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奎纳

- 姓名:阿奎纳
- 全名:托马斯·阿奎纳
- 性别:男
- 国籍:意大利
- 出生地:意大利
- 出生日期:约1225年
- 逝世日期:1274年3月7日
- 民族族群: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欧洲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出身在意大利一个贵族家庭。6岁被送进修道院受教育,14岁进入那坡里大学。20岁来到科伦,跟阿尔伯特学习。后在科伦、巴黎、罗马和波伦亚等地教授神学和哲学。他力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系统的神学体系。罗马教皇认他为“圣徒”,在思想界被称为“圣哲”。重要的著作有《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其伦理思想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仿效和作神学的改造;二是对奥古斯丁和安瑟伦的伦理思想的继承、修正和发展,他根据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认为可见的物质形式不能离开个别具体事物,但纯粹形式可以脱离个别。纯粹形式也有等级之分,最高级的是神,其次是天使,最低级的是人类的灵魂。人的灵魂在纯粹形式等级中虽处于最低级的地位,但具有灵魂形式的人在物质世界中却处于最好的地位。这样,人成了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即神的世界)、自然界和超自然界的纽带,具有了双重性,即既有人性,又有神性。从而使人既有现世的生活、现世的幸福,又可能有来世的生活和天国的幸福;既有现世的德性,又可能有神学的德性。人在现实道德生活中有自行选择的自由意志,但能否具有神学德性又是由神的意志决定的;人在现实活动中受理性支配,但要获得救援则要靠信仰。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有理性,能够主动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当一个人有了作善的准备,并且付诸行动和产生效果,多次重复成为一种习惯,就是德性。他还从人的灵魂具有意欲的能力(意志)和思维能力(理性)出发,仿效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道德的德性与理智的德性两大类,并认为这两者能依人类本性的能力而使理智与意欲达到完善。但这两种德性都是尘世的德性,还不完善,必须有神性的德性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所谓神学的德性,是指人靠上帝的指引和恩赐,使人的理智能力和意志活动转向超自然的目的,使人与上帝无限接近以达到超自然的幸福与至善。他并不否认尘世的幸福,也承认尘世的幸福需要适当的物质福利作为手段。但认为这决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最高幸福,它只是达到来世天堂幸福的手段和阶梯。与来世的幸福相比,尘世的幸福是微不足道的。由于人类始祖亚当犯了原罪,所以人是根本没有能力获得来世幸福的,必须依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得。因此,托马斯·阿奎那要求人们把人生只看作是到达来世幸福的一个旅途,人应当摆脱尘世的财富、荣誉及一切物质享受的纷扰。他认为,只有过修道院禁欲的生活,依靠人的神秘直观,在圣灵的启示下沉思上帝,才能达到与神接近的境界,得到上帝的恩赐,获得来世的幸福。这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思想,克服了奥古斯丁过于强调人在道德生活中消极等待的一面,他承认人有尘世的德性,在现实生活中有作恶或从善的自由意志,有尘世的幸福;但这一切都是为来世幸福、为获得神学德性作准备的,人最终要靠上帝的拯救,也就是靠教会的指导才有来世的幸福。因此,它是一种更精致、更有欺骗性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伦理思想。
阿奎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水经注释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赵一清撰。《水经注释》四十卷、附录三卷,五十三万余字。 《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十七万余字。一清字诚夫,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国子监生。赵氏尊其师全祖望之说,以郦道元《水经注》因久传写不仅造成舛误多,且使经注混淆,又有佚卷,故纂是书以正之。成书约在乾隆十九年(1754)。以文义离析原《水经》与道元《注》之文字,用大字与细字分别书写。作者考证、校定、注释文则以双行书写,语不相杂,而文义联贯,统属分明。编者据《唐六典》注称桑钦所引水一百三十七,而今流传本仅一百一十六水;又考宋《崇文总目》载: 《水经注》三十五卷,说明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乃为后人将篇帙离析, 以合原卷数,所少二十一水当在已佚卷内。故在全祖望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原著,博采他书,一一考其所佚二十一水之名。所据有关史志文献颇富,汲取前人成果亦广,考证、补订颇为精赅,更有独创之处。此二编,向为世人所重。明清时研究《水经注》者众多,而以一清与戴震最为有名。是研究《水经注》和地理、方志的重要参考文献。有乾隆十九年(1754)赵氏刊本, 《四库全书》本。
兰闺恨
近代文言章回小说。24回。陈韬园著。小说丛报社(上海)1917年初版铅印本,平装 1册。卷首有1917年沈东讷《序》。小说丛报社1918年7月再版。中原书局(上海)1936年翻印,将作者伪托为徐枕亚以广招徕。书叙福建书生沈仲堪,娶妻阮氏,伉俪甚笃。婚后不久,沈仲堪赴省应考,喜中举人,而阮氏却 一病身亡。次年开封会试,沈父促子前往应试,但仲堪悲痛失妻,灰心仕进。一夜阮氏托梦,称在汉汴交界之处有其化身,要仲堪前去相会。于是仲堪假借前往开封应试,携带 一仆,欣然起程。到了信阳,于酒宴上得知武家妓院有一南方女子,花容月貌,但拒绝接客,以致横遭鸨母虐待。仲堪心中一动,遂往打探。经过一番周折,得知该女芳名珍娘,并获晤面,彼此一见倾心。于是仲堪提出以重金为珍娘赎身。鸨母既贪重金,又舍不得珍娘这棵摇钱树。于是一面满口向仲堪答应,一面又暗中与车夫老麻定了个害人之计。老麻早对珍娘垂涎三尺,只苦无机可乘,因此将计就计,也打个人算盘。于是 一面召强盗于半路将仲堪劫掠 一空,一面老麻将珍娘挟持而去。仲堪两手空空,只身前往开封。而珍娘却探知鸨母与老麻的阴谋,设法写信告诉了仲堪。仲堪状告开封府,老麻等人被捕归案。珍娘与仲堪重逢,喜结良缘。该书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典型作品之 一。其内容哀感顽艳,文词华美艳丽,充分体现了该派小说的特色。尤其在沈仲堪痴迷爱情、处世迂阔方面,描写十分细腻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四巧工传
《四巧工传》,民国黄质撰,记新安四位工匠技巧事。史家立传,上者往往着眼于名臣硕彦,下者往往留意于青楼画舫,此篇则专门为工匠立传,可以补他史之不足。据《虞初近志》本标点整理。
荀子注
训诂著作。唐杨倞著。20卷。是《荀子》今存最早的古注。汉刘向编定《孙卿新书》为32篇12卷。杨氏以其繁多,改为20卷;次第也有所变更,使其以类相从;更名为《荀卿子》。《荀子》一书此前因简编烂脱、传写谬误,几不可读。杨氏博求群书、旁征方言,其校勘、注释都甚为精洽。
山茨际禅师语录
四卷,清通际说,达尊、达谦等编,道忞序,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四世,嗣磬山修。卷首有序。卷一收住杭州府东明禅寺语录,住南岳绿萝庵语录、住长沙府浏阳南源禅寺语录,卷二收拈古、代古、颂古,卷三收机缘、法语、书,卷四收诗偈、杂著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后附有《东明遗录》。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亦先归命礼普贤,乃至观身如普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