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约翰逊

- 姓名:塞缪尔·约翰逊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09年9月18日
- 逝世日期:1784年12月13日
- 民族族群: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1709年9月18日-1784年12月13日)英国诗人、文艺评论家,英国后期古典主义代表。出身书商家庭,大学时曾用拉丁文译过当时著名诗人蒲柏的一首长诗,受到称赞,后因家贫辍学,28岁到伦敦以写作谋生。他曾创办过《漫游者》等刊物,他编纂的《英语辞典》是第一部英语辞典,为英语规范化作出一定贡献。1765年,他主编出版了《莎士比亚集》,1777年始陆续撰写了50多个诗人传记,后结集出版。
约翰生长于口才,语多警句,为当时人敬仰,被过誉为文坛“雄狮”。他的主要作品有讽刺诗《伦敦》、《人类欲望的虚幻》,小说《拉塞拉斯》等。其理论批评著作有《莎士比亚集·序言》(1765)、《诗人传》(1779—1781)、《谈谈传奇》。约翰生认为“一个剧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摹仿自然和指导生活”。他的艺术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说,指出文学“须正确地再现真正存在的和真正进行的行为”,作家应充当“人类生活方式和风俗习尚的正确的摹仿者”,必须直接从生活知识中吸取他们的见解和描述,“真实地描写生活的本来面貌。”但他从艺术的社会功用出发,强调的是模仿生活中“普遍性的事物”,忠实于普遍的人性,表现“真理的稳固性”。因此他的所谓“正确的摹仿”和“描写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要表现那些“人人亲眼证实的描写和人人心里同意的见解”。他说:“除了给具有普遍性的事物以正确的表现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许多人所喜爱,并且长期受人喜爱。”由此,他批评坐在书斋里摹仿名作家的后代作家,提出作家“必须与活生生的世界普遍交往,对它作准确的观察”,“一切美的事物,一切可怕的事物都是他想象所必须熟悉的”,“必须直接从生活知识中吸取他们的见解和描述”,主张以普遍人性为内容的类型说。并结论道:“艺术的任务是细察类型,而非细察个别;注意一般的性质和广泛的现象;他不去计算郁金香的彩色条纹有多少,也不描写丛林中一片片的绿阴并不相同”。他认为莎士比亚不受某些特殊性和偶然性的限制,写出了“我们的世界永远会供给,我们的观察永远会发现的一些人物”,表现了“共同人性”,因此称他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他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诗人”。
在约翰生看来,摹仿自然就是表现事物的普遍性,而表现普遍性则必须摹仿自然,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所以他怀疑虚构,说“虚构倘若合法的话:其目的只是为了传达真理。”他的这一些思想表现在文学批评上,便是尤其注重和强调维护现存秩序的伦理道德,所以曾斥责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是“怀有恶意的作品”。约翰生是英国古典主义后期的代表作家,又适逢启蒙主义时期,所以他的文学批评思想既存在着前者的积极因素和偏见,又带有后者的理论倾向。
塞缪尔·约翰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花底拾遗
《花底拾遗》为明末清初的南明朝廷将领黎美周所著散文。本书主要讲述了造物者欲生百花,以泄其华英之秘,不知费几许经营,而始各臻其妙,美之人人也。
医学课儿策
医论著作。又名《医学问对》。清·高鼎汾撰于1843年。全书采用问答体裁,每一问答论一病症。共15题。包括临床常见的温热、湿温、燥病、痢疾、中风、虚劳、妇科等疾病,先假设若干疑问,进而运用辨证论治的准则,结合作者的经验心得,对病原、诊断、治疗处方均有明确细致的分析。 特别在疑似之间类同之处尤见功力。如温、湿二症,痉、瘈、痫、厥四症等反复辨析,揭示其辨证要点与治疗上的不同。论述能抓住证治要点。是一本较好的参考读物。原系抄本。后收入《三三医书》。
大丹铅汞论
大丹铅汞论,唐人金竹坡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论述以铅汞炼制大丹之原理和方法。首先指出:「大丹之术,出乎铅汞。」铅为五金之首,其中有汞,象离卦阳中有阴,木中生火,是为青龙。炼丹者抽铅取汞,使坎离互用,铅汞相合,则可成丹。其炼丹程式为:首先用黑铅与山泽银镕取铅黄花,是为白虎、水中金;又从丹砂中炼取水银,名曰玉液,是为青龙、砂中汞。然后将所得真铅真汞对半配合,入鼎密封火养,「铅得汞而降,汞得铅而伏,乃为龙虎大丹。」书中又论述转制四神为大丹之法。其法大略以母砂、灵砂、朱砂包裹火养,使三砂混一而成「四象匮」;再将粉霜匮养成白雪,白雪变成黄粉;再用铅银养黄粉而成铅黄信,将信与朱砂对勾养死;再将铅银养汞而成大丹。书中称此丹「久而光,光而明,由是黄白生焉。众宝出焉,曰干汞,曰点化,皆由此丹而出。」
雕菰楼词话
词话。清人焦循(1763—1820)撰。一卷。 循氏有《剧说》已著录。 此编录词话十三则。 焦为学界名家, 于词亦时有灼见。“词律任意断句”条谓:“词不难于长调,而难于长句。词不难于短令,而难于短句。”焦循为当时有名的经学大师,其论词也以有益于经学为主。例如,他重视人的性情感发,而性情之中的“柔气”,就可以通过词曲来表达分泄,这样的话,“则使清纯之气,长流行于诗、古文”。他认为研究经学须深思默会,有时抑塞沉困,机不可转,诗词便可以“移其情而豁其趣”。
六部成语
全称《满汉六部成语》。清嘉庆年间刊行,作者不详。6卷。第1卷为吏部成语,以下依次为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成语,所录词条共2000余条,均为六部文书中常用的语词和词组。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