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俞樾
  • 姓名:俞樾
  • 别名:字荫甫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德清人
  • 出生日期:1821年12月25日
  • 逝世日期:1907年2月5日
  • 民族族群:

俞樾[yuè](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幼从母教,学《论语》、《孟子》、《礼记》等书。十岁,受业于戴贻仲,始习为时文。十五岁,随父至常州读书,粗通群经大义。十六岁,补县学生。十七岁,中乡试副榜。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三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散馆,授编修。五年,任国史馆协修。同年,简放河南学政。七年,御史曹登庸弹劾其“试题割裂经义”(《清史稿》本传),罢归。自此,读王念孙、王夫之经学著作,致力于经学研究。同治三年(1864)后,历主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等书院讲席,又主杭州诂经精舍,以实学课诸生。从十年起,着手编其著作《春在堂全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谕谓其“早入翰林,殚心著述,启迪后进,人望允孚”(缪荃孙《清诰授奉直大夫诰封资政大夫重宴鹿鸣翰林院编修俞先生行状》),恢复其翰林院编修职。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7年2月5日),卒于苏州。俞氏自罢归,即以讲学著述为业,“每竟一岁,皆有写竟之书刊行于世”(《清史稿》本传)。其治经以王念孙父子为宗,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为主。工诗文,兼及小说、戏剧与书法篆隶。其诗,不雕不琢;其文,有散有骈,不立宗派,且简洁雅驯;小说,与古代《搜神记》、《述异记》相仿,属“笔记小说”。著有《春在堂诗编》二○卷,《曲园自述诗》一卷、《佚诗》一卷、《春在堂词录》三卷、《宾萌集》五卷、《宾萌外集》四卷、《春在堂杂文》三七卷、《春在堂随笔》一○卷、《春在堂尺牍》六卷、《佚文》一卷、《右台仙馆笔记》一六卷、《骊山传》(传奇)八出、《梓潼传》(传奇)八出、《老圆》(杂剧)及《群经平议》三五卷、《诸子平议》三五卷等多种,合称《春在堂全书》。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二、缪荃孙《清诰授奉直大夫诰封资政大夫重宴鹿鸣翰林院编修俞先生行状》(《续碑传集》卷七五)、《曲园自述诗》等。

猜你喜欢的书

乾道四明图经

乾道四明图经

南宋地方志。知明州张津等以《大观明州图经》为蓝本纂修。十二卷。乾道五年(1169)成书。四明是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市)的别称。原书久佚。今本乃清咸丰四年(1854)徐时栋自李孝谦《四明文献录》中辑出,已非足本,图亦亡佚。篇首总叙全州,次叙各县的风土、物产、人物、寺观、祠宇、场镇、江湖、河堰、古迹等,殿以古诗赋与太守、进士的题名记,为现存最早的四明志。

钱穆学术文化九讲

钱穆学术文化九讲

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

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

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呪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对青罗真人讲说。谓世间众生不修正道,「不知五行推运,十一曜照临,主其灾祸」。若能上观星斗运行之度,预知灾祸将起,塑绘十一曜形象,建立道场。持唸经咒,即可「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书中收录元始天尊所说九星都咒、五星神咒、十一曜神咒及三启颂等。

忍古楼诗话

忍古楼诗话

番禺梁文忠公鼎芬(节庵)先生遗诗六卷,为龙游余绍宋所编。公殁后,余氏捡其钞存之稿不可得,乃取龙氏《知服斋丛书》稿本,得二百五十二首。复遍从朋游钞集,得七百四十余首,多由公往所书贱扇录出,诠次校警,可谓勤矣。公诗孤怀远韵,方驾冬郎,而身世亦相若。近人诗可与公比类者,惟曾刚甫京卿习经,公诗较刚甫疆宇为大也。子得公遗诗四首,盖余氏所未及搜得者。《晓来十七柳亭》云:“早觉鸟声好,始知今日闲。池光新水到,柳色旧人攀。从政无能事,看花笑世颜。及时归正好,吾自有深山。”题下公自注:“陈觉叟按察湖北,筑于乃园。”《怀季莹》云:“登亭念所知,人去独来迟。细马池边影,寒花雨后姿。初逢惊病状,当别问归期。事与心违久,吾生有钓丝。”《题汤贞愍梅花》云:“犯冷穿行数十松,老夫乘兴不支筇。寒云淡日梅花世,伴我衰迟有鹿踪。”“苦意贞心偶见花,人生各自有天涯。纷纷桃李千杯酒,何似寒家一茶。”

黄书白话文

黄书白话文

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政论著作。一卷。作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分“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七篇,另附后序。认为君位“可禅、可继、可革”,反对“孤秦陋宋”。反对“私神器”的专制主义,提出兵民分治、加重府权、选贤任能、关心民瘼等方针策略。强调“仁以爱其族,义以自制其伦”,认为黄帝轩辕氏的子孙当竭力“凝黄中之絪缊”,“拒闲气殊类之灾,扶长中夏以尽其材”。反映了作者坚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民族压迫的立场。收入《船山遗书》、《船山全书》。1956年中华书局将其与《噩梦》合编校点刊行。

现观庄严论略解

现观庄严论略解

现观庄严论略解,四卷,法尊法师译。全称《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教授)·现观庄严论》。藏传佛学以此为“弥勒五论”之首,各教派均极重视,而汉传未译,弥勒五法中未列此论。系略摄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之纲要。组织为三智、八事、七十义。极为简要地概括了一个凡夫循序修持以达到成佛境地之全部过程,共272颂。分为八品:(1)一切种智品;(2)道智品;(3)一切智品;(4)一切正等现观品;(5)顶现观品;(6)次第现观品;(7)刹那正等现观品;(8)法身品。前三品令遍知一切智性、次四品为令于一切智性得自在而说加行,终品说由加行可达到佛果。三智为:基智、道智、一切种智。七十义为三智三十法,四加行三十六法,法身四法。印度依据此论而注释般若二万五千颂之著作甚多,藏文《丹珠尔》中收有二十一种,其中以圣解脱军和狮子贤的诠释为最权威;藏文的注释更多,其中以宗喀巴的《善说金鬘疏》为最著名,汉文有法尊(1902—1980)的译本及略解,详细研究的著作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