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弼

黄文弼
  • 姓名:黄文弼
  • 别名:字仲良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湖北汉川人
  • 出生日期:1893年4月23日
  • 逝世日期:1966年12月18日
  • 民族族群:

黄文弼(1893年4月23日—1966年12月18日),考古学家。字仲良,湖北汉川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次年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工作。1927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我国西北史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1930年返北平,受聘任教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并整理赴新疆考查所得的考古资料,1931年出版的《高昌砖集》以及1932年完成的《高昌陶集》分别代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1933年又去新疆考察,越年回北平。1935年以教育部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身分派驻西安整理碑林,同时整理西北考察的资料。1938年碑林竣工后,先后去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四川大学任教,并整理罗布泊的发现。1940年任西北大学教授,后受该校委托再次去新疆考察。1947年接受北平研究院的聘请,到史学研究所专事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得以全力整理历次西北考察的收获,并完成了《高昌砖集》增订本、《吐鲁番考察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专著。1957年又以60多岁高龄率队去新疆考察。此次除对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进行了考古踏察外,还在哈密、焉耆、库车等地进行了发掘。一生热爱祖国、孜孜不倦,勤勤恳恳从事考古事业和西北史地研究,为考古事业和西北史地的研究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罗布泊是新疆省最大的湖泊,塔里木河流注其中,地理学中属交替湖,在世界地理学界有过争议。根据罗布泊沿岸的考古发现,论证了罗布泊史地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对古楼兰国历史及其在中西交通上的地位,罗布淖尔水道之变迁等方面的研究都很有价值。对塔里木河流域诸绿洲古国遗迹做过普遍的考察,对龟兹、于阗,焉耆等许多古城古地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演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特别是对吐鲁番盆地中屡经盗劫的高昌时代遗存有较详细的考察。对高昌墓地的发掘,向学术界首次提供了荣城分布的确切情况以及麴氏高昌较为系统的纪年。此外,对古代大夏,大月氏等的故地及移徙的研究,所获罗布淖尔汉简及考释等都值得重视。多次以科学研究成果为据提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一条已涸的西东方向河道,流长相当现今塔里木河,也是注入罗布泊,并论证其为汉晋时代的“南河”,推测其西东断流过程发生在五世纪至八世纪之间。这一发现以及由此提出的问题,对该地区诸古国的兴衰和丝绸之路等重大课题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著作有《高昌砖记》(1931年出版)、《高昌陶集》(1932年完成)、《罗布淖尔考古记》、《高昌砖记》增订本,《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1948年出版)等。此外尚有《西北史地论丛》以及考古报告遗稿等。

黄文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弄假成真

弄假成真

著名侦探小说家奥利弗太太受纳斯庄园主人乔治爵士之托,为游园会策划“寻凶游戏”,却莫名产生一种不祥之感。慎重之下,她请来老朋友赫尔克里·波洛为游戏保驾护航。谁知直觉不久便成为现实:原本扮演受害人的小女孩真的死在了“案发”现场……大名鼎鼎的波洛这次遇到了大麻烦,气得小胡子都垂下来啦。不过,请记住,赫尔克里·波洛永远不会放弃!

玉川子诗集

玉川子诗集

诗别集。二卷。唐卢仝撰。宋代韩盈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作《玉川子诗外集序》云:“歌诗百篇,镂板已行于世,……近友人李生于道士崔怀玉处又得集外一十五首……以编附旧本。”是在北宋时,已有诗集行世。又《永乐大典》九○六诸家诗目中有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刊本,集中之《月蚀》一诗曾经胡伯和考订注释,钩玄探秘,一句一字,必详其所出。然宋之庆历、嘉熙旧本皆不见传,后人所著录者多为影宋抄本,且多如《直斋书录解题》所录的正集二卷、外集一卷。丁丙藏明抄宋本有无名氏题云:“予家藏宋刻本,最为完善,因寿之梓”,则明人不仅曾见宋本,且曾据以梓行。涵芬楼藏旧抄本于此题记后有一行“后学徐献忠跋”,可见《四部丛刊初集》影旧抄本亦源出宋刊。瞿镛于其《藏书目录》中说,明时吴郡陆涓曾以家藏旧宋本翻雕。给卢仝诗作注的除胡伯和外,还有清孙之騄;其所著《玉川子诗集注》,据《全唐诗》增诗二十二首,又误增入《栉铭》、《月》二首。之騄嗜奇,特注仝集,对理解奇谲诗颇有助益,然其注多有枝蔓、割裂之处。有《晴川八识》本及1923年卢永祥刻本。

文选颜鲍谢诗评

文选颜鲍谢诗评

四卷。元方回 (1227—1305)撰。是编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惠连、谢脁之诗并以次各为评论,评谢灵运诗,多取其能作理语者,又好评一字为名眼,仍不脱宋人旧俗。对其他人之诗的评论,不象《瀛奎律髓》那样持论偏颇,往往比较客观中肯,时有考订,但有的失之繁琐。时也有误引、附会之弊,大约是方氏晚年之作。有《永乐大典》 本、《四库全书》 本等。

日本外史

日本外史

22卷。作者赖山阳。讲述自源平之乱以来至德川幕府末期的日本历史。叙事简赅、议论明通、褒贬微显、文笔生动,足以透视作者的史学思想和学术风格。是书出版以后,后人有众多编纂,及至在中国的翻刻和流传。这一由日本人所撰写的汉文著作及其流布中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史书,可称中日文化交流的“标本”。

尚书解义

尚书解义

一卷。清李光地撰。此书诠释《尚书》,仅及《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洪范》七篇,似为未竟之作。此书说解重在义理与考据,于文字训诂则不作烦琐求证,书中颇见新义,如于《尧典》论中星岁差,《舜典》论盖天、浑天、十有二州及诗歌声律,《禹贡》论潜水、沔水相通,沔水、渭水不相入,彭蠡即巢湖,潴野非地名,等等,其说皆言之有据,可为研究《尚书》者参考。唯书中不以《大禹谟》篇为伪作,似有未妥。收入《四库全书》、《李文贞公全集》、《榕村全书》(题为《尚书七篇解义》)。

无量寿佛赞注

无量寿佛赞注

无量寿佛赞注,一卷,宋 元照撰,戒度注。大智律师所制赞词。文约义丰。旨趣宏远。唯心之道尽於此矣。尝慨吾宗二三豪杰注释流行。随言取解暗乎指归。有抑乎作者之意。深可惜焉。偶诸同道。以愚曾习山家之教。薄究斯宗。再命笺注。愚虽不敏。有异前闻。遂采经论格言。直申厥旨。庶几少悟西迈之资粮。非特沽出蓝之誉也。览者取长其理。无取长其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