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 姓名:商鞅
- 别名:姓公孙,名鞅
- 性别:男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95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338年
- 民族族群: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姓公孙,名鞅,时人因其出身卫国公族,称为卫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后来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于商(今陕西商县),称为商鞅或商君。他是魏国破落贵族的后裔,少时喜好刑名之学,曾做魏相公孙痤的家臣,颇受器重,但最终未被魏惠王重用。秦孝公元年(前361),孝公下令求贤,他应召入秦,依靠景监的引荐,进见孝公。他一献“帝王之道”,二献“霸道”,三献“强国之术”。孝公非常高兴,录用了他。秦孝公三年(前359),在孝公的支持下,排除重重阻力,进行了第一次变法。新法施行十年,收到了很大成效,秦国开始走向富强。孝公大悦,任他为左庶长。不久,又因功而升为大良造。秦孝公十四年(前348)又主持第二次变法,从经济、政治制度上加以改革,收到很大成效。两次变法达二十年之久。商鞅变法必然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反对。他以“公平无私罚不讳强”(《战国策·秦策》)的精神,用暴力手段镇压。对教唆太子驷犯法的公子虔和公子贾,处以黥刑和劓刑;在渭水边处死反新法的七百多人;把一批对新法不满的贵族迁往边远地区。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孝公死,惠王(即太子驷)即位。他因变法而被反对者车裂。其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29篇,《汉书·艺文志》有记载,今存24篇。
商鞅依据其师李悝的《法经》,进行了一系列破旧立新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土地税由国家统一征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广县制和什伍连坐;统一度量衡,制造统一的标准度量衡器,发往全国各地;明法令,制定秦国法律,并申明“刑无等级”,公布于众;迁都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需要;严禁私家请托,私通外国,焚烧诗书,禁止游说,禁止私斗等。商鞅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得比较彻底,封建制度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变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家社会稳定,使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成了“诸侯畏惧”的强国,为日后攻灭六国,一匡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洞天三五金刚玄箓仪
《上清洞天三五金刚玄箓仪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北朝后期或隋唐之际正一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数种法箓科仪,其一为《洞天三五金刚玄箓》,内载上元九天诸将军灵官吏兵之名称和数额。据称依法盟受此箓,可得诸天官吏兵护卫,消灾散祸,济命度厄。其二为《洞天三五三将军符》,内载金刚、天刚、元刚等三位神将之符图、神像和受符盟信。据称受此符箓可消除诸灾。此外又有《上元洞天金刚三五策板杖仪》、《付度三五章奉出官仪》,内载策板、奉章、契文、印文及其传授仪法。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宋元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忏用于道士为信徒忏罪祈福,内载忏仪及忏悔文式。首先由道士率信徒礼拜赞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之神威功德;其次忏谢自身罪业,并愿志心归命三宝及诸天尊神灵,祈求赦罪赐福。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北宋末道教开始尊奉之神。据称此神为玉清真王之化身,总司雷政,司赏善罚恶之职。
易传
一名《易大传》。《周易》中对《易经》进行解说和阐发的部分。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故又称《十翼》。旧传为孔子所作。今学者以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应有孔子弟子于战国时期完成者,同时有少数段落和篇章可能是由他人录入或编入,而其总体则可视为孔子思想的反映。《彖》、《象》、《文言》系对《易经》卦、爻辞及卦象与爻象的解释(《文言》专对乾坤二卦),今本《周易》分附于各卦、爻之后。《系辞》是对《周易》哲学及筮法的通论性阐述,在《易传》中最为重要。《序卦》主要解释64卦卦序之含义。《说卦》、《杂卦》则主要是对八卦(三画卦)卦象所象之物及64卦含义的解释。《易传》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周易》哲学的根本理论——阴阳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强调阴阳的对立与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将标志变化(生生)的易当作宇宙万物的本原。并反复详尽地阐发了《周易》所包括的丰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传》对《周易》模拟事物发展和运动的符号系统的基本原理作了细致的解说,提出了时、中、刚、柔、得位、承、负、应等范畴,并对八卦的生成理论及筮法理论都有论述。 《易传》是后人了解《周易》哲学的重要依据,向来为从哲学角度研究《周易》的学者所重视。对社会问题则强调“天尊地卑”的古代等级制阶级社会的政治观念。
稼轩词说 东坡词说
《稼轩词说》《东坡词说》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顾随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撰著的两本小书。顾先生善于作词,在词学研究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他的讲词方式,强调兴会体悟,以禅说词,在当代词学界可谓独树一帜。《稼轩词说》在天津《民国日报》“民园”副刊陆续发表,从1947年9月3日开始,到11月8日结束,共刊25次。《东坡词说》自1948年7月11日《华北日报》“文学”副刊刊载,但其内容并未完全登载,后出版时才完整发表。报纸刊载时,多有误植,且标点未尽得宜,1980年代整理出版《顾随文集》时对原刊多有校正,本书以《顾随文集》本为底本。《稼轩词说》成书在前,《东坡词说》成书在后,二书排序,自当以稼轩在前,东坡居后,如此逻辑思理更为严谨,不宜乱其次序。
中国史学精神
李宗侗治学,上探古史,下及近代,对中国古代史、晚清史、史学史等均有专门研究,成一家之言。本书收录作者论史文章30 篇,选自作者几部代表性著作。全书由三个部分和附录组成。第一部分,“中国史学起源”收录作者论述中国史学源流的论文12 篇;第二部分,“史家与史官”收录作者论述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文章 10 篇;第三部分,“历史的剖面”收录作者就某一个专门问题撰写的文章 8 篇,从具体的侧面反映李宗侗的史学观点。附录为李宗侗著述目录。
五蕴皆空经
一卷,唐义净译。初为五比丘说苦空无常之义。亦出杂阿含经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