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

- 姓名:契诃夫
- 全名: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 性别:男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塔冈罗格市
- 出生日期:1860年1月29日
- 逝世日期:1904年7月15日
- 民族族群: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 (俄文: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生在塔冈罗格市一个破产的小商人家庭。1879年于故乡中学毕业,升入莫斯科大学,攻读医学。1884年毕业,从事医务工作。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已开始文学创作,从1880年起以安托沙·契洪特 (АнтошаЧехонте)为笔名在幽默刊物上发表滑稽故事。这些篇幅短小的幽默作品中有许多达到了高度的社会概括,有的嘲讽小市民的奴才心理(《小公务员之死》,1883;《胖子与瘦子》,1883;等),有的鞭挞趋炎附势的恶劣风气(《变色龙》,1884;《假面舞会》,1884;等),有的揭露沙俄国家机器的专横暴虐(《普里什别耶夫中士》,1885;等)。1884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麦尔波敏那童话集》;1886年出版《杂烩故事集》;1887年出版《黄昏集》,1888年获得二分之一的普希金奖金。
80年代后半期,契诃夫开始写作“大型”作品,对重大的社会人生问题进行探索(如中篇小说《草原》,1888)。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幽默逐渐让位给严肃的思考或抒情。80年代末, 契诃夫思想探索日益紧张,在创作中反映了俄国知识分子由于找不到正确的人生观而产生的精神苦闷(如《乏味的故事》,1889)。为了解脱思想危机,更好地了解俄国的现实生活,于1890年赴苦役流放地萨哈林岛(即库页岛)考察。旅行归来后,发表长篇报告文学《萨哈林岛》 (1895),揭露了沙俄的司法和惩罚制度。189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六号病室》对整个专制制度的俄国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深刻地反映了沙俄监狱般的现实。
90年代和20世纪初是契诃夫创作的新时期,他的小说反映生活更加广阔,思想更加深刻,艺术更加纯熟。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城乡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农民的破产和贵族庄园生活的没落(《农民》,1891;《女人的王国》;1894;《三年》,1895;《出诊》,1898;《峡谷》,1900;等),而且无情地揭露了小市民的庸俗、民粹派的空想、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小事论”以及托尔斯泰式的不抵抗主义(《决斗》,1891;《带阁楼的房子》,1896;《我的生活》;《约纳奇》,1898;《带狗的女人》,1899;等)。从小型三部曲《套中人》、《醋栗》和《爱情》(1898)起,经过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到最后的短篇小说《新娘》(1903),贯穿一条清晰的思想线索:粉碎精神枷锁,埋葬旧的生活,向往和欢呼另一种新的生活。这反映了随着1905年革命的逼近,俄国社会气氛的变化以及契诃夫本人的思想发展和他对巨大社会变革的预感。
契诃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一生写了中、短篇小说400余篇,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之作,堪称为艺术的典范。他的思想倾向寓于对现实真实的描绘之中,叙述风格冷静客观,作品结构紧凑,行文简洁,语言凝炼。
契诃夫也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对戏剧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早在80年代后半期就开始戏剧创作,写有闹剧《论烟草之害处》(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以及大型剧本《伊万诺夫》 (1887~1889)等。90年代和20世纪初,契诃夫的戏剧创作达到高度繁荣。《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1904)等剧,标志着俄国戏剧发展的新阶段。这些作品不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不注重情节纠葛,着重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情节不是事件发展的链条,而是人物向往行动的历史,从而揭示了社会中间阶层在历史变革前夕的思想情绪。这种社会心理剧包含着两个层次:一是外在的日常现实,一是潜在的象征隐喻。这两个层次统一在总的感情气氛之中。
契诃夫继承了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影响了青年高尔基、蒲宁、库普林、安得烈耶夫等一代作家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猜你喜欢的书
河南志
实即洛阳志。宋人宋敏求纂修。原书已佚,后经清代人辑佚,现有永乐大典辑本、灵岩山馆本、缪荃孙《藕香零拾丛书》本等。缪氏辑本四卷八目:卷一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卷二成周城阙宫殿古迹,后汉城阙宫殿古迹,晋城阙宫殿古迹;卷三后魏城阙古迹,隋城阙古迹;卷四唐城阙古迹,宋城阙古迹。卷首有图五幅;东汉东都城图,魏金墉城图,后魏洛阳宫城图,西晋洛阳京城图,宋西京城图。此志间有元代资料,非宋书原版。清人沈垚谓: “是书实出元人之手,而宫殿坊市则直录宋敏求之书,间加改窜”(见《落帆楼文集》)。此志是现在仅存的河南古方志,极有价值。
澎湖厅志
台湾地方志。清林豪修纂,薛绍元删补。十四卷,首一卷。豪修另有《淡水厅志》已著录。绍元,苏江人。光绪举人。约于光绪五年林氏撰有《澎湖厅志》稿本,由台南海东书院收藏。十八年(1892),豪修重新补缺删冗,厘为十六卷。最后薛氏删补成今本。十八年,通判潘文凤以台湾通志局征访志稿,乃追寻原稿及副本,复聘豪与当地人士互为采订,阙者补之、冗者删之,成十六卷。嗣经巡抚唐景崧再命江苏举人薛绍元删补之,厘为定本。除卷首《皇言录》外,分十二门,曰封域(规制、经政、文事、武备、职官、人物、列女、风俗、物产、旧事、艺文;析艺文为三卷,余各一卷。
道德真经三解
四卷。元邓锜(生卒年不详)撰。邓锜,元人,号玉宾子,其余事迹均不详。撰有《道德真经三解》。邓锜认为,老氏之学,以《真常》为主,道德为宾,以前各家注解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妄生异端;而各家注疏,假借玄谈,不得老氏之旨。《道德真经三解》,书前有邓锜序,自称撰于大德二年(1298),略述撰此书原由及全书概况。序后依次列 《真常三百字》、《老子大传》、《大道正统》、《大道历数》等数文。邓锜以道教思想注解《老子》,又杂以《论语》、《孟子》兼摄儒道。此书体例较清晰,于经文之下,分列经解、道解、德解三解。据自序称述,解经即正经句读,贯通各章旨意。解道则为直述天地大道,始终原反。解德则指交索乾坤,颠倒水火,东金西木,结汞凝铅,一动一静,俱合大道。此书释义晓畅,显见丹经之旨;参儒说以释道,自有心得;而三解之说,实有独见,可谓道学一家之言。现存明 《道藏》本、明 《道藏举要》本。
道德会元
2卷。元·李道纯撰。此书原题“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卷首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序,称:历代研究注释《道德经》之书,诸家解义,多“私意揣度,所见不同,各执一端。惟《河上公章句》、紫清真人(白玉蟾)《道德宝章》颇通”。书中于《序例》中设置“正辞”和“究理”两项。“正辞”以《河上丈人章句》白文本为主,将各种《道德经》注释本之差讹列出,凡大同小异者达200余处。“究理”则将各家解义与《老子》义理不符者表出,举异同谬误十余处,以此冠于经文之前,意在使后之读《道德经》者消除异同之感。关于本书对经文注释意图,其序云:“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之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复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践履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故总名曰《道德会元》。书中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义,颂近禅偈。后世学者对此书能分析诸家异同,博采众说,且无偏执之弊,予以好评。其书有元至正、明初及明弘治十年(1497)等多种刻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李虚中命书
三卷。古代星命术书。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二》:“书中义例,首论六十甲子,不及生人时刻干支,其法颇与韩愈《墓志》(指《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所言始生年月日者相合,而后半乃多称四柱,其说实起于宋时,……真伪杂出,莫可究诘。”此书以人的生年月日干支为依据,推衍人寿夭、贵贱、吉凶,为后世言星命八字术者所祖。
德宗承统私记
罗惇曧(1871~1924),早年与梁启超等并为康有为高足,中年屡任要职,晚年纵情鞠部,与梅兰芳等过从甚密,有梨园掌故巨著《鞠部丛谈》。罗氏亦为清代野史掌故方面的大家,有关著述近二十种,《德宗承统私记》为记述光绪帝即位的稗史名作,民国年间被编入《满清野史续编》中,今据此标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