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敬观

- 姓名:夏敬观
- 别名:字剑丞,号盥人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
- 出生日期:1875年
- 逝世日期:1953年
- 民族族群:
夏敬观(1875年-1953年)近代诗人、词人。字剑丞,号盥人,又号吷庵。祖籍江西新建,生于湖南长沙。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次年入南昌经训书院,师从皮锡瑞治经学。二十八年(1902)入张之洞幕府,参与新政,主办西江师范学堂。三十三年(1907)出任江苏巡抚参议,并署江苏提学使,兼任上海复旦、中国公学等校监督,宣统元年(1909)辞官。辛亥革命后,率先剪辫,以示拥护新政。1916年任涵芬楼撰述。1919年任浙江教育厅厅长。1924年辞职,寓居上海,以著述自娱,鬻画自给。1953年4月2日病逝于上海。
夏敬观工诗善词,亦精经史,而对音韵、训诂之学及书画也深有造诣。陈衍认为夏诗“造语大有不惊人不休之意”,“能自树立,不随流俗为转移”(《石遗室诗话》)。陈锐谓“剑丞禀其世学,既喜为诗,又工于词。诗格规孟郊,词则奄有《清真》、《梦窗》之长”(《吷庵诗序》)。钱仲联称:“近代江西诗家,陈散原后,最负盛名者推夏剑丞。其诗并不学山谷,而为宛陵之清苦。”(《梦苕盦诗话》)著有《忍古楼诗》15卷、《吷庵词》4卷、《忍古楼词话》、《词调溯源》、《忍古楼画说》、《古音通转例证》等。
猜你喜欢的书
四川好人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剧作。写于1938—1940年,1943年在苏黎世第一次上演。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四川。三个神祗来到人间寻找真正的好人。他们四处奔波,结果一个也没有找到。自私冷酷的市民拒绝为他们提供食宿。只有妓女沈黛乐意留他们在自己家里过夜。第二天,三个神祗给她一笔钱作为酬谢。沈黛用这笔钱买下一家小烟铺。消息传开,镇上的亲属、债主、乞丐等寄生者蜂拥而来。为了保护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她扮成冷酷无情的表兄隋大,把这些寄生者赶了出去。沈黛与一个失业的飞行员杨孙邂逅相遇,她爱上了他,并打算与他结婚。但杨孙看上的只是她的钱财,沈黛最后还是失去了他,隋大重新出现。据说沈黛外出,由他来经营烟厂。沈黛迟迟不归,引起人们的怀疑。隋大被指控谋杀了沈黛。神祗审案,结果发现隋大就是乔装了的沈黛。此剧是布莱希特“史诗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表现沈黛的悲剧性命运,深刻地揭露了沈黛在其中生活的那个世界的丑恶和非人性。在这样的人世间。真正的好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沈黛为了养活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被迫戴上一副冷酷、贪婪的假面具。剧作家在此向我们证明,人要在一个非人的世界中真正成其为人,就必须首先改变这个非人的世界。艺术上,本剧在情节结构、人物处理、视觉和听觉技巧方面也体现了“史诗剧”的特点。剧中长景和短景交替出现; 长景用来叙事,短景对事件加以评论; 长景被剧中的歌和演员与观众的直接对话间隔成片断,人物突出其社会性和观念性等等,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意在实现剧作家的“间离效果”,启发和强迫观众对剧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太清风露经
太清风露经,题无住真人撰。一卷。《道藏阙经目录》着录,通常皆以为已佚,北京图书馆发现藏本,据考证,为元代《玄都宝藏》刊本。现已收入《藏外道书》古侠道书类。经文凡十五章,章名分别为自序、名位、大通、姑盈、自石、玄门、玉庐、大总、空谷、诚、洗涤、虚无、辨惑、治病。书中所论为吸风饮露之道。其自序章云:「夫长生之法其门不一。若乃金石草木采炼有功,神形疲劳,法又不贵。其吸风饮露之道,不离一室,不逾一日。首尾终始,数言便毕。」后面各章述其法,但辞颇隐晦。大抵以鼻口吸引风露,闭气数息,「似漱非漱,如浴非浴,风以导神,露以润屋。欲安神而兼屋,习风露而绝谷」,如此可达于「灵源不散身长在」之境。末章载以呵、吹、咽、嘘、呼、吸六气治病之法,似出于唐代。
七元璇玑召魔品经
七元璇玑召魔品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七元真人所说,言戳鬼灭精,消灾治病之术。内称:「入我此法,为之祭酒治民。」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
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南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彭晓撰《参同契明镜诀》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以此书附录于《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后,收入太玄部。书中有《鼎器歌》,歌咏炼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镜图》,其图由八圈同心圆组成。依次标举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时、五行之名。旨在图解《参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阴阳消长变化之说。
后山诗注
宋诗别集注本。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十二卷。任渊的《后山诗注》与其《山谷内集注》并行,《山谷内集注》刊行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此推断《后山诗注》问世也不会晚于此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中说:“原本六卷,此本(浙江巡抚采进本)作十二卷,则渊作注时每卷厘为二也。”《后山诗注》之前有后山门人彭城魏衍所编的《后山集》、刻本现存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为最早,刻本前有绍兴二年(1132)汝南谢克家序,其中收诗六卷,与《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原本六卷”相合。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中说:“先生既殁,其子丰登以全稿授衍曰:‘先人实知子,子为编次而状其行。’衍既状其行矣,……今又受其所遗甲乙丙稿,皆先生亲笔,合而校之……衍今离诗为六卷,类文为十四卷,次皆从旧,合二十卷,目录一卷,又手书之。”诗文卷数与《后山居士文集》同,编次皆从陈师道亲定旧本,以岁月为序。任渊即用魏本作注,任渊绪正仅限于《示三子》等数篇,并在目录之下作了说明,编次按后山诗写作年月先后为序,自元丰六年(1083)始,皆为陈师道三十一岁以后的诗,独有《赠二苏公》一篇为少作。任渊作注每首诗下都释词阐义,注释所引材料出处都比较精审,然小误亦所不免。《后山诗注》有宋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有明弘治杨一清序刊本、清武英殿本,《四部丛刊》本借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朝鲜活字本影印,卷首有政和五年(1115)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和王云政和六年的题记,以及任渊的《后山诗注目录年谱》。
为袁绍檄豫州文
《为袁绍檄豫州文》 汉魏时期陈琳作。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射阳湖镇)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中国古代檄文名作之一,为历来文人胜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