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裔

郑兴裔
  • 姓名:郑兴裔
  • 别名:字光锡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开封(今属河南)人
  • 出生日期:1126年
  • 逝世日期:1199年
  • 民族族群:

郑兴裔(1126年-1199年)初名兴宗,字光锡,开封(今属河南)人。徽宗郑皇后外家三世孙。绍兴四年,以后恩授成忠郎,监潭州南岳庙,除干办祗候库,充昭慈圣献皇后攒宫内外都巡检使。十一年,除镇江府提辖榷货务都茶场。二十年,为秀州兵马钤辖。二十五年,改宣州兵马钤辖。三十一年,授平江府兵马钤辖。隆兴元年,为江东路兵马钤辖。乾道三年,改福建路兵马钤辖。七年,除福建提刑,加领高州刺史。八年,除成州团练使。九年,迁江州观察使,除两浙东路提刑。淳熙元年,改两浙西路提刑、江东路提刑,请祠归里。召知门事,兼提举皇城司公事,迁枢密院副都承旨。四年,奏请录用赵鼎、岳飞子孙。丁母忧。六年,服阕,起复故官,抗论时政得失。八年,除均州防御使。九年,召为国信使,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十一年,授枢密院都承旨,知庐州府,兼淮南西路总领财赋制置安抚招讨大使。十五年,知扬州。绍熙二年,召赴行在,提举醴泉观,奏请录用刘过。三年,奏请擢用陈亮。孝宗卒,充明堂大礼都大主管大内公事。庆元元年,知明州。四年,奏请弛伪学之禁、追复赵汝愚官职。五年,拜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柱国、少师、武泰军节度使,致仕,筑退庵於赐第。卒年七十四,谥忠肃。兴裔喜读白居易《长庆集》,诗必取法。立朝多正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称其“《请起居重华宫》及《论淮西荒政》诸疏,词意剀挚”。著有《退庵集》三十卷、《四朝奏议》三十卷,已佚。其后裔郑起泓等辑其遗文,题为《郑忠肃公奏议遗集》,有清康熙三十二年刊《郑氏六名家集》本、《四库全书》本。《全宋文》卷四九九○至四九九二录其文三卷。事迹见周必大《武泰军节度使赠太尉郑公兴裔神道碑》(《文忠集》卷七○)、《宋史》卷四六五本传。其孙郑竦编有《郑忠肃公年谱》。

郑兴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

爱尔兰作家詹姆士·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形形色色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乔伊斯在1904年给出版商的信中阐明了小说集的主题:我的宗旨是为我国的道德史谱写一个篇章,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尽管其中15篇是各自独立的小说,但都由这一主题统一成一整体。乔伊斯从四方面刻画都柏林的生活: 童年、青年、成熟及社会生活,小说集也是按这个顺序安排的。《都柏林人》显示了易卜生、福楼拜及契柯夫对乔伊斯的深刻影响。结构技巧上保持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许多特点,叙述发展平稳,没有戏剧性冲突和高潮,乔伊斯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种“猥琐”风格,以它来暗示故事的现实主义和它们表现的道德、精神的贫乏,这种贫乏无疑是乔伊斯所指的都柏林的瘫痪。同时故事基于乔伊斯关于“感悟”的理论,即在貌似琐碎、渺小的事件中,在某一瞬间心灵豁然开朗,领悟到深刻的内含。

蟹谱

蟹谱

二卷。宋傅肱撰。傅肱,字自翼,自署曰怪山,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蟹谱》。是书前有嘉祐四年自序一篇,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主要记载有关蟹的故事。卷上,为上篇,前有总论,主要介绍蟹的形态、颜色、种类、产地、可食与否。下篇有“孝报”、“殊类”、“蟹户”等24目。内容主要是汇集古代有关螃蟹的资料,是中国全面介绍螃蟹的最早著作。

太上黄箓斋仪

太上黄箓斋仪

太上黄箓斋仪,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集删定,书成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原书五十八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按黄箓斋乃道教灵宝六斋之一,主要用于为人拔度九祖罪根,拯济幽灵,谢罪祈恩,禳灾致福。自南朝陆修静撰集黄箓斋仪之后,六朝隋唐道士常修此斋。本书即唐末杜光庭编集删改前代各类黄箓斋仪而成,共收入斋仪五十八种。全书可分为四部分:卷一至卷九为黄箓斋第一、二、三日早午晚三朝行道仪, 卷十至四十汇集各种专门斋法之三时行道仪,分别用于太子降诞、特敕为臣下消灾、人臣为国消灾、安宅、忏禳疾病、三元行道、普度幽魂、迁拔、解考等斋事, 卷四一至四八为各种忏悔科仪,如士庶消灾方忏、安宅行道忏、荷恩感瑞忏、人臣为国忏、解考忏等等; 卷四九至五八为各种黄箓斋醮杂仪,如言功拜表、散坛设醮、转经、投璧等等。以上各种斋仪之行仪节次及所用祝文咒赞等多大同小异。其通行之仪式节次有唱赞、诵咒、上香、散景、礼师存念、鸣法鼓、启请、称法位、读词、礼方、步虚旋绕、发赞等等。所用咒符祝赞等仪文,皆引自灵宝诸经。

帝王经世图谱

帝王经世图谱

十六卷。宋唐仲友(生卒年不详)撰。唐仲友字与政。金华(今属浙江省)人,绍兴年间中进士,又中宏词科。任台州太守。因与朱熹不和,所以宋史不为立传。王象之《舆地纪胜》称赞他“博闻洽识,尤尚经制之学”。朱右《白云稿》称:宋濂所作,唐仲友作了补传。又说唐仲友在台州时“发粟赈饥、抑奸拊弱,创浮梁以济艰涉,民利赖焉”。此书原本十卷。《永乐大典》尚载有许多图谱,分为十五卷。按其篇页而分,门目割裂舛混。今本详加编次,以类排比,分为一十六卷。原体例的混淆,字句的错误,都作了考核更正。又附注案语于下方。书中分类纂言,以《周礼》为纲,而诸经史传以类相附。以帝王经世为目,其绘画、州居部分,经纬详明,具有条理。其所辨订,引据广博丰富。有瞿氏清吟阁新刊本、《四库全书》本。

宝持总禅师语录

宝持总禅师语录

清玄总(尼)说,明英等记。二卷。卷上收录序、住禾域妙湛禅院语、任海盐南询禅院语录;卷下收录机缘、颂古、真赞、书问。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五册。

阿育王经

阿育王经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日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蒂躬笔受。《阿育王经》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教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皆因缘始末的史籍。与西晋安法钦所译 《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阿育王经》总分九品,分述为九个因缘。”即生因缘 (卷一),见优波笈多因缘(卷二),供养菩萨树因缘 (卷三),鸠那罗因缘 (卷四),半庵摩勒施僧因缘 (卷五),佛记优波笈多因缘 (卷六),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 (卷七、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 (卷九、十)(卷十缺)。加上原始目录漏列了的第三卷中的“毗多输柯因缘,共为九因缘。两译相比,大体相同,详略稍有出入。是研究阿育王时代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见载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