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基

布朗基
  • 姓名:布朗基
  • 全名: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滨海省普格德尼县
  • 出生日期:1805年2月1日
  • 逝世日期:1881年1月1日
  • 民族族群:

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Louis-Auguste Blanqui,1805年2月1日-1881年1月1日),法国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19世纪30—70年代法国工人运动卓越的领袖。他一生有将近一半时光即37年经受铁窗生活折磨,数十年如一日地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生。1805年2月布朗基诞生在法国滨海省普格德尼县皮热泰涅镇的一个地方官吏家庭。他父亲曾参加过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他通过讲述革命故事使布朗基从小就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波旁王朝复辟后他父亲遭受迫害,布朗基被迫离家到巴黎投靠哥哥阿道夫。在中学念书时学习成绩优异,且显示出过人的组织才能,毕业时参加了旨在推翻复辟王朝的秘密革命组织烧炭党。1825年他考入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和医学。1827年他多次参加学生示威运动,同反动军警展开搏斗,曾三次受伤。1828年他游历过意大利和西班牙,1829年在圣西门派的巴黎《地球报》任职时开始接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巴贝夫的著作和他的亲密战友邦纳罗蒂的《为平等而密谋》尤其对布朗基产生重大影响。1830年布朗基拿起枪杆,投身于推翻复辟王朝的武装斗争。作为人民革命结果而建立的金融贵族统治的七月王朝,使他感到极大的失望,不久他便加入了共和主义者组织的秘密团体“人民之友社”,后来成为其左翼领导人之一。由于布朗基积极参与“人民之友社”的活动,严厉抨击七月王朝反动的内外政策和宣传共和主义思想,1831年7月被内务部逮捕,并于次年1月被判处徒刑一年。1835年布朗基参与创立秘密的工人革命组织“家族社”,次年3月警察局以所谓“炸药事件”将布朗基等24名“家族社”成员逮捕,组织遭破坏,同年6月布朗基被判处徒刑2年。半年多后遇大赦被释放,他暗中联系原“家族社”成员,创建了纪律严明的新的密谋组织“四季社”。1839年5月以布朗基为首的“四季社”在巴黎发动武装起义,两天后被政府军残酷镇压,布朗基侥幸逃脱后于10月被抓获,被最高法院判处极刑,后改为无期徒刑。他被关在位于大西洋的一个荒凉小岛上的圣米歇尔山监狱,惨遭种种非人的折磨,1842年因越狱未遂而遭受更加严厉的惩罚。直到1848年2月菲力浦王朝被革命风暴摧垮后,布朗基才获自由。他立即赶赴革命的中心巴黎,又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同月底他与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德萨米一起创立了“中央共和社”,并以此合法组织积极开展革命鼓动工作。1848年5月初开幕的制宪会议和由此产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起了工人群众强烈的不满与愤怒。5月15日布朗基在巴黎领导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冲进制宪会议会场,要求面包和驱散制宪会议。资产阶级右翼政府用军队镇压这一事件后,于5月26日将布朗基逮捕,并于次年4月对他判处徒刑10年。1852年和1853年他又进行两次越狱未遂,直到1859年8月遇全国大赦他才被释放。布朗基出狱后回到巴黎,他不顾独生儿子要他放弃政治斗争的劝说,又继续从事秘密的革命工作。1861年3月他在巴黎又遭逮捕,于同年6月以所谓参与秘密社团罪被判处四年徒刑。1864年他趁监外就医之机逃往布鲁塞尔,在此地五年期间(1865—1870),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革命事业奔忙。这时他撰写并用笔名发表了许多有关社会主义等方面问题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由他的朋友汇编成册,在他死后以《社会批判》为书名出版。他通过各种渠道同国内革命力量保持联系,建立秘密的革命组织,他本人甚至多次潜返巴黎,鼓吹和参与各种革命活动。1868年布朗基出席了第一国际布鲁塞尔代表大会。1869年大赦后布朗基返回法国。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布朗基紧接于8月14日发动了推翻波拿巴第三帝国的武装起义,但由于未得到广大群众的响应而遭失败。9月初“国防政府”成立后,布朗基于9月7日创办了《祖国在危急中报》。布朗基在每期报纸上都发表声明或文章,通过分析敌军的军事动向而及时提出保卫祖国的各种建议,这些文章后来由他的信徒汇编成册,以《祖国在危急中》为书名在公社时期出版。布朗基曾在该报第一期上发出支持“国防政府”的号召,待认识这个政府的本来面貌后便于10月31日他领导了推翻这个反动政府的起义。起义者开始取得成功,占领了巴黎市政厅,逮捕了国防政府的成员,成立了以布朗基为首的新政府。但是起义的领导者轻信反动政府头子们的诺言,结果被后者调集的军队打败。次年3月17日反动政府下令逮捕了布朗基并被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次日,巴黎工人阶级便夺取了政权,宣告成立巴黎公社。3月26日布朗基被缺席选为巴黎公社委员,后还被选为名誉主席。公社曾提出以包括巴黎大主教在内的74名重要人质交换布朗基一人,但遭到凡尔赛政府的拒绝。直到1879年6月布朗基才被特赦出狱。这时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战士仍然斗志不减当年,不辞辛劳地到法国南方十多个城市作巡回讲演,呼吁释放公社战士。1880年11月初他作为法国代表团成员去意大利参加纪念加里波第的活动。同月他参与创办《不要上帝也不要老爷》报,他亲任主编,宣传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同年12月底他应邀参加一次工人集会,会上他作了高举无产阶级革命红旗的激动人心的报告。这次会后他便中风卧病不起,1881年元旦去世。马克思曾把这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实干家,称颂为法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头脑和心脏。他的重要文章已编入《布朗基文选》出版。

布朗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系作者遗稿整理而成。是以社会史会通近代史的代表作,第一次把社会史的内容与近代通史研究融汇一起,着眼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在重大政治事件和外来侵略、东西文化碰撞冲击下的轨迹、变异与回应,既复原重大事件如宗族、行会、人口、移民、帮会、习俗等内容之外,又把这些内容与经济结构、文化学术、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等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还原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成为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起点,被史学界公认为权威之作与创新之作。获得中国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等。

临春阁

临春阁

杂剧剧本。清吴伟业著。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临春阁》杂剧,哀悱顽艳,不类《通天台》之悲惋。要其用意,有在于全篇结尾,从冯夫人口中特为点出,盖讽明末诸帅也。”清尤侗《西堂杂俎》说:“及所著《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吴梅村所作曲,如《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纯为故国之思,其词幽怨悲慷,令人不堪卒读。”又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梅村《临春阁》谱冼夫人勤王事,大为张孔吐冤,盖为秦良玉发也。第四折〔收尾〕云:‘俺二十年岭外都知统,依旧把儿子征袍手自缝。毕竟是妇人家难决雌雄,则愿决雌雄的放出个男儿勇。’此又为左宁南讽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亦为哭明亡之作,似以陈后主比明福王者,关目平板,乏生动之致,非佳构也。”此剧一反“女色亡国”的谬论,歌颂了张丽华、冼夫人的见识才具,而把陈后主亡国的罪责归于当权的君臣。作者实际上是借陈后主的亡国,来暗寓南明王朝的灭亡,讽刺了南明福王的荒淫腐败,谴责了无力抵抗清兵入侵的官兵。剧本艺术上较为一般,无特异足引人之处。最后冼夫人解甲归道,表现了消极思想。

历代名贤确论

历代名贤确论

一百卷,作者不详,但在此书前面,有明人吴宽写的序言,在序言中,他称书中对名贤的论述,都出自唐宋人之手,而且散见于这些人的文集中,由于这些评述过于零散,不便于查阅,所以他对其整理编纂,辑成此编,以便观览,但对于书的作者,吴宽并未载明,史家也多评说不一。此书成书后,由锡山(今江苏无锡)钱孟浚刊刻,使这本书得以流传于世。在这本书中,观其评骘人物,是从三皇至五代时期,作者对这些人物按代分系,并标列主名,凡是在当代极为有影响的,则称“通论”加以区别。此书虽然没有标明“十七史”这样的名称,但考核其始末,正合十七史之数,故在《宋史·艺文志》中有“名贤十七史确论”,由此,足以得到佐证。书中,有多处引唐人之文,如罗隐论子高梅子真、张渭论刘宋代晋诸篇,而唐人文集中皆未载录,可见其中也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此书为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四库全书》 史部史评类。

圣严说禅

圣严说禅

《圣严说禅》没有教授禅修的方法,而是用一百则禅语的解说,让读者体验禅修者的心境,遇到困顿逆境时,可以当做精神食粮;遇到烦恼痛苦时,可以当做清凉散;遇到无奈时,可以当做避风港;遇到消沉落魄时,可以当做良师益友鼓励;遇到得恴忘形时,可以当做缓和冲撞的手刹车。

禅门要略

禅门要略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禅门要略》是智顗大师就摩诃止观所作八本经疏之一,即:一、摩诃止观,二、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三、六妙门,四、四念处,五、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禅门章,七、禅门口诀,八、禅门要略。《禅门要略》是集禅门精要简出而成,是为方便初习禅者需要之目的。故它十分简要,全书仅有二千三百余字。在明方便中,列有二十五方便,与摩诃止观释禅波罗密小止观相同,但具五缘之中,把衣食具足列为第一,持戒清净列为第二。行五法中,以圆教义加以解释,是为精妙之处。在明止观中,说明通塞及邪正,即释禅波罗密及摩诃止观中的十种发生。说明三止及中道正观,大意与小止观相同,只是文句略有详有略。在说明礼佛中,主张修一心三观及问答一心三观功用,解除习学者困惑。此《禅门要略》虽然文少而义备,可称得上是习止观者的经中之经。可借此书宋代佚失,但见载日本传教大师最登和智证大师所记,及宋代教界学人所载目录,后得助于续藏经本收载,使其得于存世。今见版本有续藏经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佛典注疏。明宗泐、如玘奉敕撰。是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注释书。书前有《御制心经序》一篇。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一引文,略述《心经》传译的情况和《心经》大意;后一部分为经文注释,依经文顺序逐句注释。见载于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