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

陈楠
  • 姓名:陈楠
  • 别名:字南木,号翠虚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惠州博罗县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213
  • 民族族群:

陈楠(公元?--1213),宋代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五祖之一。字南木,号翠虚。白玉蟾师傅,惠州博罗县(今广东惠阳东)白水岩人。平时以盘栊箍桶为生,悟性超人。相传他在黎姥山遇神人得景霄大雷琅书(即道士设坛关请雷神驱邪诛妖的雷法秘书),南宗从陈楠开始,就兼传雷法。后来从师薛道光,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修习清修丹道,常以土掺符水,捏成小丸,治病救人,无不灵验,人称“陈泥丸”。平时衣衫褴褛,尘垢满身,终日烂醉,莫测所思。后来定居长沙,随口吟诗,皆成文理,但世人多不解其义。后来把他的丹法传授给琼山白玉蟾。著有《翠虚篇》,继承南宗传统,反对房中御女术,主张独身清修。


嘉定五年(1212年),陈楠作《罗浮翠虚吟》,将金丹要籍、雷霆秘书尽传白玉蟾。同年,郝大通逝于宁海先天观。


嘉定六年(1213年),陈楠水解于漳州梁山。陈楠有弟子鞠九思、沙蜇虚、白玉蟾等人。著作有《翠虚篇》(《道藏》)、《泥洹集》(《道藏辑要》奎集)等。


陈楠的内丹道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翠虚篇》中。《翠虚篇》一卷,包括七言歌诀《紫庭经》、《大道歌》、《罗浮翠虚吟》,短文《丹基归一论》以及《金丹诗诀》百首和词三首。陈楠《翠虚篇》着重于阐发南宗修道之秘,在叙述中尽量删繁就简,削枝见干,将炼丹密诀与面纱一一揭开,让人们准确清晰地了解南派真传的根本内容。故王思诚谓“此诚学仙之快捷方式,世之妙道,其精微简要之语,尽在乎翠虚一篇。”陈与行也说:“自丹经行于世,几千万卷,高者入虚无,下者骋怪幻。如先生之书,刬烦趋要,剔伪辨真,开后学以从入之涂,归宿之地,凿凿乎有所据依。”可见《翠虚篇》在众多丹经中的地位。


金丹南宗从陈楠开始兼行雷法。雷法又称五雷正法,东晋南北朝时已出现萌芽,至唐代,初唐道士邓紫阳开创北帝大法,叶法善传承洞渊道法,大行于世,已具备雷法的基本特征。至北宋末,出于混一道教以合流佛教的考虑,宋徽宗大力支持神霄派,并集结当时各派高道,共同建构了融摄当时道教界内丹、符箓两大道法系统的神霄雷法。当时几乎所有道派的高道如茅山宗的刘混康、天师龙虎宗的张继先、神霄派的林灵素、王文卿等,均参与其中,陈楠对神霄雷法的构建和传播贡献很大。


南宗从张伯端、石泰至薛道光三位祖师,均以修真炼丹为要旨,于符箓道法并无太多着力。当然,张伯端、石泰时期雷法尚未成势,雷法待兴时薛道光刚得全诀,正在专意隐居修炼以证道。陈楠虽然刚得薛道光传授道法,资历尚浅,又很年轻,但有纯正的张伯端丹法为基础,掌握世上流传的雷法很容易,施法时威力也会倍增,故很快名闻于世。并被擢为道官,见证了这场由张伯端肇其端,林灵素扬其波,宋徽宗强力推动的融佛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雷法实践中,陈楠设定了南宗以内丹为体,雷法为用的道法体系。陈楠认为炼就内丹,不仅可令人长生不老,脱胎换骨,而且还可以“役使鬼神,呼召雷雨”(《修仙辨惑论》)。所传景霄、邵阳雷法更为强调内炼成丹为外用符篆之本。陈楠得张伯端金丹道嫡传,其内丹成就远高于当时的神霄派高道,故其雷法刚猛激切,威力巨大。同张继先、刘混康的情况类似,陈楠得神霄雷法较林灵素为早,更早于王文卿,因此不能说陈楠所传雷法属王文卿一系的神霄雷法。只能说,陈楠所传雷法与王文卿一系雷法同属神霄雷法。陈楠与张继先、刘混康、林灵素、王文卿一样,均为神霄派的创始宗师。


陈楠对南宗以内丹为体,雷法为用的道法体系的设定,直接影响了其弟子白玉蟾等人。也对当时南宋境内各道派产生影响。至南宋初中期,南宋境内各道派均显现出内丹与符篆融合的态势。白玉蟾得“太一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砂汞之书,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9),并在融合内丹与雷法、内丹与禅等诸多方面深化了陈楠的丹道思想。南宗金丹法正是通过陈楠、白玉蟾的传承发展而臻于完善,并对后世持续产生影响。“元代以后的全真派撰述,几乎无一不引证南宗诸祖”。即使南宗弟子李道纯、金野庵等在归入全真道后,其学说虽不免受全真派的影响,但基本上仍以原南宗之学为主干,与北宗之说明显有异。如李道纯著述中唯论性命、内丹,其内丹分三品之说,乃直承陈楠。对于北宋末以降,道教各道派开始广泛施行的雷法而言,陈楠、白玉蟾师徒以张伯端嫡传丹法为基,雷法为用,夯实了雷法的哲学基础,并构筑起庞大的雷法道法体系,对于雷法的贡献,与张继先、王文卿等神霄宗师相比,并不逊色。

陈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溪山卧游录

溪山卧游录

画论。清代盛大士。四卷。约1820年。一、二卷多论画法或抄录前人画论;三、四卷记载其同时代画家和友人的交游及题赠诸事。提出士夫画与画工画的区别。 指出画有“三到”:“理、气、趣”。认为“非是三者,不能人精妙神逸之品”。提出绘画的“七忌”。强调画家主观情思抒发和寄托, 如画“旅雁孤飞, 喻独客之飘零无定也。闲鸥戏水,喻隐者之徜徉肆志也。松树不见根,喻君子之在野也。杂树峥嵘,喻小人之昵比也。江岸积雨,而征帆不归,刺小人之追逐名利也”。反对画家“沈溺于利欲名场”,作画“初下笔时,胸中先有成算,某幅赠其达官,必不虚发;某幅赠某富翁,必得厚惠。是其卑鄙陋劣之见, 己不可向迩,无论其必不工也, 即工亦不过书画之蠢耳”。暂缺三四卷。

黄帝龙首经

黄帝龙首经

黄帝龙首经,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汉魏六朝。《抱朴子‧退览篇》已着录《龙首经》。《隋书‧经籍志》及新旧唐书均着录「黄帝龙首经二卷」。今《正统道藏》本亦为二卷,收入洞真部众术类。经文前有序。谓黄帝将乘龙升天,召三子授以经诀,三子拜受而起,龙忽腾翥,仰视犹见龙头,因名其书为「龙首经」。此经为古代占卜书,内载七十二项占卜吉凶之法术。上下卷各三十六占。其占卜事项有:占岁月利道吉凶、占嫁娶祠祀吉日、占家内吉凶、占诸郡县有无盗贼、占病人生死、占远行吉凶、占田蚕五谷好恶、占六畜放牧自亡、占奴婢是否利主、占攻仇斗隙吉凶、占怀孕男女、占怪祟恶梦等等。其占卜方法属六壬遁甲类,以年月日之干支及所值星宿相配,根据其间阴阳之冲和生克,断定人事吉凶。书中有注解,注文引《神枢》、《金柜》、《光明符》、《式经》、《集灵记》等,皆为古代占书。

清代圣人陆稼书演义

清代圣人陆稼书演义

古語道:百年風水輪流轉,千年田地到三村。這二句話,是說天下斷無不散之筵席,皇帝江山亦然。你想朱太祖牧牛童出身,跟隨郭子興東征西戰十六年,辛苦打成大明江山,奄有天下,定鼎南京。後來傳位於長孫简文,被燕王弒篡,遷都北京,一傳再傳。那一個不想學秦始皇萬世基業?然而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萬事終有結局開場。我先把一邊結局一邊開場的情形,細細講與列位聽聽。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八卷、卷首一卷,清性起述,俞兆龙序,内题无法眼二字。

思益梵天所问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

梵名Vis/es!acintabrahma -paripr!ccha^ 。凡四卷。略称思益经、思益梵天问经、思益义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概述佛为网明菩萨与思益梵天等诸菩萨说诸法空寂之理。西晋竺法护译‘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又称庄严佛法经、庄严佛法诸义,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北魏菩提流支译‘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又称胜思惟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皆是同本异译。宋元明三本及丹本共有二十四品,而高丽本仅于序品下分十八品,或系依竺法护之译本加以改变其章段。有关本经之论书,有天亲菩萨所造之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梵Vis/es!acinta -brahma-paripr!ccha^-su^tra-t!i^ka^ ,四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北魏菩提流支译。又本经之注疏本有持心梵天经略解一卷(道安)、注思益经十卷(贤明)、思益梵天所问经简注四卷(圆澄)等。

大明度经

大明度经

全称《大明度无极经》,亦称《大明无极经》,简称《大明经》、《明度经》。佛教经典。三国吴支谦译。是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的异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