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

契诃夫
  • 姓名:契诃夫
  • 全名: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 性别: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塔冈罗格市
  • 出生日期:1860年1月29日
  • 逝世日期:1904年7月15日
  • 民族族群: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 (俄文: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生在塔冈罗格市一个破产的小商人家庭。1879年于故乡中学毕业,升入莫斯科大学,攻读医学。1884年毕业,从事医务工作。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已开始文学创作,从1880年起以安托沙·契洪特 (АнтошаЧехонте)为笔名在幽默刊物上发表滑稽故事。这些篇幅短小的幽默作品中有许多达到了高度的社会概括,有的嘲讽小市民的奴才心理(《小公务员之死》,1883;《胖子与瘦子》,1883;等),有的鞭挞趋炎附势的恶劣风气(《变色龙》,1884;《假面舞会》,1884;等),有的揭露沙俄国家机器的专横暴虐(《普里什别耶夫中士》,1885;等)。1884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麦尔波敏那童话集》;1886年出版《杂烩故事集》;1887年出版《黄昏集》,1888年获得二分之一的普希金奖金。


80年代后半期,契诃夫开始写作“大型”作品,对重大的社会人生问题进行探索(如中篇小说《草原》,1888)。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幽默逐渐让位给严肃的思考或抒情。80年代末, 契诃夫思想探索日益紧张,在创作中反映了俄国知识分子由于找不到正确的人生观而产生的精神苦闷(如《乏味的故事》,1889)。为了解脱思想危机,更好地了解俄国的现实生活,于1890年赴苦役流放地萨哈林岛(即库页岛)考察。旅行归来后,发表长篇报告文学《萨哈林岛》 (1895),揭露了沙俄的司法和惩罚制度。189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六号病室》对整个专制制度的俄国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深刻地反映了沙俄监狱般的现实。


90年代和20世纪初是契诃夫创作的新时期,他的小说反映生活更加广阔,思想更加深刻,艺术更加纯熟。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城乡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农民的破产和贵族庄园生活的没落(《农民》,1891;《女人的王国》;1894;《三年》,1895;《出诊》,1898;《峡谷》,1900;等),而且无情地揭露了小市民的庸俗、民粹派的空想、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小事论”以及托尔斯泰式的不抵抗主义(《决斗》,1891;《带阁楼的房子》,1896;《我的生活》;《约纳奇》,1898;《带狗的女人》,1899;等)。从小型三部曲《套中人》、《醋栗》和《爱情》(1898)起,经过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到最后的短篇小说《新娘》(1903),贯穿一条清晰的思想线索:粉碎精神枷锁,埋葬旧的生活,向往和欢呼另一种新的生活。这反映了随着1905年革命的逼近,俄国社会气氛的变化以及契诃夫本人的思想发展和他对巨大社会变革的预感。


契诃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一生写了中、短篇小说400余篇,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之作,堪称为艺术的典范。他的思想倾向寓于对现实真实的描绘之中,叙述风格冷静客观,作品结构紧凑,行文简洁,语言凝炼。


契诃夫也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对戏剧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早在80年代后半期就开始戏剧创作,写有闹剧《论烟草之害处》(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以及大型剧本《伊万诺夫》 (1887~1889)等。90年代和20世纪初,契诃夫的戏剧创作达到高度繁荣。《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1904)等剧,标志着俄国戏剧发展的新阶段。这些作品不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不注重情节纠葛,着重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情节不是事件发展的链条,而是人物向往行动的历史,从而揭示了社会中间阶层在历史变革前夕的思想情绪。这种社会心理剧包含着两个层次:一是外在的日常现实,一是潜在的象征隐喻。这两个层次统一在总的感情气氛之中。


契诃夫继承了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影响了青年高尔基、蒲宁、库普林、安得烈耶夫等一代作家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猜你喜欢的书

群魔

群魔

《群魔》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871—1872年首次在《俄罗斯通报》连载。《群魔》的故事取材于1869年莫斯科发生的涅恰耶夫案件。涅恰耶夫(1847—1882)是彼得堡大学的旁听生,曾积极参加1869年春彼得堡的学生运动。他跑到国外后,在日内瓦与巴枯宁接近,并学习了无政府主义的阴谋策略。1869年9月,涅恰耶夫携带建立反政府的秘密组织的计划到达莫斯科,还随身带着由巴枯宁署名的“世界革命同盟俄国分部”的委托书。他建立秘密小组,密谋成立了“人民惩治会” 。1869年11月21日,涅恰耶夫用恶意煽动、欺骗和恐吓手段,借口伊万诺夫有可能向当局告密,迫使“人民惩治会”的一群会员在莫斯科附近暗杀了他。作者用文学的形式叙述了这一事件。

钦定热河志

钦定热河志

一百二十卷。清和珅、梁国治纂修。和珅(1714-1799),字致斋,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袭轻车都尉世职,授三等侍卫,受高宗赏识。四十一年(1776)授户部侍郎,旋擢军机大臣,在任二十余年。历任步军统领,户、兵、吏部大臣,理藩院尚书。后晋文华殿大学士。曾充四库馆、国史馆正总裁。累封至一等公。嘉庆四年(1799)高宗死,为仁宗数二十大罪,赐死,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谚。着有《嘉乐堂诗集》。梁国治(1723-1787),字阶平,号瑶峰,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外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擢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办平粜。三十六年(1771)移湖南巡抚,供金川军需。三十八年(1773)升为军机大臣,旋入值南书房。曾充四库全书副总裁。后官至东阁大学士。着有《敬思堂集》。热河最初以温泉得名。《热河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全书二十四门:天章、巡典、徕远、行宫、围场、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山、水、学校、藩卫、寺庙、文秩、兵防、职官题名、宦迹、人物、食货、物产、古迹、故事、外记、艺文。每门列有小序,以记缘起。该志考古证今,辨疑传信,既精且博,蔚为舆地大观。此志图表甚多,如建制沿革门附有热河历代建置沿革表,以府州县为经,以时代为纬。藩卫门附有藩卫表,其罗列世系,俱经过严谨考证。该志尚有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辽海丛书》本。

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

中国首部数学译著。共十五卷。前六卷为明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成书于1607年。后九卷为清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成书于1858年。该书据克拉维斯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十五卷》译出。前六卷有基本概念、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比例线段、相似形等,几乎含现今平面几何的全部内容。这是一部翻译质量极高的译作,由于“几何”含有多少之意且与拉丁文Geometria之“Geo”音暗合,故名“几何原本”。在翻译中,作者“反复展转求合本书之意”,译名从无到有,边译边创,因而许多名词与术语如点、直线、曲线、平行线、角、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外切等译名十分贴切,不仅沿用至今而且影响到日本、朝鲜。书中从定义、公理出发,按形式逻辑编排内容的形式及演绎推理的证明方法为我国传统数学注入活力。作者自著《勾股义》就冀图以这种方法对古代勾股算术加以严格论证,其思想在杜知耕《数学钥》中也有明显反映。该书的问世为古典数学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后九卷除含立体几何知识外,还包含辗转相除法,连比、不可公度量理论、初等数论等内容。翻译质量也很高,仍以“几何原本”命名。由于微积分同时传入,其影响不如前六卷。1865年曾国藩主持发行了全书完整的校订本,该书才得以全帧。

插泥剑诀

插泥剑诀

地理之道、以龙穴为本为宗、葬亲求地尤当择师为上矣。若然苟非非真人、为害不浅。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又名《话说清朝秘闻艳史》本书以叙述仕女的孝义节烈、艺术方技等“艳迹”,反映清三百年的兴衰变化。从陈圆圆、李香君、董小宛写起,生动地描述了柳如是泪洒虞山、十三妹为父昭冤、吕四娘誓报家仇、醋海风波贝子恋凤英、香消玉碎乾隆器香妃、赛金花重温旧梦,小凤仙恸器情人等等,直写到瑾妃归葬西陵结束全书。书中不乏巾帼英雄、宫中秀女、贞孝烈妇、诗词才女。作者虽以史笔叙事,言简意赅,但其间男欢女爱的描写也淋漓尽致,生花之笔目不暇接,或庄或谐,悦醒心。这是本通俗历史读物。本书主要深刻描写了清朝帝王的感情世界,并对宫闱生活做了细致的刻画。本书取材于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既有助于读者了解清朝深宫官地的帝王生活,也对读者熟知清朝的历史线索大有帮助。

霞笺记

霞笺记

传奇。明无名氏作。《曲品》著录。剧写松江华亭人李彦直与诸友攻读于会景楼上,一日见旁院女子打秋千,在诸友怂恿下题诗霞笺,“赋以托之”,掷过墙去。旁院为妓女张丽容居处,张拾到霞笺,也以霞笺一幅,和诗于上,掷回过去,恰又被李拾得。端午节时,李往张处,两人定情,约为夫妇。李之友酒银向孙教官告李恋妓,孙致信李父,李遂被禁锢家中。时镇守苏松的阿鲁台为讨好丞相伯颜,设计将丽容骗到舟中,强使北行。彦直越墙离家,寻至张居处,知张北去,一路追赶至京。丽容被伯颜夫人转献给太后。彦直借寓寺庙攻书,待机寻张。花花宫主招赘兀都驸马,太后以四十宫女从嫁,丽容也在其中。彦直扮作军士,混入婚礼仪仗队,与丽容相逢。丽容劝李趁大比之年,努力考试,及第封章后,姻缘犹可望。彦直果中状元。兀都驸马知情后,将丽容送至状元寓所,正式成亲。本剧今有《六十种曲》本,最为通行。又有明万历年间广庆堂刻本,唐振吾刊行,秦淮墨客(即纪振伦)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