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沃斯

- 姓名:武德沃斯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贝尔切顿
- 出生日期:1869年10月17日
- 逝世日期:1962年7月4日
- 民族族群:
罗伯特·塞钦斯·武德沃斯(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1869年10月17日-1962年7月4日),亦译“武德沃斯”、“吴伟士”。美国心理学家。机能心理学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生于马萨诸塞州的贝尔切顿。189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纽约医学院讲授三年生理学后,1902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师从生理学家谢灵顿学习一年。1903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09年任教授。191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1921年当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颁发的第一枚心理学金质奖章。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机能或活动。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把“刺激-反应”公式改为“刺激-有机体-反应”。对美国心理学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动力心理学》(1918年)、《心理学》(1921年)、《现代心理学派别》(与希恩合著,1931年)《实验心理学》(1938年)。
武德沃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
在本书中,作者埃迪·德文德以第三人称“汉斯”的角度讲述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骇人听闻的亲身经历。在那漫长的16个月,他们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微薄的食物、少之又少的休息时间,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然而即便在这形同地狱的残酷环境中,依然闪耀着动人的人性光辉:囚犯之间的相互扶持、夫妻之间永恒的爱恋、在重压之下为捍卫自由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向世人揭露纳粹罪恶的决心…… 这是唯一一部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创作完成的作品,正是这种“在风暴中心写作”的即时性,使这个故事显得与众不同。它没有经过任何润饰,也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干预,以其公正、客观的纪录,为后世学者研究集中营大屠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伤寒大白
医经研究著作。4卷。清·秦皇士(之祯)撰。刊于1714年。本书重点论述并解答《伤寒论》原著中的不易理解的内容,使读者阅此书后明白于心,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表里兼邪三种情况。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而南方不可用,这种观点是片面不可取的。本书条理分明,文意简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其顺堂陈氏刻本、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714) 博古堂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 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 (1883) 上海味兰书屋刻本、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还读楼刻本、1915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1922年吴门宁瑞堂殷氏石印本、抄本 (佚年) 和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青春之歌
杨沫的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革命时期学生运动,表现了那个时代里知识分子的日渐觉醒和分化。小说描写的主人公林道静走过的道路,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她在未同群众、革命斗争结合前,只是徘徊在痛苦的歧路上,只有当她接触革命乃至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才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从中揭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前途与归宿。小说还成功地塑造了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王晓燕、白莉苹、戴瑜等在白色恐怖下走着不同道路的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群像。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真切细腻,语言简洁流畅,通篇感情炽烈,富有艺术魅力。1959年2月,茅盾在《中国青年》第4期发表《怎样评价〈青春之歌〉? 》。该文分析了《青春之歌》的思想性、艺术成就和存在的缺陷,言简意赅,全面中肯,不仅澄清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在《青春之歌》评价上的认识混乱,而且为文学作品的科学分析、评价树立了范例。
梦游录
小说集。唐任蕃(一作繁或翻)撰。一卷。蕃有《唐任蕃诗小集》已著录。是编杂取诸书,凡六篇,全编约四千余字。其中“樱桃青衣”、“邢凤”出自《异闻集》,“独孤遐叔”出自《河东记》,“沈亚之”条即沈亚之”《秦梦记》,亦出自《异闻集》,又称《异梦录》。“张生”、“刘道济”二条未知出处。皆以梦演说故事。有《古今说海》、《唐宋丛书》、《合刻三志》、《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禹贡长笺
十二卷。清朱鹤龄撰。《禹贡》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禹贡指南》条。鹤龄诠释《禹贡》,首列二十五图,自禹贡全图以及导山、导水,皆依次随文解释。该书引证翔实,创获颇多,于贡道、漕河经由脉络,剖析颇具条理,唯其说解山川地理,荦合乖误者,时亦有之。此书诠释《禹贡》,较宋、元人着述为胜,而不及胡渭《禹贡锥指》之精密。此书现存有手稿本,藏上海图书馆。
要行舍身经
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经之大意谓,人于临终之际,若能以欢喜之心(心心相续)施舍自身皮肉筋骨于一切有情,则可不堕地狱,天曹地府之罪恶记录亦将随之消失。此经于唐代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中受到严厉批判,被断定为伪经,而反对将之编入大藏经中,然民间普遍信仰流传此经。近代于敦煌发现十余种本经之手抄本,其中以英国学者史坦因(M.A. Stein 1862~1943)所发现者为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