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俞樾
  • 姓名:俞樾
  • 别名:字荫甫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德清人
  • 出生日期:1821年12月25日
  • 逝世日期:1907年2月5日
  • 民族族群:

俞樾[yuè](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幼从母教,学《论语》、《孟子》、《礼记》等书。十岁,受业于戴贻仲,始习为时文。十五岁,随父至常州读书,粗通群经大义。十六岁,补县学生。十七岁,中乡试副榜。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三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散馆,授编修。五年,任国史馆协修。同年,简放河南学政。七年,御史曹登庸弹劾其“试题割裂经义”(《清史稿》本传),罢归。自此,读王念孙、王夫之经学著作,致力于经学研究。同治三年(1864)后,历主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等书院讲席,又主杭州诂经精舍,以实学课诸生。从十年起,着手编其著作《春在堂全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谕谓其“早入翰林,殚心著述,启迪后进,人望允孚”(缪荃孙《清诰授奉直大夫诰封资政大夫重宴鹿鸣翰林院编修俞先生行状》),恢复其翰林院编修职。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7年2月5日),卒于苏州。俞氏自罢归,即以讲学著述为业,“每竟一岁,皆有写竟之书刊行于世”(《清史稿》本传)。其治经以王念孙父子为宗,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为主。工诗文,兼及小说、戏剧与书法篆隶。其诗,不雕不琢;其文,有散有骈,不立宗派,且简洁雅驯;小说,与古代《搜神记》、《述异记》相仿,属“笔记小说”。著有《春在堂诗编》二○卷,《曲园自述诗》一卷、《佚诗》一卷、《春在堂词录》三卷、《宾萌集》五卷、《宾萌外集》四卷、《春在堂杂文》三七卷、《春在堂随笔》一○卷、《春在堂尺牍》六卷、《佚文》一卷、《右台仙馆笔记》一六卷、《骊山传》(传奇)八出、《梓潼传》(传奇)八出、《老圆》(杂剧)及《群经平议》三五卷、《诸子平议》三五卷等多种,合称《春在堂全书》。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二、缪荃孙《清诰授奉直大夫诰封资政大夫重宴鹿鸣翰林院编修俞先生行状》(《续碑传集》卷七五)、《曲园自述诗》等。

猜你喜欢的书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是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探讨经济学思维的经典著作,也是“破窗理论”源头之作。作者深入浅出,以破窗的故事为引子,指出了我们在政治经济决策中往往存在思维谬误,只看到“看得见的”部分,忽略了“看不见”的部分,进而导致决策失败,造成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书中探讨的赋税、政府补助、公共建设、贸易保护主义、就业等问题对于今天人们的经济决策依然有启发作用。

何氏居庐集

何氏居庐集

明代诗文集,十五卷。明代何三畏著。收何三畏诗文传记等等。

药味集

药味集

精选周作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作品,据作者自己说,此集“内容‘敝帚自珍’,以为其中颇有可看之小文”,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集子之一。周氏散文风格向被形容为“闲适”,在他看来这可分为“小闲适”与“大闲适”,后者即“唯其无奈何所以也就不必多自扰扰,只以婉而趣的态度对付之”,又说,“闲适原来是忧郁的东西”,其中欲说还休的情感成分,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苦味”。《药味集》最能体现周氏文章这一特色。

大杂烩

大杂烩

近代唐鲁孙著。“现在杨花滚滚,在内地又是吃肥蚶时候了。回想当年在上海几家酒店赌老酒吃醉蚶情景,历历如在目前,可是屈指算来,已经是半世纪以前的事了。”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散文集萃,是集掌故、饮食于一体之“大杂烩”。

香宋杂记

香宋杂记

诗话,一卷,民国赵熙撰。壬戌新春,举家嬉于灯事。馀独坐无憀,仿《汉书》下酒法,格上得诗钟小册,因依题刻晷,如当筵击钵者然。此体一名「折枝」,馀向盲焉,笔生而才尽,宜战北也。而册中多故人,心之所至,遂若群轰于坐者,随笔录之。刘子政云:亦可喜,多可观。赵熙记。

楞严经宝镜疏悬谈

楞严经宝镜疏悬谈

楞严经宝镜疏悬谈,一卷,清溥畹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