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达里奥

鲁文·达里奥
  • 姓名:鲁文·达里奥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尼加拉瓜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67年1月18日
  • 逝世日期:1916年2月6日
  • 民族族群:

鲁文·达里奥(1867年1月18日-1916年2月6日),尼加拉瓜诗人。原名费利克斯·鲁文·加西亚。生于贫家,自幼由姑母和叔父抚养,改姓达里奥。天赋甚高, 11岁便在报刊上发表诗作, 15岁应邀在国家议会上朗诵百首十行诗,从此诗名广为流传。常在婚丧嫁娶仪式上赋诗挣钱,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的第一个职业诗人。1885年完成的《书信与诗歌》(1888年出版),是传统的浪漫主义诗作。1886年去智利,翌年发表诗集《牛蒡》。1888年2月发表诗集《诗韵》,7月出版标志现代主义诗歌新时代开始的诗文集《蓝》。这部具有浓重的高蹈派和象征派色彩的作品,把新的表现手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达里奥不仅成为拉丁美洲文学界,而且成为整个西班牙语文学界的卓越诗人。1889年,他作为阿根廷《民族报》的记者访问北美和欧洲,其影响愈为广泛。后来旅居阿根廷,发表文艺评论集《珍品》(1893)和《亵渎的散文》(1896),他在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中领袖的地位更加牢固。1898年后再度作为《民族报》记者访问欧洲各国,出版《当代西班牙》(1901)、《国外游记》(1903)、《旅行队正在走过去》(1903)、《太阳的土地》(1904)等集子。1905年在马德里出版重要诗集《生命与希望之歌》,1907年出版诗集《流浪之歌》。1908年被尼加拉瓜政府任命为驻西班牙公使后,又发表《巴黎的女人》(1908)、《尼加拉瓜之行》(1909)、《秋天的歌》(1910)等诗集。不久被停职,侨居巴黎。1911年由于纵酒过度,精神堕落,沦为商业杂志的可怜工具。1916年终因酗酒无度患肝病逝世。达里奥的诗作甚丰,但其主要成就在于《蓝》、《亵渎的散文》和《生命与希望之歌》三部作品。它们代表他创作上的不同的艺术特点。《蓝》强调形式和形象,是明显的脱离现实的高蹈派风格的作品。《亵渎的散文》标志着现代主义诗歌的高峰,高蹈派与象征派色彩更浓。《生命与希望之歌》艺术上更富于独创性,汲取了西班牙谣曲的形式和格律, 具有强烈的抒情美。达里奥的诗作大多表现悲观厌世的情绪和对人生的疑虑。但也写过一些有进步倾向的诗歌,例如歌颂拉丁美洲独立战争领袖的《献给解放者博利瓦尔》(1883)、颂扬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献给阿根廷的歌》(1910)以及谴责美帝国主义侵略的《致西奥多·罗斯福》(1903)。达里奥自称他的作品“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美学,不值得效法”。他是现代主义诗人,同时也是充满矛盾的诗人:他住着简陋的房子,诗中却专写豪华的宫殿;生活贫困,道德崩溃,而艺术成就辉煌;热爱民族和祖国,却又逃避现实;同情苦难的底层人民,但又羡慕豪富、赞美上流社会;坚持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可又认为自己的创作是不值得效法的美学。

鲁文·达里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阿尔贝·萨瓦吕斯

阿尔贝·萨瓦吕斯

《阿尔贝·萨瓦吕斯》于一八四二年五月脱稿,五月二十九至六月十一日在《世纪报》上连载。同年编入《人间喜剧》十六卷本第一卷,属“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这篇小说以地位悬殊的不幸恋爱为题材,描写了一个才能出众,却没有财产和爵位的青年律师阿尔贝的悲剧故事。他为了配得上他所爱的公爵夫人,呕心沥血,追名逐利,惨淡经营达十余年。就在他即将成功之际,一个偷偷爱上他的贵族少女罗萨莉施展种种卑鄙手段,拆散了这一对情人,断送了阿尔贝的一生。作者在小说中揭露了路易-菲力浦时代外省名利场中的种种肮脏交易,同时也指责了虚伪狭隘的宗教教育及上层社会妇女的自私、骄横和残酷无情。

吕衡州集

吕衡州集

十卷。唐吕温(772—811)撰。吕温,字和叔,一字化光,唐代文学家。河中 (山西永济)人。早年曾师事陆质、梁肃。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制举,授集贤殿校书郎,后迁左拾遗。贞元二十年以侍御史出使吐蕃,永贞元年(805)还朝,进户部员外郎,转司封员外郎。后被贬为均州刺史,改道州刺史。元和五年(810)转衡州刺史。吕温工文,长于铭、赞。柳宗元说他“道大艺备”、“文章过人”(《祭吕衡州温文》)。刘禹锡称他“文苑振金声”(《吕八见寄郡内书怀》)。其著作多种。今存《吕和叔文集》等。此书原由刘禹锡编次。此本先为诗赋,后为杂文,已非禹锡编次之旧。又第六卷、七卷、志铭,已阙数篇。卷末有孱守居士作《跋》云:“甲子岁从钱氏借得前五卷。戊辰从郡中买得后三卷。俱宋本。第六、第七二卷均之阙如。因取英华、文粹照目写入,以俟得完本校定。”又云:“第二卷闻砧以下十五首,宋本所无,照陈解元棚本钞入。”孱守居士,为常熟冯舒之别号,是书盖为舒所重编。吕温学春秋于陆淳,学文章于梁肃,授受均颇有渊源。集中如《与族兄皋书》,深得六经之旨。《裴氏海昏集序》,论诗亦殊精邃。《古东周城铭》能明君臣之义,以纠左氏之失。其 《思子台铭序》,谓“遇一物可以正训于世者,秉笔之士未尝阙焉。”其为文章之本可见。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东归日记

东归日记

(清)方士淦撰。方士淦,字莲舫,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尝从姚鼐弟子、内阁学士鲍桂星受辞章之学。嘉庆十二年(1804年)召试举人,历官至浙江湖州知府。道光六年(1826年)以事遣戍伊犁,道光八年(1828年)释归。著有《生还诗草》、《蔗余偶笔》、《啖蔗轩诗》等。本书不分卷。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十五日,作者自伊犁惠远城起身东归,途经乌鲁木齐、哈密、玉门、嘉峪关、张掖、兰州、天水、咸阳,于同年六月三十日到达今陕西西安。该书即是对这一行程见闻的记录,备载山川道里、汉回地名、风景形势、物产土俗、名贤轶事。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的交通、风俗、城池等史料,对研究西北史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袁大化、王树楠等纂《新疆图志》多有采用,足见其见重于时。《东归日记》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西北行记丛萃》本(李正宇、王志鹏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野老纪闻

野老纪闻

笔记。宋王大成著。一卷。作者乃王楙之父,此书亦附录于王楙《野客丛书》之后。全书共三十九条,主要记述当时朝野名士贤达的逸闻轶事,涉及到林逋、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著名文学家的事迹,于文学、史学的研究均有所补益。

淮南子译文

淮南子译文

道家哲学名著。因其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故名。《淮南子》与《吕氏春秋》一样,不是个人论著,而是集体编撰的著作。据《汉书·淮南王传》,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本《淮南子》就是《内书》二十一篇。这部书称为《淮南鸿烈》,“鸿”为大,“烈”为明,意为此书包括广大而光明的道理。《淮南子》一书体系非常庞杂,大抵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儒法阴阳诸家,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在“杂家”,而“道藏”又将其作为道家著作收入。《淮南子》的哲学思想不是几句话能概括的,其中谈到过许多哲学话题,如“道”、“气”、“阴阳”、“太一”等,也谈到许多其它的问题,如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四时月令等,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网罗古今的大书。此为淮南子原文+译文。

五分律

五分律

全称《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简称《弥沙塞五分律》、《弥沙塞律》等。佛教律典。南朝宋佛陀什与竺道生等共译。三十卷。是印度上座部系统化地部(音译“弥沙塞部”)所传的戒律,因由五部分组成,故名。其中规定比丘戒二百五十一条,比丘尼戒三百七十条。据该书后记及《高僧法显传》载,法显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求得此律梵本,东晋义熙九年(413)回国,未及翻译而殁。南朝宋景平二年(424)罽宾化地部沙门佛陀什应竺道生等人之请,与于阗沙门智胜共同译出。据近人研究,此律与南传巴利文律藏在内容上十分接近。本书见载于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