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可德玉

圣可德玉
  • 姓名:圣可德玉
  • 俗姓:
  • 性别: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西蜀果州(四川)营山人
  • 出生日期:1628
  • 逝世日期:1701
  • 民族族群:

圣可德玉(1628~1701),重庆华岩寺开山祖师圣可禅师,法名德玉(或称印玉),自署方山、季而氏、华岩老人、玉老僧、待漏山人、华岩玉等。俗姓王,四川营山县世家子弟,父名洲英,母刘氏。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十三日生,排行第二。出生前夕父梦月坠掌中。《华岩寺志》称师“稍长攻书,明慧宿成”。


明末张献忠之乱,师随父母避乱于“歌阳寨”(巴蜀多山寨,皆士人自保之处)。不久,寨破被执,其帅不杀,留在寨中听用。后张献忠死,其帅归南明。师随军至永川,见一老僧被拷打,于夜间私释之。老僧见师有宿慧,嘱曰:“汝不久有难,当念观世音名可免。”时巴地多地方武装,称为南明所辖,实为自保。第二天,师出外执行任务被被其他部队所捕,在杀场上,看到同伴被斩,师急念观音圣号,竟得免死不杀。此时师才17岁,已经生死劫数,感世事之无常,遂发出家之愿心。


师逃离军营,寄居于渝,在慈航法师处听讲《金刚经》,出家之念更甚。为逃避战乱,师抵西康藏地金川县,在杨司马家中馆修(执教)三年。时师22岁,娶妻刘氏。翌年,避兵于贵州赤水五年,育有一子。因病苦,卜乩于道人张心水,乩得“冯唐易老君须志,早取昙花第一枝”之句,出家之志遂决。


27岁时,南明亡,永历被执,师“痛家国沦亡,潜身远遁,屏弃一切,皈依佛法”,礼朝阳寺道源禅师出家修学二载,法名德玉,“勗其德之坚贞似玉也”。29岁,赴雅州洪雅县八面山澄江禅师处受具足戒。师初闻禅机,后参蒙山晓元禅师及大随禅师,数试机锋,仍未契悟。


32岁,患咯血病危,友人谓之云:“汝参的博山禅也,故有此病!” 秋季病愈。闻破山和尚住金城寺,前往参谒。破山以死句活句扣之,圣可唯示以竖拳、展掌、拂手便行,终被印可,破山作偈云:“揑拳展掌露家私,撒手逍遥亦并齐,横骨暗抽容易得,舌头明坠少人知。”圣可遂入梁平双桂堂择木寮,是年33岁。


35岁,解制毕,辞师南游。破山作偈曰:“见山忘道是偷安,见道忘山非等闲。珍重阇梨思圣可,漫将滴水作波澜。”时战火纷飞,夔门阻梗,圣可绕道北路而上,先至故乡营山,住木犀庵,礼祖茔。复沿嘉陵江经昭化,过阳平关,越秦岭,至华阴,宿七星寺。渡潼关,经平阳(今临汾)入汾,礼昭祖塔(汾阳善昭,945-1023年)。旋过武乡,南下渡黄河,至鄢陵,住朝阳寺。再北折渡汴河至邺(今河北临漳),礼二祖慧可塔(慧可,487-593年)。时破山弟子雪臂印峦正在彼处阅藏,闻破山病重,有促圣可南游之偈,圣可遂辞雪臂,再北上至正定,礼临济塔(临济义玄,787-866年)。事毕,直下江南,过钱塘。闻自若和尚住天华寺,圣可往参曹洞宗旨。


38岁,至浙江鄞县天童寺祭扫密云祖塔,复转至嘉兴,住破山开法之东塔寺参学。旋往松江大乘庵参无私元法兄,并作回蜀之约。翌年,溯长江而上,过武昌,参法兄密行寂忍和尚。越年,到江陵访法兄莲月印正和尚。半偈和尚示之破山圆寂,经夔门,抵梁平,住双桂堂,扫破山塔,旋经万县,乘舟至重庆,在治平寺藏经阁参慧觉照衣禅师。因念尘世喧嚣,,遂避居大龙山度夏(大龙山现有双龙寺)。


僧半偈、松石、立玄三禅师携居士李生蕃、杨继芳请圣可住华岩洞湫隘寺,时圣可40岁。师既来,僧俗皈依者如水趋壑,苦不能容。法兄丈雪通醉扫破山塔归道华岩,赞叹不已。杨继芳父子效法祖业,献宅基、田地以建新寺。由是殿宇庄严,法事兴隆,徒众二千指。康熙九年(1670)十月初一,师龙天推出,开炉说法。杨继芳先后三次捐地建新寺,华岩寺遂成川东一大丛林。越三年春,圣可往重庆报恩寺说法,此寺永为华岩下院。康熙十三年,值三藩之乱,全蜀兵戈四起,华岩寺正建经楼,得清初四才子之一的云南楚雄土官高奣映相助,数月而楼成。高氏号雪君,遂成圣祖传法弟子。


康熙十四年(1675),《华岩圣可禅师语录》初成,丈雪通醉作序。十六年(1677),圣可与高奣映、丈雪通醉于北碚浴温泉,有公案传世。高奣映是年撰《华岩开山碑记》,文存《华岩寺志》,现刻于华岩寺山门两侧。十七年(1678),圣可禁足华岩寺“季而关”,注《梵纲经顺朱》、《道德经顺朱》、《禅林宝训顺朱》等。十九年(1680),乾州别驾李沅等名流访华岩,听师说法。二十年(1681),吴三桂乱平息,巡宪王孙蔚、巴县知县焦映汉访华岩,听师说法。二十一年(1682)秋,至南岸慈云寺说法。


二十三年(1684年),师往泸阳,憩宝子山。秋后,住持云峰寺。冬,在云峰寺自序《圣可禅师年谱》,师56岁。二十四年(1685),过江安,往破山曾住的蟠龙寺说法,又往佛来山访灵源法师,复还云峰。二十五年(1686)秋,华岩僧众及杨氏请师返华岩,圣可辞之,为杨氏作书传家。二十六年(1687),师59岁,溯岷江而上,过江安,住普照寺。过宜宾,访元素大师于普德寺,后抵凌云住持。其间往伏虎寺,扫澄江禅师塔。越年,顺江而下返华岩,并于永川东山寺访浩然大师。


三十一年(1692)三月,过綦江,入贵州,住绥阳回龙寺。是年,《朗水集》成(绥阳名朗水,师住持回龙之文)。冬月返蜀,再往泸阳云峰寺。时胃病加剧。越年,重庆众居士赴泸阳迎请回渝,圣可遂抵华岩寺。是年,为丈雪《锦江禅灯》作序。三十七年(1698),回祖庭梁平双桂堂说法。明年春,抱病返华岩。三十九年(1700)秋,为胃疾所苦。


康熙四十年(1701)十月望,提笔书道:“看看阎罗老子来请老僧吃斋也。”冬月朔,对众僧云:“善思力行。”越六日,示微恙。初九夜分,集众僧云:“老僧住世七十三年,接人三十余年,今日方得自在矣,大众善自护持!”即索笔书遗嘱:“六祖云,披麻戴孝非吾弟子。今老僧去后亦然,违吾嘱者亦非吾弟子。”又书偈云:“过去佛祖何曾灭,现在佛祖几时灭,未来佛祖亦不灭,心心万里一条铁。”遂掷笔,端坐而逝,世寿七十三,僧腊四十六。


师在华岩寺前后弘法三十年,华岩一草一木,咸其手泽。重庆知府陈邦器从云南仿滇中某寺地藏菩萨像铸为圣可禅师像一尊,塔肉身于祖堂之中。


师之行状,集于《语录》及《圣可禅师年谱》,又《锦江禅灯》、《五灯全书》、《黔南会灯录》、《华岩寺志》、《破山禅师年谱》、《巴县志》等。其《语录》、《年谱》及所编撰《梵纲经顺硃》二卷、《道德经顺硃》二卷、《禅林宝训顺硃》二卷、《百颂录》二卷等,皆入《嘉兴藏》。

猜你喜欢的书

非烟香法

非烟香法

香学典籍,一卷,董说撰。继明周嘉胃《香乘》之后,对香道最有贡献的就是董若雨了,著《非烟香法》阐述香道。非烟就是不采用焚香,而使用蒸香的方式闻香,不使有烟,故称非烟。《非烟香法》开宗明义就说:“屹然立非烟之法于天下,可以翼圣学。东西至日月所出,入其间动物,有灵无非圣人者也,人人皆为神圣,而后尽人之性。百草木皆为异香,而后尽草木之性。证圣之学,六经是也,六经非能使人圣也。证香之方,非烟是也。非烟非能使草木香也,故曰:可以翼圣学。”《非烟香法》共有六篇:非烟香记、博山炉变、众香评、香医、众香变、非烟铢两、博山变。《非烟香记》中云“焚香不蒸香,俗太躁,不可不革。”

三教偶拈

三教偶拈

此书是由写儒家王阳明靖难,佛家济颠显圣,道家许真君斩蛟三篇小说合编而成的,借以体现编者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所以取名《三教偶拈》。现存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首有署东吴畸人七乐生的序。有的学者考证,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曾著有《七乐斋稿》一书,他又是吴人,据此认为《三教偶拈》是冯梦龙所著。此说可疑,或为他人,或为假托。

从公录

从公录

清戴肇辰撰。一卷。戴肇辰,江苏丹徒人,咸丰末年任登州(今蓬莱)知府。是书即系集其1861年(咸丰十一年)秋登州知府任内守城御捻的有关公牍而成。包括“筹办郡城防堵”、“南捻窜入蓬莱边境经团勇击退”、“大股南捻窜逼郡城布置防剿情形”、“连日防剿捻匪及派兵勇出城剿办情形”,“登属一律肃清郡城酌撤募勇仍严密防守“等给山东巡抚谭廷襄的禀文多件,及“劝捐掩埋胔骼告示”一件。记载了当年捻军由莒州(今莒县)、平度、掖县(今莱州)攻入黄县(今龙口),直逼登州府城与官军相持及复由莱阳、海阳,经胶州、即墨退回的大致经过,所载史实与《东牟守城纪略》相符,详略互补。为研究捻军首入登州府地区的规模及其斗争、活动范围等情况,提供了较详尽的原始材料。有同治九年(1870年)刊本行世。后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出版)第3册。

絜斋家塾书钞

絜斋家塾书钞

经学著作。南宋袁燮撰。12卷。此书注重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阐明心性之说,而论述帝王治绩,尤能参酌古今,逐一标举大纲和要领。所论满损谦益和居安思危,亦颇惬当得理。原本10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并称其子袁乔“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因知其本为未竟之书,且非燮手著。绍定间,其子袁甫刊于象山书院。传本久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得,编为今本。《四库全书》著录。有《四明丛书》本。

俱舍论颂疏序记

俱舍论颂疏序记

俱舍论颂疏序记,一卷,唐法盈修,日本道空序并跋,内题无论字。

佛祖历代通载

佛祖历代通载

简称《佛祖通载》。元临济宗沙门念常撰。原二十二卷,明北藏分作三十六卷,内容依旧,后多从之。是一部编年体佛教史书。清代《四库提要》有著录。明《北藏》、《嘉兴藏》、清 《龙藏》、《频伽藏》 及 《续藏》 皆收。《大正藏》将其收入第49卷。卷首附有至正元年(1341)虞集序和至正四年(1343)觉岸序两篇,以及凡例目录一篇。第1卷载佛教传说的过去七佛和八思巴 《彰所知论》器世界品等。从第2卷开始,以中国历朝世代为线索,从盘古王至元统元年(1333),广载佛教史实,对僧人译经、撰述及传教活动,佛教与儒、道的关系,历代皇帝臣僚兴废佛教事迹及有关撰述文书等,一一按年代顺序记述。以干支纪年,并附注帝纪年号。前数卷所载28祖,均抄自 《景德传灯录》(宋道原撰),自东汉明帝至五代的10余卷,抄自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南宋祖琇撰),作者主要著述宋、元二代。对禅宗诸师的记叙尤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