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廷用

- 姓名:黄廷用
- 别名:字汝行,号东村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莆田城内东黄人
- 出生日期:1499
- 逝世日期:1566
- 民族族群:
黄廷用(1499-1566),字汝行,号东村,晚年又号四素居士,莆田城内东黄人。他小时有大志,十岁能属文,弱冠举于乡。嘉靖十四年(1535)登进士第,延试时嘉靖帝亲御文华殿,擢他为翰林庶吉士。乃读中秘书籍,每试皆优等,被授为翰林检讨。
嘉靖二十年,廷用为会试同考官,二十三年为廷试掌卷官,二十六年为廷试受卷官,二十八年为应天乡试考试官,三十年(1551)擢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侍讲,三十三年又为陶御史所论,调衡州通判。朝臣皆惜其无罪而去,奏调回,迁太仆寺圣。时侄懋官(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侍郎)为太仆寺卿,为避嫌,改尚宝司丞。同年升本司少卿。三十六年,他升为南京太仆寺卿,三十七年,升本寺卿,三十八年光禄寺卿。廷用勤于职守,日夜不怠,僚属皆叹为莫及。仅过十八个月,翌年升为工部右侍郎。同年又为李给事中所论,他叹曰:“出处命也,功名外物,安能嚣嚣与人较曲直,留恋为哉?吾自兹长往矣!”遂自清归去。廷用回莆时值倭寇围莆田城,参将戚继光领兵抗倭,廷用具酒果交迎于郊。又捐银二百两,慰劳将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月初十日, 廷用卒,年六十七。著有《少村漫稿》若干卷。
黄廷用于嘉靖三十三年(1551)曾请假归莆,营造宅第“冬官旧第”。他最后一次告假回乡,时间为嘉靖四十年(1561),正值倭寇攻陷莆田城,他身陷敌营,“倭夷拘五月”(黄廷用自述诗句),直至四十二年(1563),倭寇被戚继光部队赶至平海溃遁下海,才获救回家。他因被俘未死而节义遭受世人非议,虽上书力辩或朋友故交辩白,竟不见效,无奈赋闲三年,后郁闷而终,其晚年生活在莆田文史留下一个谜。
现存《少村漫稿》是明版本,弥足珍贵。著作版式之版框是四周绕以墨线为单栏,半页行格为9竖格,书中上象鼻为花口,中刻有“少村漫稿”书名,下象鼻为白口,是白单鱼尾状,上鱼尾间印卷数标记。此书字体近似宋体字刻,清秀俊雅。在该书卷下最后一篇《功禄南山西塔院券》尾句是“嘉靖乙卯(1555)春三月,司经局洗马少村黄某书。”这不能确定刻印时间,但从序中“万历乙酉秋日沔阳后学陈文烛玉叔撰”句,可断定此书初刻本为万历乙酉年(1585)。距黄廷用逝世有19年,《少村漫稿》分为上、下卷,上卷为诗,有七言诗165首,五言诗64首,绝句68首,古风15首,续刻诗有39首;下卷为文,计90篇。
遗憾的是,此书木刻板失落和蠹蛀脱版较多,经初步考证,上卷脱版9版(每版为两半页),下卷脱版20版,特别在续刻中脱落二版,是廷用被俘返家后的作品,内容价值较多,失去甚为可惜。 此书内容大致是写他早年官宦经历与应酬,最有价值的是晚年一些文章与诗句,从陈文烛序中可窥一斑。其序云:“先生弱冠登庸读书中秘,宏览载籍,博游才义。凡金版玉匮之书,海上名山之旨,沈郁澹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昔人所谓总制清衷递为心极者也,故早期应制诸作,舂容(形容声调宏大响亮)典则真清庙明堂之音也。《琅玡》、《丰亭乐》诸作,俊逸悽婉,又禽鸟山林之调也。倭患以后被执营中,九死一生;其视李杜奔播流离不啻信之;而《平海道中》、《岐头楼上》诸作,其浔阳非所瞿塘旧梦之章乎?先生官止少司空,无论公旦保奭之,大业未就,视文忠登柏有不相及者,然环滁山水多迁客,恐先生诗数千年间,与六一公(欧阳修)而两矣。余窃窥先生之遇以诗而达,诗以穷而工。又恨先生君子不及一言,以国士报先生也。”陈之序基本勾勒了廷用之立言、立德、立世,特别对他晚年被执寇营为之同情。
黄廷用在《少村漫稿》中写有他与抗倭名将戚继光书信往来,实为珍贵历史资料。但未引证于世。黄廷用有首《颂戚南塘平寇》诗:“六月兴师下八闽,功收之载捷如神。威严令申从来旧,血染征袍到处新。武略一朝成雨露,勋名千古挂麒麟。知君不愿封侯事,自许丹裹报国真。”从时间来看,是写戚继光率兵进入福州,当在嘉靖四十年(1561)六月内。黄廷用被倭寇执俘是在四十一年间十一月间,后经戚入莆平寇而生返。黄归家一连写了八封书信,既感谢又辩白。当时倭寇攻陷莆田城后,在府衙各处,尽发库藏,掠遍富豪世家,捕杀进士十七名,举人数十,秀才三百余人,绅衿士庶兵勇,或忤倭被害,或巷战捐躯者不计其数。黄在第一封信中云“十三日,贼闻公兵将至,即起营放舟,幸而残躯得归。其命蹇五阅日,被执营中,惊恐万状,无复生全之望,非仗公之庇,安得再晤。”第二封信中云:今秋汛将至,倭奴知敞府残破之后,恐无意第不才在营,日久屡闻,其欲攻仙游,攻毕则复功兴化。”第三封信云:“我公务竭其精神,谋猷号令将戎士,日夕劳瘁。仙邑告急,与莆为唇齿,尤懔懔然”。第四封信云:“公以身为万民主,解仙邑三角之围,麾帜亲战阵,手刃倭奴。……忠赤可以通天地,格鬼神。”第五封信中云:“惟我公宣力效忠,驱驰于闽广之交,与倭奴合战,无虑数次,余党奔窜。”从以上诸封信札中,可知当时倭寇犯莆情况及戚继光如何歼敌与收复莆仙二地,最终将倭寇赶入大海中。这是不可多得的关于抗倭寇的第一手史料。
黄廷用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论现代兴奋剂
巴尔扎克著。本书作者化身社会学家,论述近三百年间所发明的五种人类难以抗拒的兴奋剂,分别是:酒、糖、茶、咖啡及烟草,并就其各兴奋剂的来源、特色、经济效益及对人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加以陈述。怎样使咖啡的效果加倍?为什么伟大的天才总嗜酒?吸烟可以使部下更服从指令?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其食物和进食量?…… 如果人类学得乖,为何总摆脱不掉这些让人上瘾、兴奋的玩意儿? 大文豪玩赏生活之作, 十九世纪法国私人生活志。从酒、糖、茶、咖啡和烟草中窥见作家私生活,体味另类生存智慧。 由于巴尔扎克有长期饮用黑咖啡的习惯,在谈到咖啡时,特别感同身受,除了提供例子印证说明咖啡的负作用外,也不忘附上几则行家手法,由淡咖啡至浓咖啡,分享如何冲泡才能将咖啡中的咖啡因发挥到最强的效益。从书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景象,体味另类的生活智慧。书中语言具有哲理性,案例生动,展现了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和习俗。
雍正广东通志
广东地方志。清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纂。六十四卷。玉麟,奉天镶白旗人,官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东总督。曾煜,浙江人,官翰林院庶吉士。广东地处岭南沿海澳区,汉魏以还舆图可考。明有戴璟、郭棐、谢肇淛、张云翼诸家之书,但仅粗具崖略。清康熙二十二年始有通志,此为雍正八年(1730)玉麟承命所辑。次年成书。首为典谟、次星野、舆图、疆域、沿革、编年、礼乐、海防、学校、公署、坊都、贡赋、兵防、屯田、盐法、职官、人物、风俗、物产、外藩、艺文等三十五门。图有省总、府疆域、城郭、海防、梅岭、澳门、虎门等二十三图。全书约一百七十字。为广东现存体例内容较完备的地方志书之一。记事止雍正八年(1730)。以康熙志为底本,新增四门。旧志海防不绘图,亦不列卷,今各补入。旧志公署职官,俱详文职而略武职,详汉籍而略旗籍,今汉旗文武分类均编。旧志职官始自明,自秦迄元缺载,今俱辑补以存历代官制,并以省总各府为分序之例。特别新增《外藩志》考及海外诸国入贡道路,有由广东者,有昔由广东今改福建者,有由福建、广西境接广东者,俱历载之,以备观览;共志暹逻、荷兰、安南、苏禄,占城、锡兰等三十三国朝贡、诏赐、通使,贸易等情况。对研究我国古代南海对外关系颇有意义。编年始颛顼五帝,历雍正八年,记有关该地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亦为颇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因成书仓猝,多沿袭旧文,未免失之冗蔓,体例不一, 彼此牾。有乾隆二年(1737)刻本, 《四库全书》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卷。附指南总论三卷。宋陈师文 (生卒年不详)等撰。陈师文,北宋末临安 (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任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大观中(1107—1110)奉敕与裴宗元等人校订官药局所藏医方,辑成 《和剂局方》五卷。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官药局改称 “太平惠民局”,此书遂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并增补为十卷。此书历经增补,后附《指南总论》三卷,不知加于何时。书中收入七百八十八方,分十四门:治诸风、治伤寒、治一切气 (附积聚脾胃)、治痰饮 (附咳嗽)、治诸虚 (附骨蒸)、治痼冷(附消渴)、治积热、治泻痢 (附秘涩)、治眼目疾、治咽喉口齿、治杂病、治疮肿伤折、治妇人诸疾、治小儿诸疾。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方药皆经名医精选,每方必详述主治范围、配伍、数量并制剂方法等。此书盛行于宋元之间,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尚有许多成药沿用其方。书中亦有不少差讹之处,系因流传误写而致。书后所附《指南总论》三卷皆从《图经本草》中抄撮而来。其卷上总论处方、合和、服饵、用药诸法原则,并论及药性畏恶相反、服药禁忌及炮炙类例等;卷中阐述了中风、伤寒、瘴症等证治方法;卷下也是阐述诸种证治方法的内容。有元建安高氏日新堂刊本,元留畊畊书堂刊本,明刊本,清道光十年(1830)渤海高氏续知不足斋刊本,日本刊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铅印本。
一年
现代长篇小说。张天翼著。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4月1日初版,列入“良友文学丛书”。收《后记》1篇。小说描写了官场社会中形形色色小人物的卑下势利及其幻想的破灭。书香门第出身的白慕易不甘于在乡村当一名裁缝,遂托在城里当录事的舅舅梁梅轩谋求职业。梁四处奔走为白谋得了文书上士的位置,但因为白没有正规的学历,被降为“传令下士”,整天与勤务兵为伍。接着,他又通过族兄白骏疏通当处长的刚舅舅的关节,得了录事的差事。从此白慕易做起了由录事的台阶往上爬的美梦,每当逢年过节都向刚舅舅送礼,而对被裁缺而赋闲的亲舅舅梁梅轩反倒产生厌恶,甚至连这位老人垂危之时,也因害怕承担丧葬费用而东藏西躲。不久,刚舅舅失去了处长的位置,白的幻想也成了泡影。于是他又投靠江湖骗子李益泰,并以候补县长的名义,与冒充某旅参谋长的李益泰一起倒卖鸦片。事发以后,他便投江自尽。自杀前,白慕易竟还留下遗书,要求妻子抚养小儿“上进,千万莫下流”。《一年》的出版广告曾指出:作品“极力描写着一班小官僚阶层由幻想而趋于没落的过程,心理的和动作的刻画,均表露尽致。有些地方,似乎很受鲁迅的《阿Q正传》的影响”,而作者“也很想写出象阿Q那样的几个没落社会的典型人物来”。
痴人福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4卷8回。无名氏撰。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书局石印本。卷首有嘉庆十年(1805)梅石山人的序,称“偶于残卷中捡有一书,系是抄本,名《痴人福》”,“令梓人翻刻印行世,大可点省于世事耳。”有绘图18幅。该书讲述田北平的故事。荆州田北平虽然富甲一方,但像貌奇丑,却阴差阳错地连娶了3个如花似玉的妻子,然而都嫌其丑陋,逃避净室,并题匾额为“奈何天”。田北平得仆人田义之助,焚券免债,输粮助边,救济军队及灾民,多有善行,故而感动了上帝,遣使把他变形为美男子。皇帝也因功封他为尚义君,3个妻子皆为诰命夫人,一门从此和谐。小说本事出自李渔《无声戏》第一回《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亦即《连城璧》第五回《美妇同遭花烛冤,村郎偏享温柔福》,主人公名阙里侯。后李渔自己又据此敷衍,作为传奇《奈何天》,改主人公名为阙素封,编为一部极富讽刺意义的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喜剧。小说《痴人福》就是根据传奇《奈何天》改编而成,故而处处留存有戏曲的痕迹。由于改编粗糙,所以《痴人福》作为小说显得线索杂乱,头绪纷繁,联络生硬,且人物都一出场便自报家门,叙述身世,故事情节进展也多从人物口中说出,戏曲色彩十分浓厚。同时,小说也承袭了传奇富于讽刺色彩、语言活泼生动、多用口语,以及李渔作品惯有的好发议论的特点,尚有可观之处。
补飨礼
一卷,清诸锦著。书中以为,“《仪礼》十七篇有燕礼、有公食大夫礼,而独无飨礼。然其见于《周官》、《春秋传》、《礼记》者,犹可得而考。元吴澄作《纂言》及《考注》,尝有补经八篇,补传十篇,独于飨礼之文未有特著。盖缘聘、觐篇中俱兼及飨食,谓其可以相通而略之,殊不知飨之为礼也,大非一聘觐所能该。有祭帝、袷祭之大飨,复有天子享元侯、两君相见及凡飨宾客之不同。使不自为一篇,则虽诸书可考,亦无自而察其全。”因据《周官》宾客之礼,以事相联予以编排,取《左传》、《礼记》中可以相互发明的材料,条注于下。全书不满二十叶,但清儒评价较高。为研究儒家礼学的重要资料。今存《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