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泳

- 姓名:储泳
- 别名:字义卿,号华谷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嘉兴华亭(今江苏太仓)人
- 出生日期:约1101
- 逝世日期:1165
- 民族族群:
储泳(约1101-1165)字义卿,号华谷,嘉兴华亭(今江苏太仓)人,宋代无神论者。他工诗文,善吟咏,多有杂著。生平前期,精通阴阳术数,并熟知江湖术士驱鬼避邪、召神降妖等骗术内幕。后期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转向无神论。曾著《祛疑说》,于书中以事实为例,并根据自身耳目见闻,从多方面破除世俗迷信,揭露方术神伎的虚妄荒诞的本质。前代评论本书道:“是书,以平生笃好术数,久而尽知其情伪,因作此以辨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见,本书是作者从神学迷信内部,暴露其虚妄本质的无神论著作,书中“其言皆平易切实,足以警醒世俗”(同上),是宣传无神论思想的通俗性读物。他在哲学上坚持朴素的元气生化论,认为阴阳之气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这就是天地万物生灭消长的根本原因。他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而然”的自然现象,并无任何天意主宰,这便在生死观上排除了天命的命定论。他反对阴阳家关于凶神恶煞的邪说,称道:“阴阳家所载,有雌煞,有雄煞,有出有不出焉。其说似不可信。”(《祛疑说·辨身壬法》,下引书只注篇名)他对有神论者及世俗迷信普遍使用的“鬼神”词语,作出新的解释并赋予新的内涵。他认为“鬼神”并不是人死后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魂魄或精魂,而认为它只是阴阳二气的一种运动和变化。他说:“鬼神者,阴阳之变化”(《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至于寒暑代谢,日星之运动,雷电风雨之倏变倏化,非鬼神之显著者?”(同上)这里的“鬼神”,实际指的是寒暑、日星以及雷电风雨的自然变化的天文气象,而对“神学”意义的“鬼神”,“谓之有则不可”。这观点同张载把“鬼神”称作“二气之良能也”的命题相同,都将“鬼神”视为自然的阴阳二气的变化,而不是迷信中的鬼魂神灵。这正是力脱神学迷信的禁束,对有神论思想的修正。他对道教宣扬的成仙不死、长生久视以及驱疫消灾等迷信方术,曾写成多篇专论,如《咒枣烟起》、《咒枣自焦》、《咒水自沸》、《移景法》、《烧香召雷神》、《钱入水即化》、《请封书仙》、《呼鼠祛文》、金石丹药以及轻身不老等,采用多种实例,揭露道术方士使用的药物及工具,运用的各种手段及其过程,造成各种奇异的变化,从而达到蒙骗世人的目的。这样便暴露出方术之士行骗无非是借助“非药则术”的伎俩,以便达到“挟此资身”骗取钱财的目的。储泳对方术迷信的打击是沉重而有力的,因而对于宣传无神论思想也是最为有效的。此外,他对神学迷信产生和流行的历史与现实的根源也有所论述。他的著作还有《易说》、《老子注》及《阴符经注》。除《祛疑说》及《阴符经注》外,已散佚不传。
储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鹅湖集
明代诗文别集。龚敩著。据《明史·艺文志》、焦竑《国史·经籍志》记载,《鹅湖集》6卷,但流传甚少。程敏政《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搜采极博,均不及其名姓,可知亡佚已久。《四库全书》编者裒集《永乐大典》所收的龚敩诗文,依原目仍定为6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说:“诗虽多沿元季余波,而清婉谐畅,亦自琅琅可诵。文则原本经术,结构谨严,实不愧于作者。”集中佳句如“眼前此景不易得,客里好怀先自开”;“雨昏湖口生春水,天入江东有暮云”;“梦熟池塘春晚后,酒醒窗户月来时”,殊自轩爽,颇堪讽诵。此集对考稽史事,也有裨益。《四库全书总目》举例云:“其《送周倬、张溥使高丽序》,称洪武十八年,命倬等往封国王,而《明史·高丽传》失载其事;又《赠刘叔勉奉使西洋回序》,称洪武二年春,诏叔勉使往,三年夏才至西洋,而《明史·浡泥传》乃称三年八月,命御史刘敬之往使,阅半年始抵其国,年月参错不合,自当以敩所记为符其实,是亦足以资参证也。”
校雠通义
内篇三卷,外篇一卷。清章学诚撰。章学诚(1738-1801),原名文斅,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此书成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系在其自着《和州志》、《艺文志序例》基础上,仿宋人郑樵(1104-1162)《通志·校雠略》而成。原题《续通志·校雠略》,后手稿被盗,又重定为三卷。卷一含原道、宗刘、互着、别裁、辨嫌名、补郑、校雠修理、着录残逸、藏书等九篇,阐述目录学之宗旨,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性原则以及“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重要方法。卷二为补校《汉书·艺文志》、郑樵误校《汉志》、焦竑误校《汉志》等三篇,主要是训核郑、焦二氏之误谬。卷三为《汉书·艺文志》自六艺至方技六篇,分析《汉志》得失。外篇收序跋及文史杂论二十一篇,在目录编制方面创立“互着”、“别裁”二法,主张图书分类应该与学术发展相互适应,不愧是集我国古代校雠学大成的严谨着述。另外章氏还强调编制专科目录的重要性,要求改革传统目录学体系,树立目录应该以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为主的观点。有清光绪三年(1877)章氏贵阳刊本、《章氏遗书》本、《粤雅堂丛书》本、嘉业堂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童年的悲哀
现代短篇小说集。鲁彦著。1931年6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内收《童年的悲哀》等短篇小说14篇。其中《童年的悲哀》通过雇工阿成哥帮助一个小孩走进艺术境界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劳动者美丽的灵魂。善良的阿成哥虽是“粗人”,却“多才而又多艺”。他拉得一手好胡琴,将“我”带进了美的音乐的世界中,让“我”感到说不出的幸福。不久,他被疯狗所咬,终于离世而去。“我”也因此觉得“看不见幸福的一丝微光”。作者在《我怎样创作》中指出,“《童年的悲哀》这一集子是继承着《黄金》那一集子的。《柚子》时期的热情到这时几乎完全没有了。它变成了乐观的希望”,同时也“倾向于体验一切坏的恶的一面”。因此,《童年的悲哀》等作品的问世,表明作家已拓展了以前的创作题材的范围。
士纬
一卷。三国时吴姚信(生卒年不详)撰。关于姚信的生平事迹,文献记载甚略,知其为名家,另有《周易注》一书。收录在《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经要部类中。据《隋书·经籍志》载:“梁有《士纬新书》十卷,又姚氏《新书》二卷,与《士纬》相似,亡。”新旧《唐书》则直作《士纬》十卷,可能所谓《新书》二卷,已编入《士纬》十卷之中,而又有单行本流布于世。该书早已佚失。今本系清人马国翰从众多类书中辑录而成。关于该书的内容,多以评论为主。其对严遵、杨雄、孟轲等人的评论,颇为中肯,可供研究者参考。现存的主要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
易卜生主义
胡适著。原载1918年6月《新青年》4卷6期,收入《胡适文存》卷四。认为易卜生最可代表19世纪欧洲个人主义的精华。“易卜生主义”就是无论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易卜生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实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你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不算什么。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把这种人生观称之为“最健全的个人主义”。只有自己成器,才能有益于社会;只有铸就了自由独立的人格,才会特立独行,敢向恶势力作战。他后来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仍对易卜生主义给予很高评价,号召青少年培养18、19世纪易卜生主义的人生观,他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宣扬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也有其积极意义。
松源崇嶽禅师语录
凡二卷。宋代僧松源崇嶽(1132~1202)撰,善开等编。宁宗嘉泰三年(1203)刊行。又作松源和尚语录、松源语录、松源禅师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内容包括澄照禅院语、报恩光孝禅寺语、实际禅院语、荐福禅院语等八会之语录,以及秉拂普说、法语、颂古、赞佛祖、偈颂等,卷末附录陆游所撰之塔铭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