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哈拉

- 姓名:奥哈拉
- 全名:约翰·奥哈拉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宾夕法尼亚州
- 出生日期:1905年1月31日
- 逝世日期:1970年4月11日
- 民族族群:
约翰·奥哈拉(英语:John O"Hara,1905年1月31日-1970年4月11日),小说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长期以记者为业,当过杂志编辑和专栏作家。从1928年起开始在《纽约人》周刊上发表短篇小说,1933年开始专事写作。曾获纽约剧评界奖(1952)、全国图书奖(1956)和美国文学艺术院奖章。他一共写了三百七十四篇短篇小说、十八部长篇小说和六个剧本,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越南战争半个世纪当中的美国社会的沧桑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奥哈拉说过:“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均已成为历史,但我不满足于让历史学家和编辑为其撰写历史。我要记录下来人们的言论、思想和感情,以诚恳的心情,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记录在案。”
第一部长篇小说《萨马拉的约会》(1934)是他的最佳作品,发表之后立即使他跻身到美国一流作家之列。该小说以宾夕法尼亚东部煤矿区为背景,通过写朱利安在1929年经济崩溃后自杀之事,向读者提出“谁要对他的死负责?”这是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他的许多作品都写人类的命运问题等类似问题。奥哈拉认为金钱、纵欲和争夺地位往往是导致二十世纪的美国人走向毁灭的祸根。《巴特菲尔德八号》(1935)是一部以纽约市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写成的小说。美国历史学家艾伦·内文斯说过,不读这部小说就不能了解三十年代的美国。《天上的希望》(1938)写好莱坞题材。早期的这三部小说是一脉相承的,他以后的作品也多是以这三个地点(宾夕法尼亚、纽约市和好莱坞)作背景写成的。奥哈拉自己特别欣赏的
《从乡下来的人》(1958)写一个在小乡镇上长大的宾夕法尼亚小伙子来到纽约和华盛顿,平步青云,变成了金融大亨和政府官员,但他最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十分空虚和无聊。
约翰·奥哈拉的短篇小说题材相当广泛,形式多样,从不同的社会角度揭示了人们的孤独、痛苦和堕落。其中最著名的是《乔依小伙子》(1940)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故事组成,用书简形式,通过内心独白,奚落了乔依·伊万斯这个“反英雄”。作者将它改编成一个音乐剧,轰动一时。他在自己的小说中熟练地运用内心独白写作手法显然是受林·拉德纳影响的结果。他的小说结构严谨,语言准确,细节真实。奥哈拉是美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奥哈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梧冈集
诗文集。明唐文凤撰。十卷。文凤字子仪,号梦鹤,歙县(今属安徽)人。与祖元、父桂芳均以文学擅名。永乐中荐授兴国知县,改赵府纪善。卒年八十有六。文凤知兴国,颇有政绩。著有《朝阳类稿》、《政余类稿》、《老学文稿》等。多散佚。是集所收不足十之三四,约九万字。其诗文丰赡深厚,刊落浮华,不失其家法,颇具乃父清谐婉丽遗风。有《四库全书》本,《唐氏三先生集》本。
艳异编
短篇故事集。杂采古今说部中各种故事,分类编次而成。正编40卷,续编19卷。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编。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等职,为官清正,屡被严嵩构害。后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病逝乡里。《艳异编》分星、神、水神、龙神、仙、官掖、戚里、幽期、冥感、梦游、义侠、徂异、幻术、妓女、男宠、妖怪、鬼等十七门,收文三百六十一篇;《续艳异编》分神、龙神、鸿象、宫掖、幽期、情感、妓女、义快、幻术、鳞介、器具、珍宝、禽、昆虫、兽、鬼、徂异、定数、冥迹、冤报、草木等二十二门,收文一百六十三篇。
女丹合编选注
《女丹合编选注》系据光绪丙午年重刊二仙巷藏版贺龙骥氏所编《女丹合编》选注,作者精选其中“壶天性果女丹十则”、“女金丹上下卷”、“樵阳经女丹修练”、“女功炼己还丹图说”、“女丹要言”、“西池集”六篇加以点校注释。《重刊道藏輯要》
剧孟
《剧孟》1957年5月17日至7月21日在上海《新闻日报》连载,有董天野插图数十幅;12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全一册,有董天野插图八幅,扉页书名下标有“游侠列传之一”。这本书的“内容提要”中写道:本书“是根据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写成的”,“没有旧剑侠小说的荒诞”。
四书通
元胡炳文(字仲虎)撰。二十七卷。此书以为赵顺孙《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阐发朱熹之论,偶有相反之说。因而重为著作,附加己说,作为此书。对朱子以前之说都排斥不取,只取赵、吴两书中的十四家说,又增入四十五家之说。论辨所重不在于是否合于经义,而在以是否合乎注解之意解之意来判定是非。包括《大学通》一卷,《中庸通》三卷,《论语通》十卷,《孟子通》十四卷。自言于朱子所注《四书》,用力尤深。因感饶鲁从事朱学,而为说多与朱子牴牾,为深正其非,作《四书通》,“惧乎读者得其辞而未通其意也”。作者认为: 《六经》是天地,《四书》是行天之日月,也是朱子平生精力之所萃,而孔、孟之心所寄也。学者未曲畅旁通,未易谓之知味;非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未易谓之穷理。
十地论义疏
十地论义疏,卷一、三,北周法上撰,卷一首尾缺,卷三首缺,北周智辩题记,佚名题记,编号二七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