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约翰逊

塞缪尔·约翰逊
  • 姓名:塞缪尔·约翰逊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09年9月18日
  • 逝世日期:1784年12月13日
  • 民族族群: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1709年9月18日-1784年12月13日)英国诗人、文艺评论家,英国后期古典主义代表。出身书商家庭,大学时曾用拉丁文译过当时著名诗人蒲柏的一首长诗,受到称赞,后因家贫辍学,28岁到伦敦以写作谋生。他曾创办过《漫游者》等刊物,他编纂的《英语辞典》是第一部英语辞典,为英语规范化作出一定贡献。1765年,他主编出版了《莎士比亚集》,1777年始陆续撰写了50多个诗人传记,后结集出版。


约翰生长于口才,语多警句,为当时人敬仰,被过誉为文坛“雄狮”。他的主要作品有讽刺诗《伦敦》、《人类欲望的虚幻》,小说《拉塞拉斯》等。其理论批评著作有《莎士比亚集·序言》(1765)、《诗人传》(1779—1781)、《谈谈传奇》。约翰生认为“一个剧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摹仿自然和指导生活”。他的艺术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说,指出文学“须正确地再现真正存在的和真正进行的行为”,作家应充当“人类生活方式和风俗习尚的正确的摹仿者”,必须直接从生活知识中吸取他们的见解和描述,“真实地描写生活的本来面貌。”但他从艺术的社会功用出发,强调的是模仿生活中“普遍性的事物”,忠实于普遍的人性,表现“真理的稳固性”。因此他的所谓“正确的摹仿”和“描写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要表现那些“人人亲眼证实的描写和人人心里同意的见解”。他说:“除了给具有普遍性的事物以正确的表现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许多人所喜爱,并且长期受人喜爱。”由此,他批评坐在书斋里摹仿名作家的后代作家,提出作家“必须与活生生的世界普遍交往,对它作准确的观察”,“一切美的事物,一切可怕的事物都是他想象所必须熟悉的”,“必须直接从生活知识中吸取他们的见解和描述”,主张以普遍人性为内容的类型说。并结论道:“艺术的任务是细察类型,而非细察个别;注意一般的性质和广泛的现象;他不去计算郁金香的彩色条纹有多少,也不描写丛林中一片片的绿阴并不相同”。他认为莎士比亚不受某些特殊性和偶然性的限制,写出了“我们的世界永远会供给,我们的观察永远会发现的一些人物”,表现了“共同人性”,因此称他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他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诗人”。


在约翰生看来,摹仿自然就是表现事物的普遍性,而表现普遍性则必须摹仿自然,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所以他怀疑虚构,说“虚构倘若合法的话:其目的只是为了传达真理。”他的这一些思想表现在文学批评上,便是尤其注重和强调维护现存秩序的伦理道德,所以曾斥责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是“怀有恶意的作品”。约翰生是英国古典主义后期的代表作家,又适逢启蒙主义时期,所以他的文学批评思想既存在着前者的积极因素和偏见,又带有后者的理论倾向。

塞缪尔·约翰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乡约制度

中国乡约制度

社会学家杨开道著。1937年首印于山东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在书中,作者将中国农村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①周以前的传说时期;②秦汉以后的破坏时期;③北宋熙宁以后的补救时期。乡约产生于中国农村组织发展的第三个时期。通过对乡约在宋明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的流变分析,作者明确指出:赞赏吕氏乡约那种民约民治精神和朱熹对乡约的增补和完善,尤其是明代晚期通过陆世仪等人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四者结合,乡约为纲而虚,保甲、社仓、社学为目而实的设想;反对明清乡约由王阳明开启的那种官方主导,自上而下,强迫民众参加的做法,这种做法打掉士绅在乡约中主导地位,直接割裂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各行其是,将乡约变成了宣讲圣谕的御用工具。 在《中国乡约制度》之前,杨开道发表了《中国农村组织史略》《乡约制度的研究》《吕新吾的乡甲约制度》等文,力图从对中国乡约传统的解读中,分析出民治的因素。他认为中国古代的乡约是可以被现代农村组织借鉴的,“乡约发起的动机,完全合于现代地方共同社会的原理”,进而“由村自治而区自治,由区自治而县自治,由县自治而省自治,一步一步的上升,以完全民治的国家”。杨开道对乡约制度的论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但之后,杨开道对乡约制度能否在中国现代农村实施有了疑问,他的农村组织和农村自治理论,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西方社会自治的特征。

书辑

书辑

三卷。书论。明代陆深著。深(1410—1472年),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学士。少年时以文章有名,善书法,仿学李北海、赵孟頫。著作颇多,有《俨山集》、《俨山外集》等。所撰《书辑》分上中下三辑。上辑前列征引书目一百四十二种,下分“述”、“典通”、“释通”、“笔论”四篇;前三篇是摘采前人关于六书及各体书的论述;后一篇是摘采前人关于笔法的论述,其中包括指法、腕法、手法、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等等。

中国侦探罗师福

中国侦探罗师福

《中国侦探:罗师福》是清末侦探小说家南风亭长的侦探小说代表作,也是晚清时期罕见的白话侦探小说,堪称晚清版“东方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主人公罗师福,名字取“师事福尔摩斯”之意,是诞生于大侦探“霍桑”之前的“东方福尔摩斯”。于宣统元年七月初一(1909年8月16日)至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六(1910年1月16日)连载于上海环球社《图画日报》第1—154号,含第一案十三章,第二案九章。此次整理版本乃是当代的首次结集,以目前所见连载版为底本,并从中遴选出50余幅和剧情紧密结合的插图,也让当今读者一品带有绣像的侦探小说。

絜斋家塾书钞

絜斋家塾书钞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12卷。此书注重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阐明心性之说,而论述帝王治绩,尤能参酌古今,逐一标举大纲和要领。所论满损谦益和居安思危,亦颇惬当得理。原本10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并称其子袁乔“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因知其本为未竟之书,且非燮手著。绍定间,其子袁甫刊于象山书院。传本久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得,编为今本。《四库全书》著录。有《四明丛书》本。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颂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颂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颂,了然法师著。稽首地藏王 功德妙难量 慈心深逾海 愿力广无疆

无量寿经义疏

无量寿经义疏

全一卷。隋代吉藏撰。又称大经义、大经义疏、无量寿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本书依据三论宗来解释无量寿经。初为序文赞叹西方净土,次说无量寿经之宗致,复论述如来之说法,最后分科节以释正文。谓经之说相,先示妙果,后劝往生,系为使五浊之众生舍离秽土而取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