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 姓名:高适
- 别名:字达夫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704
- 逝世日期:765年
- 民族族群:
高适(704—765年),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里贯不详,两《唐书》本传所谓“渤海蓨人”或“沧州渤海人”,是指高氏郡望而言。早年家贫落魄,无正业,客游于梁、宋一带,混迹于渔樵博徒之中。20岁前后到长安求仕,不得志而归。此后曾北上齐赵,漫游蓟门。开元二十三年(735),又到长安应制举,仍落第。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中说:“累荐贤良皆不就”,由此可知高适曾多次被荐应贡举,但无所成就。天宝八载(749),高适年近50时,由于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制举,授官封丘尉。高适对这一职务极为不满,遂于天宝十一载辞官来到长安。天宝十二载客游河西,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安史乱中,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协助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高适逃奔唐玄宗行在,向玄宗陈述当时的军事形势,深得玄宗父子赏识,升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至德元载(756)十二月,被唐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参与讨伐永王璘的战争。永王兵败后,又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乾元元年(758),受到李辅国谗毁,改任太子少詹事。乾元二年(759)入蜀,先后任彭,蜀二州刺史。唐代宗宝应二年(763),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入朝为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永泰元年(765)卒,享年约65岁。高适50岁前蹭蹬落魄,50岁后仕途通达,平步青云,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交游甚广。天宝三载秋,曾与李白、杜甫相会,漫游于梁、宋,一起登临怀古,饮酒赋诗,成为诗坛佳话。他一生与杜甫关系至为密切。此外,交往的诗人文士有储光羲、綦毋潜、王维、薛据、李颀、李邕、颜真卿、张旭、沈千运、岑参、王之涣、独孤及、贾至等,彼此有诗文唱和。
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作品不囿于一时一地一战的场景,而是把对边塞战争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体,把边塞战争极为复杂的内容,有条不紊地串在一起,组成了盛唐边塞战争的一个缩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因其对边将的骄奢淫逸和广大战士英勇赴死却得不到体恤的现象做了高度概括和深刻对比,而成为千古名句。此外,他的诗笔还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统治集团的压制人才、知识分子入仕的艰难和失意的苦闷(如《别韦参军》);在经济剥削和自然灾害侵袭下农民的穷苦(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高适的诗用平易而生动的语言直书胸臆,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中也以“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的比喻来概括高适的诗风。
据《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载,高适原有文集20卷。传世有《高常侍集》10卷。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周勋初《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孙钦善《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高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
《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生前出版的部著作,也是他的一部代表作,是他进入理论成熟过程的里程碑。它不仅以精微深刻的阐释成为研究孟德斯鸠和现代政治科学诞生的一部经典,而且也包含着贯穿作者毕生思想的众多主题的开端,尤其是他独特的文本阅读方法和“理论迂回”的战略。
圣地
圣母玛利亚将于某年某日在法国某地显灵的秘密一经传出,世界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朝圣者形形色色,朝圣的目的也大相径庭,人群中有虔诚朝拜的信徒;有搜新猎奇的记者;有年轻漂亮的女演员;有沽名钓誉的商人;有怀着鬼胎且化名他人的大国政要;有图谋伺机滋事的恐怖组织成员……作者将充满金钱、情爱、权力等人欲横流的现实世界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世界宗教圣地),特定的时间(假设中的圣母显灵的日子),演化出一幕幕悬念层生、高潮迭起的传奇故事。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30卷,清高宗弘历撰,蒋溥等奉敕编。该书为作者早期所作诗文之合集,初刊于乾隆二年(1737)。其写作成书过程是,先有文钞本。雍正八年,即庚戌年(1730)作者原序说:“余生九年始读书,十有四岁学属文,今年二十矣。其间朝夕从事者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书,讲论至再至三。顾质鲁识昧,日取先圣贤所言者以内治其身心,又从身心所得者措之于文,均之有未逮也。日课论一篇,间以诗歌杂文,虽不敢为奇辞诡论,以自外于经传儒先之要旨,然古人所云文以载道者,内返窃深惭恧。每自思念受皇父深恩,时聆训诲至谆且详,又为之择贤师傅以受业解惑,切磋琢磨,从容于藏修息游之中,得以厌饫诗书之味。而穷理之未至,克己之未力,性情涵养之未醇,中夜以思惕然而惧。用是择取庚戌九月以前七年所作者十之三四,略次其先后,序、论、书、记、杂文、诗、赋,分为十有四卷,置于案头便于改正。且孔子不云乎:言顾行,行顾言。《书》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常取余所言者以自检所行,倘有不能自省克,以至于言行不相顾,能知而不能行,余愧不滋甚乎哉!”此编并未刊刻出版,可称为庚戌文钞本。可知这是作者青少年时作品选集,亦可见当年作者律己甚严,写作一丝不苟并精益求精之精神。
岁华纪丽谱
风俗志。元费著撰。一卷。附《笺纸谱》一卷、 《蜀锦谱》一卷。著,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第进士。授国子助教。官至重庆总管。成都自唐始,繁富甲于西南,富贵者优闲,岁时燕集,已成风尚。南宋末因兵燹,市闾凋敝。费著为追述旧事,述成都风俗之盛,集为此书。约四千字。体例仿《荆楚岁时记》,自元旦迄冬至,凡四时八节,风俗习惯,无不备载。对研究该地民俗有一定价值。其《笺纸谱》和《蜀锦谱》记汉唐以来蜀中特产,如薛涛笺、谢公纸、广都纸以及盘球、葵花、八答晕、天下乐等蜀中锦缎多种。有《四库全书》本。
三十六法
又名《欧阳结体三十六法》。一卷。书论。唐代欧阳询撰。此书是作者结合临书体会传授法书技法的专著。凡列三十六品目,目下先谈技法要点,次举实例,某些品目还征引他说以助理解,从用笔的方方面面谈结字方法。此书条目清晰,述说简明扼要,有理论也有实例,是法书专著中谈论结字的佳作。诸本不同,大致为:排叠、譬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相让、补空、覆盖、贴零、粘合、捷速、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住、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却好、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长、褊、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等三十六种。又与《八诀》合称《欧阳率更书三十六法八诀》。和释智果《心成颂》相比,有许多新突破。一方面把对生命力的追求(“斜正如人”)与字体结构相联系,比《心成颂》更深一层。另一方面,对字体结构分析也更趋细致明晰,如“附丽”、“包裹”、“意连”诸条均为《心成颂》所无。又如“勿令偏侧”是正题,而“偏者正之,正者偏之”是反题,正反相合,比《心成颂》所言之“回展右肩”等更概括、更明确。今人宗白华认为从这“三十六法”中可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并指出它是从真书的结构分析出字体美的构成诸法,一切是以美为目标。为了实现美,不怕依据美的规律来改变字形,就像希腊的建筑,为了创造美的印象,也改变了石柱形,不按几何形的线。《佩文斋书画谱》在题后注云:“诸本都附欧阳询后,今考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及学欧阳者等语,必非唐人所撰。”今人则认为,可以是因欧字结体特佳,故后人托其名。传世主要版本有《墨池编》本、《书苑菁华本》、《说郛》本、《汉溪书法能解》本等。近人邓散木有《欧阳结体三十六法诠释》一书行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周易会通
元董真卿撰。十四卷。《通志堂经解》本。是一本综合诸家《易》说的书。董真卿是胡一桂的弟子,此书实本胡一桂之《周易纂疏》而广及诸家。此书原名《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后改今名。全书大旨,乃尊崇程颐、朱熹、胡一桂《易》说,并广采历代《易》家之解,集为是编。《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斯编实本一桂之《纂疏》而广及诸家。初名《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盖其例,编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经而翼以孔子之《传》,各为标目,使相亲而不相杂;其无经可附之《传》,则总附于六十四卦之后,是为‘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