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凤

- 姓名:张鸣凤
- 别名:字羽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明代始安(今广西临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鸣凤,字羽王,明代始安(今广西临桂)人,因世居漓山(今桂林象鼻山)西南麓云峰寺附近,故晚年自号“漓山人”。有子名揆,字端孟,万历壬午(1582年)举人。有孙名夷伯,隐居于高尚(今广西兴安县高尚镇),人罕识其姓名。
张鸣凤自幼年始,即聪慧过人,文才不乏,其友人吴明卿(吴国伦)于《桂林张司理羽王》一诗中曾有云:“羽王发西粤,弱冠称绣虎。负气一何奇,凌厉向千古。”与张鸣凤同时的金陵人周晖在著作《金陵琐事》卷四“读《汉书》”条下又有“谢与槐公(谢少南)督学广西,喜临桂童生张鸣凤文笔奇古,因进而训之曰:‘吾子不患不成名,患胸中无全书耳。’乃取两《汉书》亲为之句读,令五日进院一背,虽出巡亦携之行,与槐公转官,两《汉书》已完矣。”幼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使张鸣凤在学习生涯上颇为顺利。成年后,张鸣凤师从王宗沐先生学习漕运方面知识(《羽王先生集》卷一有《约诸同年漓山祠为王新甫先生发丧》)。王宗沐,字新甫,号敬所,追谥襄,浙江临海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累官至漕运总督,刑部左侍郎,著有《海运志》、《海运洋考》、《漕抚奏议》、《敬所文集》等。
嘉靖壬子(嘉靖三十一年1522年)年,张鸣凤举于乡试,自此走向仕宦之途。但其仕途却坎坷难行,屡经磨难,历尽艰辛,几遭贬谪,“我命不□,受辱不少。出自单门,屡遭群小。西迁巴蜀,南放江□。脱彼虎口,抗此鲸湾。怀璧是罪,窃鈇迩疑。”(《短歌行与仲羡作》)张鸣凤从政期间正值明代中后期,时权奸严嵩父子当权,吏治黑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严嵩父子入主内阁,自此把擅朝政二十余年。“嵩既入内阁,窃弄威柄,内外百执事有所建白,俱先白嵩许诺,然后上闻。”嵩“子为侍郎,孙为锦衣中书,宾客满朝班,亲姻尽朱紫”,且又“募朝士为干儿义子,至三十余辈”,以致“天下藩臬诸司岁时问谴动以千计”。于时朝廷内外官员黜迁进退,都由严嵩一手决定,朝士百官都得党附严家,骨鲠正直之臣员,稍有逆其意,即被贬谪在外,或罹遭杀害,后七子中的王世贞、李攀龙、吴国伦等也因事前后遭贬外放。在此政治环境之下,与吴国伦、王世贞等素有交往的张鸣凤在官场上亦免不了饱受不平。其宦海的沉浮,友人沈明臣《张羽王书来兼寄所著浮萍集又因得其谪蜀信作》一诗的序言中有一概述“由雷州司理改黎平,由黎平谪六安判官,由六安转参浙帅,由浙帅檄修漕河书于淮,书成倅苏州,由苏州转京兆,未到官被劾下狱,乃今谪利州卫经历。”根据这一记述,张鸣凤在壬子中举后,不久任雷州(今广东雷州市)司理,后改黎平(今贵州黎平县),后由黎平贬谪六安(今安徽六安市)为判官(瑶石山人黎民表有《送羽王移六安》),后又迁应天(今南京,当时为明朝的南都)通判(此间娶周碧山十四岁女周洁为妾),后再转为京兆,但官未到就被弹劾下狱(在狱中有《狱中杂咏》,见《羽王先生集》卷一),后又谪判兴国(今湖北阳新,吴国伦有《故人张羽王自京兆谪判吾州八月适至相见悲喜殆不胜情赋此慰之》),后再谪利州卫(今四川广元市利州县。卫,明驻兵的地点,驻军人数比“所”多,后来只用于地名。欧大任有《送张羽王利州参军》),最后改为王府官(王官为贬官),遂携妾周洁弃官归桂林老家(沈明臣有《闻张羽王调为王官,乃投簪还桂林,为赋一绝》)。自此,居漓山之下以山水为乐,“避客著书”,依读书著述终其天年。“翱翔京洛间,耻与世儒伍。往往出新篇,郁郁芳兰吐。微官历坎坷,置踵无安土。每叹钟子期,无时可重睹”(吴国伦《桂林张司理羽王》),“十载七徙官,青杉转成敝。徒令五彩翰,零落偏荒裔”(王世贞《张京兆鸣凤》),张鸣凤一生的悲凉友人吴国伦与王世贞的诗中都分别有深触感发。
猜你喜欢的书
甫田集
诗文集,明文徵明撰。徵明(1470—1559),名璧,以字行,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此集收诗十五卷、文二十卷,附其子文“行略”一卷。内容有诗、叙、记、赞、字辞、颂、题跋、祭文、书、行状、传、墓志、墓表、墓碑、阡碑等。明刻本。函套后附一纸为耿文光题跋:“右《甫田集》三十五卷,附录行略一卷,明翰林待诏文徵明撰。徵明名璧,以字行。工诗善书画,同游诸人为杨循吉、祝允明、郡族唐寅皆一时名流。其诗文笔法皆有所授,非特一艺之精也,余独服其一介不取可医俗士贪鄙之怀,景行其人心向往之,今山重欲行流连不释,因录其考帖诸跋付之坊友李子俊。光绪壬午(1882)十月十日耿文光题。”钤有“耿文光印”、“星垣”等印。祁县图藏。
全秦文
《全秦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卷,其对于研究秦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寿世编
中医著作。2卷。清·青浦诸君子辑。青浦诸君子,生平履历不详。本书含清·亟斋居士所编《达生篇》和毓兰居士所辑《保婴篇》。其中辑存了丰富的有关养生、保健、食疗、美容及种子等方面内容。所录阳春白雪糕,八仙藕粉、天仙面、观音茶等,可谓药膳佳品;保齿法、美容颜法,可资钻研美容时参考;所载延龄酒、二仙酒、地黄醴、三妙种子丸、补肾种子方、保真广嗣丹等方都具特色,参考价值较大。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湖南玉麟堂本,清道光十七年(1837)贵州永安协镇赵炳惠爱日堂境补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珍本医籍丛刊本等。
汤头歌诀
中医方书。一名《医方汤头歌诀》,一卷。清汪昂撰。汪昂字訒庵,宁休(今属安徽)人。中秀才,壮年弃儒习医。通晓经史百家之学,尤擅长医学。著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括》、《日食药物》等书。汪昂(訒庵)编撰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作者按南朝沈约诗韵,择中医经验成方230余方,编成七言歌诀208首。分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祛寒、祛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收涩、杀虫、痈疡、经产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
耕烟草堂诗钞
《耕烟草堂诗钞》四卷,戴梓著,收录其创作的诗歌,其中大部分写于戍所。该诗集反映了当时边塞风情、流人交游等,其中以写景与题画诗为佳,对清诗、清代东北史地、流人学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词林正韵
三卷。清戈载编。明清之际,词韵分合之争,与词韵之作,一时俱盛。戈氏谓“古无词韵,古人之词,即词韵也”。是书即取唐宋人词,博考互证,又广稽韵书,裁酌繁简而成。其撰述目的,“非敢正古人之讹,实欲正今人之谬”,对于以前各种词韵之误,多所纠弹。分为十九韵部,前十四部为舒声韵。因词之押韵允许平上去三声通押,故是书将平上去三声合并于一部,每部中又分为平仄两声,仄声中再分上、去声;凡入声作平声或上、去声者,则附载于某部。入声因在词中不与舒声相混,故另列五部入声韵。十九韵部无韵目,但在每一部中均标明该部所包《广韵》之韵部,如第一部包括“平声东冬钟、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韵部及每部内的小韵(即同音字组)的排列,基本与《广韵》一系韵书的排列同。每一小韵之首字,用〔 〕标出,并注明反切。反切多依《集韵》,韵字下无注释。书前有“发凡”一卷,简述编是书之目的、经过,该书之简况,词韵与诗韵、曲韵之差别等,举例甚详。王鹏运跋谓:“《文会堂》、《学宋斋》诸家强作解事,未足依据。戈氏书最晚出,而最精核,可谓前无古人矣。”但王氏对是书亦有所批评,云:“宝士著书,动谓宋词失韵,余谓执韵以绳今人之不知宫调者则可,若以绳宋人,似尚隔一尘也。”本书初刻于道光元年(1821),全书收韵字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九字。清人词韵之学,至戈氏而总其成。但尚有偏颇失当之处,罗常培曾拟为之重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