1916年出版的《与兴登堡的谈话》(GesprächemitHindenburg)一书中总结了1914年和1915年的谈话内容。
政权移交给国家社会主义者后,犹太人出身的戈德曼于1933年8月4日被国家秘密警察逮捕,但第二天就被释放了。
戈德曼于1935年初退休,随后与妻子和女儿搬回了维也纳。
1935年9月25日上午,戈德曼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保罗·戈德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冬天的故事
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剧本,首次出版于1623年。《冬天的故事》是威廉·莎士比亚后期的喜剧作品,这部剧情复杂的作品主要叙述嫉妒成性的专制君主里昂提斯怀疑他的女儿是私生女,将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弃之户外,他的妻子埃尔米奥娜在悲伤中死去,从此里昂提斯过着懊悔与悲伤的日子。但牧羊人收养了里昂提斯抛弃的女儿,长大后的女儿经过重重波折终于回到里昂提斯身边,哀恸死去的妻子其实也是假死,最后一家人团圆并以喜剧收场。该戏剧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富有诗意。
泰泉乡礼
七卷。明黄佐(1490—1566)撰。黄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 (今广东中山)人。嘉靖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提拔为少詹事,与大学士复言论河套事不合,弃官归养。学宗程朱,读书广博,为学重博约,博通曲礼、乐律、词章。除著有《泰泉乡礼》外,还有《论学书》、《东廓语录》、《论说》、《乐典》、《泰泉集》。《泰泉乡礼》是黄佐任广西提学佥事休假在家时所著。《泰泉乡礼》首先举出乡礼纲领,以立教明伦敬身为主,其次讲“冠”、“婚”、“丧”、“祭”,然后举出明代可行而与古代不违背的礼、事,以及“乡约”、“乡校”、“乡仓”、“乡社”、“保甲”等民俗,最后以《相见礼》、《投壶礼》、《乡射礼》附之书后。尽管有些散乱,但论述颇切合实际,阐述简明切要,内容详赡,为研究乡礼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版本有广东祁制军项刊本、钱塘费丙章刊本、清道光辛巳 (1821年) 香山黄氏刊本、道先间芸香堂刊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桂桓书局刊本。
新儿女英雄续传
《新儿女英雄续传》讲述牛大水与杨小梅这对革命爱侣,面对反动势力对解放区的进犯,接受组织安排的任务,化名为牛刚和杨英,兵分两路前往十分区。牛刚勇敢地打入敌军内部,在地下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向外输送情报,并伺机策反敌军军官;杨英则联合黑老蔡带领的地方武装力量,重新夺回被侵占的解放区,在解放区开展如火如荼的反奸清算与土地革命运动。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之下,胜利的号角即将在晋中区上空吹响。刻画出英雄儿女们为实现革命解放事业不畏艰险、敢于进取的风貌。
崇祯朝野纪
崇祯十四年辛巳正月十一日,流寇李自成陷雒阳,福王自杀。先是,河南抚镇分汛御寇,总镇王绍禹主守雒城,贼在宜阳、永宁,杀王戮官,绍宁即揭报抚臣,且盟在城各官,分门坚守。罗、刘二将营于城外。十九日贼至,罗、刘战败,贼遂抵城下。二十日,力攻一日,至更余,有呼喊于城上者,兵士尽哗。先报执王守道索粮,王府中人开北门放贼入;
问辨录
十卷,明高拱著。批评程朱理学思想的专著。此书取《四书章句集注》疑义,逐条辨驳。其说不免有有意推求之处,但又确有所见,足以备参考而广见闻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郑汝谐《论语原意》,颇与朱子异同,而朱子于汝谐之说反有所取。朱子作《周易本义》,与《程传》亦有异同。世未尝以是病朱子。卷一关于《大学》,卷二关于《中庸》,卷三至卷八关于《论语》,卷九至卷十关于《孟子》。书中多方面批评朱熹。反对朱熹“理属精纯,气或偏驳”的理气为二论,指出“气具夫理,气即是理;理具于气,理即是气,原非二物,不可以分也”(卷八)。对朱熹的“性即理”说,“未敢以为然也”。在他看来,“理者,脉络微密、条派分明之谓。
大比丘三千威仪
凡二卷。后汉安世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又作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大比丘威仪经、大僧威仪经、僧威仪经或三千威仪。揭示舍离烦恼、处于闲静之大比丘,日常应守之威仪规矩。三千但云其多,实则总数不过一千三百八十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