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泳

- 姓名:储泳
- 别名:字义卿,号华谷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嘉兴华亭(今江苏太仓)人
- 出生日期:约1101
- 逝世日期:1165
- 民族族群:
储泳(约1101-1165)字义卿,号华谷,嘉兴华亭(今江苏太仓)人,宋代无神论者。他工诗文,善吟咏,多有杂著。生平前期,精通阴阳术数,并熟知江湖术士驱鬼避邪、召神降妖等骗术内幕。后期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转向无神论。曾著《祛疑说》,于书中以事实为例,并根据自身耳目见闻,从多方面破除世俗迷信,揭露方术神伎的虚妄荒诞的本质。前代评论本书道:“是书,以平生笃好术数,久而尽知其情伪,因作此以辨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见,本书是作者从神学迷信内部,暴露其虚妄本质的无神论著作,书中“其言皆平易切实,足以警醒世俗”(同上),是宣传无神论思想的通俗性读物。他在哲学上坚持朴素的元气生化论,认为阴阳之气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这就是天地万物生灭消长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而然”的自然现象,并无任何天意主宰,这便在生死观上排除了天命的命定论。他反对阴阳家关于凶神恶煞的邪说,称道:“阴阳家所载,有雌煞,有雄煞,有出有不出焉。其说似不可信。”(《祛疑说·辨身壬法》,下引书只注篇名)他对有神论者及世俗迷信普遍使用的“鬼神”词语,作出新的解释并赋予新的内涵。他认为“鬼神”并不是人死后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魂魄或精魂,而认为它只是阴阳二气的一种运动和变化。他说:“鬼神者,阴阳之变化”(《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至于寒暑代谢,日星之运动,雷电风雨之倏变倏化,非鬼神之显著者?”(同上)这里的“鬼神”,实际指的是寒暑、日星以及雷电风雨的自然变化的天文气象,而对“神学”意义的“鬼神”,“谓之有则不可”。这观点同张载把“鬼神”称作“二气之良能也”的命题相同,都将“鬼神”视为自然的阴阳二气的变化,而不是迷信中的鬼魂神灵。这正是力脱神学迷信的禁束,对有神论思想的修正。他对道教宣扬的成仙不死、长生久视以及驱疫消灾等迷信方术,曾写成多篇专论,如《咒枣烟起》、《咒枣自焦》、《咒水自沸》、《移景法》、《烧香召雷神》、《钱入水即化》、《请封书仙》、《呼鼠祛文》、金石丹药以及轻身不老等,采用多种实例,揭露道术方士使用的药物及工具,运用的各种手段及其过程,造成各种奇异的变化,从而达到蒙骗世人的目的。这样便暴露出方术之士行骗无非是借助“非药则术”的伎俩,以便达到“挟此资身”骗取钱财的目的。储泳对方术迷信的打击是沉重而有力的,因而对于宣传无神论思想也是最为有效的。此外,他对神学迷信产生和流行的历史与现实的根源也有所论述。他的著作还有《易说》、《老子注》及《阴符经注》。除《祛疑说》及《阴符经注》外,已散佚不传。
储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项狄传
英国作家斯特恩的长篇小说。共9卷,全名《特利斯川·项狄的生平和见解》。但特利斯川是个孩子,在小说中不占有地位,在最末一卷里才仅仅5岁。全书描绘的重点是整个项狄一家。特利斯川的父亲瓦尔特从前是商人,现在是庄园主,喜欢发表抽象的哲学议论,但思想迂腐,性情古怪。他的妻子温顺忍让, 从不敢跟丈夫争辩,这使他不胜惋惜。托比叔叔是个退伍军人,“缺少理性”,天真无知,但善良仁慈。他一个人在花园里玩打仗游戏,自得其乐。小说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叙述打破了时间顺序,颠倒混乱,结构纷杂,全书的引言出现在第一卷中间,散乱的情节和冗长的对话互相穿插,叙述经常中断,有几处竟然留下空白页,让读者自己去补充。贯穿全书的人物郁利克牧师代表作者与读者交谈,以荒诞不经和幼稚可笑的形式,揭示了丑恶的资产阶级现实与崇高理想的背道而驰,维护人的个性价值。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诗文总集。一百十八卷。明张溥编纂。张溥(1602—1641)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崇祯间进士,授庶吉士,崇祯二年(1629)组织当地名士,创立复社,这个社团在反对阉党和抗清斗争中起过作用。唐以前作者别集至明末只存不到三十家,大多散佚,张氏在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冯惟讷《古诗纪》基础上,拾遗补阙,网罗放佚,辑成此集。上起汉代贾谊,终于隋代薛道蕴,两汉魏晋南北朝重要的诗人如曹操、曹植、王粲、阮籍、潘安、刘琨、郭璞、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何逊、徐陵、庾信等人专集俱收入书中,并有所增益,前后共一百零三家。唐以前除《诗经》、《楚辞》和无名氏作品外的重要诗歌作品都可见于此书之中,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每家之前,俱附有题辞,或介绍作家生平经历,或评述作家思想倾向,或品藻诗文的高下、特色,多有创见。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张氏对每个作家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表现他对汉至隋这段文学发展有总体性的认识。此书缺欠是:一、张氏虽已声明“别集之外,诸家著书,非文体者,概不编入”,但这个原则并未贯彻到底,也有说经(如董仲舒之集录春秋阴阳)、史类(如褚少孙补《史记》)文字阑入。二、有些诗人应编专集而未编,如左思。此书有张氏原刊本传世。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燕乐考原
音乐论著。六卷。清代凌廷堪撰。凌廷堪,字次仲,安徽歙县人。喜好音乐,尤长于南北曲,乾隆年间曾在扬州词曲馆“从事雠校”。此书约成于嘉庆九年(1804年)。本书以论述琵琶调为主,研究唐宋燕乐的来源及其宫调系统。首卷总论,依据历史资料和当时俗乐宫调,探讨了燕乐二十八调的源流,力主四宫七调之说。卷2至卷5,分别论述了宫、商、角、羽四宫各七种调式。卷6是后论及附录。其中“宫调之辨不在起调毕曲说”,纠正了宋儒的偏见。全书对研究唐、宋燕乐宫调体系颇有参考价值。有《粤雅堂丛书》本及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庐山远公话
敦煌文学作品。作者佚名,今存敦煌写本S2073,原卷首题“庐山远公话”,末段有残佚,卷后题记“开宝五年(972)张长继书记”(原卷抄至此止)。该卷的发现对研究唐代“说话”与话本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所述雁门惠远和尚 俗出家,远行庐山,修道念佛,感动山神造寺,潭龙听经,远契佛心,其后为偿还宿债,离开庐山,与白庄、崔相公当奴作仆,了结前缘,以及化名善庆与道安讲经说法,终成高僧等情节,虽属怪异,但与元释优昙在《庐山莲宗宝鉴》卷4《辩远祖成道事》所记暗合。刘铭恕著录本卷时指出“此为远公古传,说者谓如《庐山莲宗宝鉴》所指《庐山成道记》伪纂惠远神变等事,向来以其必非出自古记,但今以本卷证之,知远公七狂中所谓:出庐放浪白庄三十年,不应晋帝之召,为崔相公家奴,臂有肉钏等神变故事,并早已脍炙人口,宁得谓为晚出。抑考此远公传,以体近小说,命名为话,亦犹李娃小说之命名为《一枝花话》,此亦考证小说史者之宝贵资料”(《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第150页)。这篇以佛徒言行为中心的话本,充满轮回报应,前世宿缘等宗教迷信思想,内容多不足取,然情节跌宕多变,语言通俗流畅,通篇以散叙为主,具有话本小说特点。该卷最早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卷85,题名为《惠远外传》,整理本见《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韩朋赋
全文作赋体,以四言为主,杂有六言。兼七言句。韵白相间,文词美妙。全文写韩朋夫妻忠于爱情,反抗强暴、双双身死的故事。韩朋仕于宋国,六载不返。其妻贞夫寄书于夫。韩朋不慎,将书遗失殿前。宋王得书,喜爱书中文词,欲得贞夫。奸臣梁伯请命至韩家行骗,诈称奉韩朋之命来接贞夫。韩母中计,贞夫迫于韩母压力,不得已而前往宋廷,被宋王强迫封为王后。贞夫卧病,忧思不乐。梁伯献计,将韩朋打落双齿,发为役徒,修筑清陵台。贞夫得知,在台成之日,到台见夫,撕裙作血书,系于箭头,射于韩朋。韩朋得书自杀。贞夫奏请宋王以三公之礼葬韩朋,并许贞夫亲往观看,贞夫至墓大哭,投入墓室之中。宋王遣人发室,只见两石,一青一白。遂将青石埋于道东,白石埋于道西。不久,道东生出桂树,道西生出梧桐,二树根下相连,枝叶交通。宋王令人砍树,化为一对鸳鸯而飞。有一羽毛下落,甚有光彩,宋王得之,以羽毛磨拭项上,其头即落,不到三年,宋国亦亡。奸臣梁伯父子被流配边疆。全文巧于铺陈,工于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刻画。具有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和幻想色彩,结尾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一卷,不空译。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之别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