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弼

- 姓名:黄文弼
- 别名:字仲良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湖北汉川人
- 出生日期:1893年4月23日
- 逝世日期:1966年12月18日
- 民族族群:
黄文弼(1893年4月23日—1966年12月18日),考古学家。字仲良,湖北汉川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次年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工作。1927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我国西北史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1930年返北平,受聘任教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并整理赴新疆考查所得的考古资料,1931年出版的《高昌砖集》以及1932年完成的《高昌陶集》分别代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1933年又去新疆考察,越年回北平。1935年以教育部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身分派驻西安整理碑林,同时整理西北考察的资料。1938年碑林竣工后,先后去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四川大学任教,并整理罗布泊的发现。1940年任西北大学教授,后受该校委托再次去新疆考察。1947年接受北平研究院的聘请,到史学研究所专事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得以全力整理历次西北考察的收获,并完成了《高昌砖集》增订本、《吐鲁番考察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专著。1957年又以60多岁高龄率队去新疆考察。此次除对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进行了考古踏察外,还在哈密、焉耆、库车等地进行了发掘。一生热爱祖国、孜孜不倦,勤勤恳恳从事考古事业和西北史地研究,为考古事业和西北史地的研究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罗布泊是新疆省最大的湖泊,塔里木河流注其中,地理学中属交替湖,在世界地理学界有过争议。根据罗布泊沿岸的考古发现,论证了罗布泊史地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对古楼兰国历史及其在中西交通上的地位,罗布淖尔水道之变迁等方面的研究都很有价值。对塔里木河流域诸绿洲古国遗迹做过普遍的考察,对龟兹、于阗,焉耆等许多古城古地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演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特别是对吐鲁番盆地中屡经盗劫的高昌时代遗存有较详细的考察。对高昌墓地的发掘,向学术界首次提供了荣城分布的确切情况以及麴氏高昌较为系统的纪年。此外,对古代大夏,大月氏等的故地及移徙的研究,所获罗布淖尔汉简及考释等都值得重视。多次以科学研究成果为据提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一条已涸的西东方向河道,流长相当现今塔里木河,也是注入罗布泊,并论证其为汉晋时代的“南河”,推测其西东断流过程发生在五世纪至八世纪之间。这一发现以及由此提出的问题,对该地区诸古国的兴衰和丝绸之路等重大课题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著作有《高昌砖记》(1931年出版)、《高昌陶集》(1932年完成)、《罗布淖尔考古记》、《高昌砖记》增订本,《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1948年出版)等。此外尚有《西北史地论丛》以及考古报告遗稿等。
黄文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沙丘救世主
《沙丘》系列第二部,在这部规模宏大、情节曲折的宇宙史诗的序曲中,亚崔迪家族陷入了绝境,少年保罗的父亲莱托·亚崔迪公爵被银河皇帝转封到了宇宙中惟一出产香料的星球一一“沙丘”星。世人皆知,这是亚崔迪家族的死敌哈肯尼男爵的诡计,他要在这里将亚崔迪家族赶尽杀绝。 但是,如果少年保罗能够证明自己是神秘的比·吉斯特姐妹会培育出来的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时空的超人,是沙丘星上的土著弗瑞曼人传说中的带领他们赢得自由的“天外纶音”,亚崔迪家族就还有一线生机……
李家庄的变迁
长篇小说。赵树理著。1946年1月华北新华书店初版,标为“通俗小说”。它“不但是表现解放区生活的一部成功的小说,并且也是整风以后文艺作品所达到的高度水准之一例证。”(茅盾:《谈〈李家庄的变迁〉》)。全书共16章,以太行山区的一个村庄的几度变迁,反映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日战争胜利期间山西农村的阶级斗争。作品涉及了抗战以来山西发生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张铁锁是作品的主人公,他被以李如珍为代表的地主势力害得倾家荡产、流落他乡。后来在共产党员小常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在家乡组织农民和地主斗争,几经曲折,最后终于惩处了李如珍,得到了翻身解放。作品揭露了社会黑暗势力凶残狠毒的本质,歌颂了八路军和劳动人民忠贞不屈的品质和斗争精神。作品是中国一个历史时代的伟大变革的真实映照。它显示了中国农村变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预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道路。作品结构完整,情节跌宕交错。表现手法富有中国传统评书的特点:朴素、简洁、明快;语言是来自群众的口语而又经过加工的文学语言,通俗、生动、形象。“用一句话来品评,就是已经做到了大众化。没有泛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质朴而醇厚,……这是走向民族形式的一个里程碑。”(茅盾《谈〈李家庄的变迁〉》)此书曾先后被改编为话剧、曲艺等,并译成几国文字流行于国外。
元宫十四朝演义
元宫十四朝演义,4册80回,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新华书局出版。许慕羲著。2000年前后,又称《元朝宫廷艳史》、《元朝宫廷秘史》。叙述从帖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起,经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至顺帝于公元1368年退出大都,共163年间的元代历史。本书以史实为依托,博采野史轶闻,记录了上下十四位帝王的宫廷生活内幕,包含了元朝亡辽、灭金、平宋的一系列军事斗争及逼君弑后、戮宗弄权等一系列宫闱权力斗争内幕,是一部寓教于乐的历史演义。
国史大纲
钱穆著。1940年6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共分为上下两册,为当时教育部颁大学用书。1974年9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本,至1983年出版修订本第10版。1933年,钱氏首创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通史课程,曾先后编写过《通史纲要》、《国史读本》等发给学生课外阅读。1937年,北京大学迁至昆明,钱氏在播迁流离之余,继续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国难当头,感慨倍添,又因联大在流亡中,缺乏图书资料,钱氏于是决定于国难之日作国史,写出一部既有史料又有系统思想的通史著作。在资料不足、生活无定的艰难条件下,作者以随身携带积年所藏的通史笔记为基础,避居云南宜良僻静的山寺中,终于在1939年6月写成50万字的《国史大纲》。书首冠“引论”凡2万余言,突出体现作者的史学思想。他提出了史学和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鉴古而知今,还应对未来的精神重建尽一份孕育和向导的责任,因此,主张中国人对本国史应抱有“温情与敬意”。在具体论述过程中,作者反对以西方模式来套解中国历史,反对把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史实,均用“专制黑暗”一语概括。作者认为,社会经济是最下层之基础,政治制度为最上层之结构,而学术思想则是此二者间的中层干柱。历史事态之演进,总不出这三者之外。他指出,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时期是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则是社会经济的变动。该书出版后,因其境界之高与议论之卓,被当时学术界称为近几十年来中国通史的最佳著作之一。至今仍不失为研治中国历史的必读书。
宝祐四年登科录
四卷。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进士题名录。首载御试策题及详定、编排等官姓名;次载进士榜名,共计601人。略载其本贯、曾祖、祖父、父姓名、所治业、兄弟、婚姻、年龄、外氏、字号等事项。其中一甲第一名为文天祥,二甲第一名谢枋得,陆秀夫为二甲第二十七名。 五甲第一百八十九名朱㫼以下脱去24人姓名。末卷载文天祥廷对策、理宗赐进士诗、文天祥恭谢诗、门谢表等。宋代登科录多不传,此录因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三人而为世所重,遂得以流传后世,为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较重要资料。有《四库全书》本、《宋元科举三录》本、《丛书集成初编》 (史地类) 本等。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日本快道题记,或云千手大悲心陀罗尼经,尾题大悲心陀罗尼经并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