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

- 姓名:石评梅
- 别名:
- 性别:女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西省平定县城姑姑寺人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28
- 民族族群:
石评梅(1902-1928),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山西省平定县城姑姑寺人。原名汝璧,笔名评梅、漱雪、波徽、冰华。自幼聪颖好学,在父亲熏陶下,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尤其爱读苏轼诗词。先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读书,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师;因参加学潮,被学校除名,终因才学超众,才未成事实。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音乐系学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经常写诗和散文,当时即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称。1921年在山西《新共和》12月12日第一卷第一号发表处女诗作《夜行》,翌年发表剧本《这是谁之罪》(《晨报副刊》1922年4月1日—4日),同时在北京《国风日报》、《学汇》副刊发表散文《葡萄架下的回忆》、诗歌《疲倦的青春》、散文诗《春之波》,在《新共和》发表诗歌《一瞥中的流水与落花(子兴投寄)》。1923年和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山西同乡高君宇相识相恋。从女高师毕业后任教于师大附中,担任女子部主任兼体育和国文教师。其后又先后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和北师大等校担任过教员和讲师。毕业时在《晨报副刊》发表诗歌《我愿你》、《残夜的雨声》和五万字的长篇游记文学《模糊的余影》,在《学汇》上发表散文《心之波》。1924年与大学同窗陆晶清等编辑出版《京报》副刊《妇女周刊》,得到鲁迅的支持。1925年3月5日,高君宇病逝于北京,其身心受到严重打击,连写多篇血泪交织的散文,怀念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五卅惨案”发生,她又参加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和陆晶清创办《世界日报》的《蔷薇周刊》。是年,段祺瑞执政府制造镇压爱国学生的“三·一八惨案”,她参加了遇难同学刘和珍和杨德群的追悼会,发表诗文《血尸》、《痛哭和珍》(《京报副刊》1926年3月22日、3月29日)和评论《再读〈兰生弟的日记〉》(《语丝》第104期)。不久送鲁迅南下。1927年在《晨报副刊》和《蔷薇周刊》相继发表小说《祷告——婉婉的日记》、《红鬃马》、《白云庵》、《流浪的歌者》及后期代表作《匹马嘶风》。其后,又发表过《噩梦中的扮演》、《原谅我,这是偶然》、《毒蛇》和《偶然来临的日子》等。最后一篇作品是小说《林楠的日记》。逝世后,根据其生前的遗愿,被埋葬在北京陶然亭高君宇的墓旁。1929年,其挚友黄庐隐和陆晶清编辑出版她的小说散文集《偶然草》(北平华严书店)和散文集《涛语》(上海神州国光社),还编了一本《石评梅日记》。近半个世纪以后,又引起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先后出版了《石评梅选集》(屈毓秀、尤敏编;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和《石评梅作品集》(三卷本)(杨扬编;1983——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以及描写她本人的传记文学《风流才女》(柯兴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多集电视连续剧《评梅女士》(中央电视台)。
猜你喜欢的书
保命歌括
方书。全名《万氏家传保命歌括》。35卷。明万全(密斋)著。撰年不详。此书有方有论。分为中风、中寒、伤寒、中暑、湿病、内伤病、瘟病、气病等34门。每门先论后方,其论阐释每证病因、脉证、治则,先以七言歌诀总括,续为释文。释文或引述前人学术,或抒发作者独到之见,言简意明,便于诵记。论后附方,多为古今名方,每方著主治、药物、用法等。卷末“摄生辑略”,辑录摄生、却病、延年方论。又“医案略”,录医案22则。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1986年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本来的自由
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共计四十三篇,分别从林语堂所著《翦拂集》《大荒集》《行素集》《无所不谈》等散文集中选出,其中包含《我们的态度》《时代与人》《秋天的况味》《说难行易》等文章。林语堂所作散文幽默闲适,平淡中见深长,在现代散文中独具风格。
保卫延安
长篇小说。杜鹏程著。1954年出版。作品在解放战争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真实地再现延安保卫战艰苦卓绝的胜利历程,反映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必然趋势。全书以周大勇和他的英雄连队的战斗经历为中心线索,描绘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运动战、九里山阻击战、沙家店歼灭战等各有特色的重要战役,在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中,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孙全厚、李诚等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群像;特别是第一次在长篇小说中成功地刻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兼政委彭德怀同志的感人形象,既表现了彭总作为杰出的军事将领运筹帷幄、巧布战局的高度指挥才能,又描写他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人民战士朴素无华、平易近人的淳厚风貌,充分展示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纯朴崇高的精神境界,热情赞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全书气势恢宏,笔力雄健,富于激昂的战斗诗情与深刻的哲理意味,被誉为建国后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部“英雄战争的史诗”。
长杨赋
汉赋。西汉杨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又见于《文选》。这是一篇田猎赋,借汉成帝猎于长杨之事,宣扬汉帝国声威并表示讽谏之意。赋前有序,交待作此赋的背景和用意:汉成帝于校猎甘泉的次年(元延元年·前12),又田猎于长杨,致使“农民不得收敛”。扬雄扈从返回长安后作此赋以讽。赋的正文,其形式与布局均摹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设为“子墨”为客卿、“翰林”为主人,双方以对话形式各抒己见。该赋内容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交待作此赋原委:子墨指责汉成帝猎于长杨“扰于农民”,“本非人主之急务”;翰林则说子墨“知其一未睹其二”,因而有必要加以澄清。中间部分是中心内容,以翰林之口,陈言汉帝国的强盛:先述汉高祖开国创业之功德,再述汉文帝休养生息之治绩,继之以汉武帝开疆扩土的威势,终之以为汉成帝田猎长杨作回护,委婉地表示出讽谏之意,言其虽出猎但有节制,能“遵文武之度”,“使农不辍,工不下机,婚姻以对,男女莫违”。最后部分是结尾,写子墨客卿向翰林主人认错。这篇赋能把铺陈描写与议论说理结合起来,虽讲究夸饰文采,但较为通俗流畅,没有汉代大赋那种堆砌臃肿的毛病,如状写汉武帝声威的文字有:“天兵四临。幽都先加。挥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僰东驰。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而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手,请献厥珍,使海内澹然,永无边城之灾,金革之患。”文字整中有散,顺其自然,简明而流畅,这在汉赋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
佛学经典100句——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属于初期大乘佛教经典。内容相当多元丰富,讨论的问题诸如:如来出世本怀、菩萨如何践行菩萨道、女性可以成佛吗,恶人如提婆达多可以成佛吗,是相当根本的问题,也是当代思潮有兴趣或不能忽视的议题。本经也是一部文学作品,著名的“法华七喻”脍炙人口,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以譬喻说法是本经的特色之一。例如药草喻,以上中下三种草木为喻,说大雨普施大地,而众生根器有别,雨露滋润秉承有异;在火宅喻举牛车、鹿车、羊车为喻,指出各种车种为各人所喜好,承载量亦各不同。
金刚经浅解
金刚经浅解,一卷,清翁春、王锡琯解释,赵岳生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