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顿

林顿
  • 姓名:林顿
  • 全名:拉尔夫·林顿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 出生日期:1893年2月27日
  • 逝世日期:1953年12月24日
  • 民族族群:

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893年2月27日-1953年12月24日),美国人种学家和人类学家,1893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1953年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New Haven)去世。他是把心理学和人种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


R·林顿起初对考古学极感兴趣,他曾先后于1912年至1917年在新墨西哥,1915年在新泽西州,1916年在伊利诺斯州,1919年在科罗拉多州,1920至1921年在马奎斯(Marquises)岛参加了实地考察。1922年林顿任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种学助理馆长,1928年任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在1922至1937年的这个时间里,林顿参加了多次人种学考察的远征。他到过马达加斯加,并曾对那里的贝齐寮人(Betsileos)和塔纳拉(Tanalas)人进行研究;1928年他还到过南非,1934年在俄克拉荷马(Oklahoma)时对科曼奇(Comanches)人也很感兴趣。从1937年到1946年他曾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在那里接替了弗朗兹·博厄斯的职位,后来又去纽约耶鲁大学执教直至去世。


林顿批判地继承了A·卡丁纳(1891年出生)的关于基本性格的概念。他通过引进“社会身分”或者勿宁说“身分的性格”补充了基本性格这一概念。卡丁纳认为社会身分及其在基本性格里所起的作用是必要的心理分析机制,而林顿却认为比这种说法更重要。从一诞生时起就有一些身分加在我们身上:如阶级的或种姓的身分,男的或女的身分等等。还有一些是我们能取得的身分,如职业、选择社会集团等等,因为这些至少部分地依赖我们的主动性。我们的态度首先是受所属的阶级制约的,并且差不多在童年过后就形成了。林顿在他的作品《人的研究》里对某些概念做了解释,他指出“共相”是社会里全部健康的成年人所共有的;“专长”则是社会中特定的、公认的范畴里的成员所独有的;至于“抉择”是指允许个人在一定的情况下,就一定的目的而言进行某种选择。(……)但问题还在于头等的或次等的文化因素,“塑造”包含有强制的与有效的辩证法,而典型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


林顿是将心理学和人种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的作品都与玛格丽特·米德(1901—1978)和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在大约1930年创立的心理人类学有联系。在林顿的著作中首先应提出的有:《人的研究》(1936年,这本人类学的经典作品曾被Yvette Delsault 于1963年译成法文,由Paris,Ed.de Minuit出版,并附林顿的著作目录)。此外,他的作品还有:《个性的文化基础》(1945年版,1959年A.Lyotard译成法文,Paris,Dunod出版),《文化和精神错乱》(1956年,遗作,斯普林菲尔德,Charles C.Thomas出版)。


林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该书是达尔文继《物种起源》后探讨人类起源的一部重要著作。列举了大量生物学中的事实,运用比较胚胎学和生理学知识,证明人与动物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胚胎发育上存在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人与灵长类动物更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一个进化的产物。人类起源于一个“身体多毛的、有尾的四足兽,大概具有树栖的习性”的祖先。考察了人类独特的心理能力及语言、智力关系,发现高等动物同人类的心理能力虽然程度不同,但性质无异,是能够进步的,而人的智力、道德属性的取得和发展同样受制于生物界普遍适用的客观法则即自然选择原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性选择在生物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昆虫以及家养动物、栽培植物的研究和比较,讲述了性选择的表现形式和机制,并从探讨人类性选择表现形式入手,得出了人类的生理结构、功能甚至人类的道德都是性选择推动的产物,所以,“生存斗争过去是,现在依然是重要的力量”。人的各种社会本能的出现应归之于自然选择。由此确立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基督教神学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达尔文有关人类进化的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有助于西方思想界冲破基督教中“人类中心论”的羁绊,使人类重新回归大自然;但另一方面,它也导致达尔文抹杀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混淆人类进化与动物进化的不同规律,从而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水经注译注

水经注译注

北魏郦道元撰。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今属河北),官至御史中尉、关右大使。因感于《水经》(旧说汉人桑钦撰)“虽粗缀津绪,又关旁通”,故为此注,约成书于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间。四十卷。郦氏博览群书,访渎搜渠,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征引四百三十六种图书、三百五十种左右金石碑刻,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注释。水道由一百三十七条增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纠正原著错误三十余处。在地理、历史、科技、文学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研究传注、方言、外来语也有重要价值。然亦有讹误,如沿袭原著的“黄河重源”说,南方诸水记载多纰缪,引用资料有怪诞之说。宋代以后渐形成研究《水经注》的“郦学”,清代为鼎盛期,约可分为考据、词章、地理三个学派。在传抄过程中讹脱甚多。明人朱谋㙔《水经注笺》、清人赵一清《水经注释》、清人戴震校定的武英殿本《水经注》、王国维《水经注校》都是著名的精校版本。光绪十八年刊行的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以殿本为底本,汇集了明清各家校勘成果。

北边备对

北边备对

南宋地理著作。程大昌撰。6卷。淳熙年间,作者在讲筵,因孝宗问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等情况,后遂撰此书,以备问对。该书载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和战争涉及到的地理情况。首叙四海为全书纲要,次载秦汉以来的缘边州郡,凡北方少数民族名号、境内的山川、沙漠、关塞、城障和牙庭所在地皆加以辨析。今仅有1卷本的《古今说海》、《历代小史》、《古今逸史》等版本流传,当已非原本。

红楼梦补

红楼梦补

章回小说。清归锄子著。四十 八回。故事直接百二十回《红楼梦》九十七回黛 玉离魂,处处照应前事。叙黛玉魂归离恨天,警 幻仙子怜之,令黛玉返魂。黛玉还魂后,决心割 断情丝,返回扬州故里。宝玉不知,于中举之日 逃往大荒山。宝钗因宝玉出走抑郁成疾,吐血 而亡。后贾母得知宝玉下落,命王熙凤将其找 回,应殿试,中进士,授官翰林。皇帝念其为元 妃胞弟,钦赐与黛玉完婚。黛玉善理家政,贾府 家境渐裕,时晴雯病愈,宝钗亦借体还魂,琪官 又将袭人送回,数人得以团圆。宝玉、黛玉推己 及人,广为施舍,扶善济贫,贾府家业重振。书 中所叙,显然违背曹雪芹原意,唯人物描写、语 言风格尚有几分相似。有嘉庆二十四年 (1819)藤花榭刊本、光绪二年(1876)上海申报 馆聚珍本、光绪二十四年上海熔经阁石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等。 近有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

虚舟集

虚舟集

五卷。明王偁撰。王偁,字孟扬,广西永福人。洪武三年 (1370)举人。成祖即位,征至京师,授国史院检讨,充《永乐大典》副总裁。永乐十三年(1415)坐解缙党,下狱死。王偁为闽中十子之一。他具有和李白、苏轼类似的跌宕才华,因而其诗风亦有相似之点。他善写古诗、歌行。其创作中,词采之流畅雅丽,议论之明爽风发,是其较明显的特征。《明史文苑传》附见林鸿传中。此编乃其诗集。前有王汝玉序。又有解缙序二篇,一题虚舟集序,一题王孟扬文集序。又有弘治六年 (1495)桑怿序,则为袁州 (今江西萍乡等地)守王世英翻刻虚州集而作。不言其别有文集,盖当时已失传。集末附书评及自述、谏各一首。王偁与解缙友善,其才气学问,约略相似,卒同被谗谮以死。然解缙诗颇伤剽直。王偁诗恬和安雅,殆为胜之。自述称服群圣,猎百家,穷幽明,每遇登高吊古,慨然发其悲壮愉乐,一寓于文若诗。其命意亦特不凡。故集中若感遇诸作,规抚拾遗。咏史数篇,步趋记室。将进酒、行路难等亦颇出入于太白。虽未必尽合古人,而意度波澜,时复具体,固不比优孟衣冠。四库已存目。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二卷,元清珙说,至柔等编,明来复序,清乡野序,附塔铭,又云佛慈照禅师语录,内题福源石屋珙禅师语录。清珙,字石屋,俗姓温,苏州常熟人。少年出家,依崇福、永惟为业师。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外出求师闻道、弘法说经。并将其一生八十一岁,五十四年弘法言行整理成书即《石屋珙禅师语录》,流传后世。此语录中石屋珙禅师与高峰和尚的一段对话尤为精彩。其珙禅师临终前挥笔遗言:“青山不着臭尸骸,死了何须掘土埋。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尤为发人深思。此语录对于了解清珙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资料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天启七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