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奎纳

阿奎纳
  • 姓名:阿奎纳
  • 全名:托马斯·阿奎纳
  • 性别:
  • 国籍:意大利
  • 出生地:意大利
  • 出生日期:约1225年
  • 逝世日期:1274年3月7日
  • 民族族群: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欧洲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出身在意大利一个贵族家庭。6岁被送进修道院受教育,14岁进入那坡里大学。20岁来到科伦,跟阿尔伯特学习。后在科伦、巴黎、罗马和波伦亚等地教授神学和哲学。他力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系统的神学体系。罗马教皇认他为“圣徒”,在思想界被称为“圣哲”。重要的著作有《亚里士多德著作注释》、《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等。其伦理思想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仿效和作神学的改造;二是对奥古斯丁和安瑟伦的伦理思想的继承、修正和发展,他根据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认为可见的物质形式不能离开个别具体事物,但纯粹形式可以脱离个别。纯粹形式也有等级之分,最高级的是神,其次是天使,最低级的是人类的灵魂。人的灵魂在纯粹形式等级中虽处于最低级的地位,但具有灵魂形式的人在物质世界中却处于最好的地位。这样,人成了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即神的世界)、自然界和超自然界的纽带,具有了双重性,即既有人性,又有神性。从而使人既有现世的生活、现世的幸福,又可能有来世的生活和天国的幸福;既有现世的德性,又可能有神学的德性。人在现实道德生活中有自行选择的自由意志,但能否具有神学德性又是由神的意志决定的;人在现实活动中受理性支配,但要获得救援则要靠信仰。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有理性,能够主动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当一个人有了作善的准备,并且付诸行动和产生效果,多次重复成为一种习惯,就是德性。他还从人的灵魂具有意欲的能力(意志)和思维能力(理性)出发,仿效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道德的德性与理智的德性两大类,并认为这两者能依人类本性的能力而使理智与意欲达到完善。但这两种德性都是尘世的德性,还不完善,必须有神性的德性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所谓神学的德性,是指人靠上帝的指引和恩赐,使人的理智能力和意志活动转向超自然的目的,使人与上帝无限接近以达到超自然的幸福与至善。他并不否认尘世的幸福,也承认尘世的幸福需要适当的物质福利作为手段。但认为这决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最高幸福,它只是达到来世天堂幸福的手段和阶梯。与来世的幸福相比,尘世的幸福是微不足道的。由于人类始祖亚当犯了原罪,所以人是根本没有能力获得来世幸福的,必须依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得。因此,托马斯·阿奎那要求人们把人生只看作是到达来世幸福的一个旅途,人应当摆脱尘世的财富、荣誉及一切物质享受的纷扰。他认为,只有过修道院禁欲的生活,依靠人的神秘直观,在圣灵的启示下沉思上帝,才能达到与神接近的境界,得到上帝的恩赐,获得来世的幸福。这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托马斯·阿奎那的伦理思想,克服了奥古斯丁过于强调人在道德生活中消极等待的一面,他承认人有尘世的德性,在现实生活中有作恶或从善的自由意志,有尘世的幸福;但这一切都是为来世幸福、为获得神学德性作准备的,人最终要靠上帝的拯救,也就是靠教会的指导才有来世的幸福。因此,它是一种更精致、更有欺骗性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伦理思想。

阿奎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兼济堂文集

兼济堂文集

二十卷。清魏裔介 (1616—1686)撰。魏裔介,字石生,号贞庵,一号昆林。河北柏乡人。顺治进士,历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顺治间,任言官。玄烨 (康熙帝)亲政后,因有党附鳌拜之嫌,被解职。他治程朱理学。著有 《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孝经注义》等多种。是集凡二十卷,其中奏疏三卷,序六卷,书牍二卷,传志二卷,祭文、论二卷,杂著二卷,乐府古今体诗三卷,附年谱一卷。其平生著述,刻于荆南者,有《兼济堂集》十四卷、刻于荆南者,有《兼济堂集》二十四卷。刻于京师者,有 《文选》二集上、下二编,《昆林小品》上、下二编,《昆林外集》一编,《奏疏尺牍存余》七卷。其刻于林下者,有 《文选》十卷,《屿舫近草》五卷,《诗集》七卷,《樗林三笔》五卷。此集乃詹明章从魏氏著述诸种刻本中选其精粹,合刊为一编。魏裔介在朝为官有清正之名,故其所陈奏,多关国大体。诗文醇雅,亦不失为儒者之言。虽不以词章名一世,但亦可重视。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中国神话通论

中国神话通论

本书是袁珂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广义神话”,对古籍文献中的文学性神话片段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成果。初名《中国神话漫谈》,袁珂先生于1989年修订后,改名为《中国神话通论》,分“概论之部”与“分论之部”,合共九十九篇。“概论之部”从《山海经》谈起,分析了上古神话的起源,神话与宗教、仙话、历史、文学等的关系,神话的流变、发展、散亡和整理过程。“分论之部”则具体分析了传世神话故事的不同版本,著名神话角色罕为人知的不同面貌。

五十自述

五十自述

《五十自述》一书是牟宗三先生于1957年完成的作品,其时年四十九,在这本书中除了缕述牟先生自己在混沌中长成的过程,其生命由“在其自己”而“离其自己”,学问由“直觉的解悟”而走入非存在的“架构的思辨”,再落实于“客观的悲情”,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外,值得注意者是,牟先生在这本书中以反省察照的自述表露了深刻的人生哲学观,在其淋漓尽致的描述下,让人们正视一代哲学大师的背后,其实隐藏了生命存在的艰辛与苦难,因此,这本书的写作并不止是一本浮面的自传,自传的底蕴里其实深藏着牟先生在五十岁以后,对儒家思想诠释所必需蕴蓄的功力,所以,今日倘欲了解牟先生的学术世界,除了从其由理智的思辨所展开的架构性学问入手外,对其如何由生命存在之“客观悲情”转化为其生命学问之基础,亦有加以正视之必要。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所撰。自称是从孔子22世孙孔猛那里得来的,但其后各代学者多疑为王肃伪托之作。随着近几十年考古不断发现先秦的文献,直到70年代出土的相关史料表明,孔子家语不完全是杜撰的。它的资料来源与论语同源。证实《孔子家语》的确为先秦古籍。其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历史研究者的肯定。该书杂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所载古代婚姻、丧祭、郊褅、庙桃等制度和孔子的遗文轶事,综合而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家语》共27卷,佚于唐代。今本10卷,44篇。清代孙志祖和陈士珂各有《家语疏证》。孔颤乐处 儒家所崇尚的圣贤乐境。孔,指孔丘;颜,指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颜乐处,是孔子和颜回达到至高的道德境界之后所具有的那种心胸袒荡、不计得失、从心所欲不逾矩、洞察幽微、仕处自如的乐境。《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谓孔颜重义轻利、乐道安贫,践行道德之乐。《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至也。’”是说孔颜发愤进取之乐。《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此谓孔颜仕处自如、行道自得之乐。孔颜的道德之乐,曾特别受到宋儒的崇尚。

尚书精义

尚书精义

五十卷。宋黄伦(生卒年不详)撰。伦字彝卿,福州闽县(今福建闽侯)人,进士及第,授左承务郎。该书遍取前人《尚书》说解,依经文胪列,若有异同,则诸说并存,不加论断。每条首列张九成之说,似本九成《尚书详说》而推广之,其书虽嫌庞杂泛滥,然其搜集之功,盖不可没。书中所引杨绘、顾临、周范、李定、司马光、张沂、上官公裕、王日休、王当、黄君愈、颜复、胡伸、王安石、王雱、张纲、孔武仲、孔文仲、陈鹏飞、孙觉、朱震、苏洵、吴孜、朱正大、苏子才等诸家《书》注,均已久佚,赖此书得存其一二。该书《宋史·艺文志》着录作十六卷,原本久佚,库书从《永乐大典》录出,析为五十卷。惜《永乐大典》所载犹有缺遗,此书旧貌已无从恢复。今存本有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此外尚有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安般守意经译注

安般守意经译注

《安般守意经》结合佛教义理和戒律宣讲了小乘禅法,尤其突出了坐禅中调息、守意的重要性和实践要领。学界称此禅法为“数息禅”。安世高精通此法。又因此法与中国固有的行气理论相通,故安世高在华传播此法,多人受学。其弟子中有一居士名陈慧(约活动于2世纪后期),深得要领,曾为《安般守意经》作注。三国初期在华译经传教僧人康僧会曾就学于陈慧等人门下,亦深得《安般守意经》要领,曾为之作序,序中明确提出禅法的4个阶段和境界(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强调数息在坐禅初级阶段的作用:“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魏晋时期,《安般守意经》影响颇大,康僧会和道安、谢敷(313~362)均为《安般守意经》注解,今俱不存。隋代智者大师作《摩诃止观》和《小止观》,也继承了《安般守意经》的要领,遂使此禅法融入中国佛教养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