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高适
  • 姓名:高适
  • 别名:字达夫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704
  • 逝世日期:765年
  • 民族族群:

高适(704—765年),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里贯不详,两《唐书》本传所谓“渤海蓨人”或“沧州渤海人”,是指高氏郡望而言。早年家贫落魄,无正业,客游于梁、宋一带,混迹于渔樵博徒之中。20岁前后到长安求仕,不得志而归。此后曾北上齐赵,漫游蓟门。开元二十三年(735),又到长安应制举,仍落第。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中说:“累荐贤良皆不就”,由此可知高适曾多次被荐应贡举,但无所成就。天宝八载(749),高适年近50时,由于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制举,授官封丘尉。高适对这一职务极为不满,遂于天宝十一载辞官来到长安。天宝十二载客游河西,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安史乱中,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协助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高适逃奔唐玄宗行在,向玄宗陈述当时的军事形势,深得玄宗父子赏识,升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至德元载(756)十二月,被唐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参与讨伐永王璘的战争。永王兵败后,又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乾元元年(758),受到李辅国谗毁,改任太子少詹事。乾元二年(759)入蜀,先后任彭,蜀二州刺史。唐代宗宝应二年(763),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入朝为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永泰元年(765)卒,享年约65岁。高适50岁前蹭蹬落魄,50岁后仕途通达,平步青云,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交游甚广。天宝三载秋,曾与李白、杜甫相会,漫游于梁、宋,一起登临怀古,饮酒赋诗,成为诗坛佳话。他一生与杜甫关系至为密切。此外,交往的诗人文士有储光羲、綦毋潜、王维、薛据、李颀、李邕、颜真卿、张旭、沈千运、岑参、王之涣、独孤及、贾至等,彼此有诗文唱和。


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作品不囿于一时一地一战的场景,而是把对边塞战争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体,把边塞战争极为复杂的内容,有条不紊地串在一起,组成了盛唐边塞战争的一个缩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因其对边将的骄奢淫逸和广大战士英勇赴死却得不到体恤的现象做了高度概括和深刻对比,而成为千古名句。此外,他的诗笔还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统治集团的压制人才、知识分子入仕的艰难和失意的苦闷(如《别韦参军》);在经济剥削和自然灾害侵袭下农民的穷苦(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高适的诗用平易而生动的语言直书胸臆,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中也以“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的比喻来概括高适的诗风。


据《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载,高适原有文集20卷。传世有《高常侍集》10卷。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周勋初《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孙钦善《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高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清杨守敬、熊会贞合著。四十卷。汇集明清以来研究《水经注》的诸方面成果,为郦学总结性著作。凡郦氏所征引故实,皆注明出典;于郦氏所叙水道,皆详其迁流,并于全祖望、赵一清、戴震诸家的校释,多有订正。初稿完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以篇幅庞大,刊行不易,曾先刊印《水经注疏要删》(1905)、《水经注疏要删补遗》和《续补》(1909);同时仍对原稿不断予以增补改订。1915年杨氏去世,曾以生前此书未能刊行为憾。后由熊会贞继续修订。直至1936年熊氏弃世,尚未最后定稿。1955年始由中国科学院向住在武昌的黄陂徐行可处购得熊氏请人过录的抄本,予以影印出版。因未经校定,故讹脱之处甚多。1971年台湾中华书局又将前中央研究院于1938年从杨守敬孙杨勉之处购得的另一部抄本(与徐氏所藏同一书手)影印出版。然后者因由熊氏在抄本上继续校阅修改,则较前者为优。但亦非熊氏最后定本。后由段熙仲氏以北京本为底本做了点校工作,继而陈桥驿氏又按台北本、参以钟凤年氏《水经注疏勘误》,结合个人研究对段氏点校本予以复校、增删、勘误,1989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是目前《水经注疏》的最佳版本。

五品仙经

五品仙经

《五品仙经》,即《九重阖辟敕演栖真大典拔济苦海洞妙玄微仙经》。据黄诚恕《序》,昔日湖北武昌城外有傅生,雅慕吕祖,与附近同志诸人在武胜门外栖真观结吕祖社请乩。康熙己未岁(十八年,1679),吕祖飞鸾阐演《五品仙经》。经后附《傅先生传》,谓傅某系西天古佛降世。

原机启微

原机启微

眼科书。2卷。元·倪维德撰。明·薛己校注,刊于明初。卷上论眼病之病因、治则,共18论;卷下论眼症之制方例法,述药物之君臣佐使,从逆反正之义,附46方,每方均载炮制方法、临床应用与方义说明。此书按病因将眼病分为18类(淫热、风热、七情五贼、血凝、气散、血气不分、热积、强阳搏阴、亡血、斑疹、深疳等),审因论治,立法处方。本书从病理病因观来分析眼病,把眼病与人体功能及外部环境联系起来。另有附录一卷,明·薛己校订时增补,内有11论,附方39首。最后“附东垣诸先生治法”,载方39首。对小儿眼病,如小儿五脏目疾、小儿雀盲眼、小儿肝脾等眼疾之治法,述之颇详;另介绍肾脏风眼治法、飞丝尘垢入目等。现有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宋史全文[四库本]

宋史全文[四库本]

三十六卷,元佚名撰。该书记载北宋、南宋朝史事,起自建隆,终于咸淳(1265—1274)。用编年文体,以次排纂。每卷标题皆有“宋史全文”四字。其靖康以前内容,本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颇加删节。高、孝二代则取诸留正之中兴圣政草,其文大同小异。留正等所附案语,亦援引甚多。光、宁二宗以后,别无蓝本可据,系编者所自缀辑。至其余诸家议论,采录尤富,如吕中《大事记讲义》、李沆《太祖实录论》、《足国论富》、陈瓘《论大事记》等诸书,虽然其立说不尽精醇,但原书多失传,亦足以资参考。该书第三十六卷内度宗、少帝及益王、广王事迹均有录无书。有元刊本,《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

星云禅话

星云禅话

宗教因为神圣而真实,哲学因为真实而神圣。生活在忙碌、紧张、动荡、纷乱的今日社会,必须寻找一股安定我们浮躁心灵的力量,而禅,无疑是祛除我们心中焦虑疑惧的力量。本书中,星云大师精选禅宗公案一百三十二则,从现代人的观点,重新解释禅的新意,帮助您随时汲取禅师灵活幽默的智慧,可以说该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禅的宗旨不可言说,要在不可说处下手,才是平坦大道。用己心去接师心,才能直通清净自性。星云大师精选禅宗公案两百则,从现代人的观点,重新解释禅的新意,帮助您随时汲取禅师灵活幽默的智慧,在无常的岁月里,活出充实自在的人生。此一百三十二则禅话系节录佛光出版社印行的《星云禅话》一至四集,挑选具有人间性、生活性、趣味性、启发性的篇章,以飨读者。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

此录系丁亥年九月十九日灵岩山 印光大师塔院落成。举行灵骨奉安典礼。诸弟子辑其法语书于壁端。谨此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