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吉

萧吉
  • 姓名:萧吉
  • 别名:字文休
  • 性别:
  • 朝代:隋朝
  • 出生地: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约525
  • 逝世日期:606
  • 民族族群:

萧吉(约525—606),隋朝阴阳学家。字文休,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长沙宣武王萧懿(梁武帝萧衍之兄)之孙。萧吉博学多通,尤精阴阳算术。公元555年,江陵失陷,降于北周,为仪同,拜太常卿。入隋,进上仪同,封城阳郡公。隋炀帝朝,拜太府少卿,加位开府,迁卫尉少卿。萧吉的阴阳五行思想最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他著的《五行大义》中。在书中他提出了五行本原论,认为五行是“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五行大义序》)五行只有同阴阳相结合,才能与人、物相互感通。阴阳五行又必须与象数、龟筮相结合,才能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和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他说:“因夫象数,故识五行之始末,藉斯龟筮,乃辨阴阳之吉凶。是以事假象知,物从数立。吉每寻阅坟索,研究经典,自羲农以来,迄于周汉,莫不以五行为政治之本,以蓍龟为善恶之先。”(《五行大义序》)通过象数来解释五行,通过占筮来预测吉凶,这两者都着眼于人事政治,萧吉正是用这套神秘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系,为隋朝统治者服务。《隋书》78有传,《全隋文》辑有其部分著作。

萧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是布鲁诺·舒尔茨两本传世的小说集之一,出版于1937年,由十三个短篇组成:一本无法描述、不曾写出之书,凭借集邮册阅读的春天,疗养院的人面狗,局外人多多,重读小学的老头,死后复生成螃蟹、被家人分食的父亲……取材于作者的童年与家庭,其中加入大量奇诡的想象、瑰丽的意象以及晦涩的隐喻,使现实与梦境难分难辨。文字精致而诗意,充满画面感与音乐感。有人评价他“是卡夫卡的孪生兄弟,是普鲁斯特沉默的一面,是寓言的编写者,在做着神话的逆向书写”。舒尔茨在八岁时已能感受到歌德那些民谣作品的场景以及它们超验的微妙,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里的“虚构”是真实的,它们呈报了他生命里的作为以及独特的命运,“那命运从日常生活的事务里撤退,为一种强烈的孤独所支配”。

何博士备论

何博士备论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书成后,深得翰林学士苏轼赞赏,两次奏荐,乞换文资,并附呈此《备论》,以证实其“文章议论”。该书现存26篇。书中对战国至五代的兴衰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以史为鉴。该书认为,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战争既“有以 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重要的是看是否含乎“德”、合乎“顺逆之情”、“利害之势”。它强调,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智”,“智”胜于“勇”,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所以战胜了一味争强斗力的项羽; “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认为隋朝杨素堪称智勇兼备。书中对如何用“智”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认清主要敌人,以战国时六国之亡,“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为鉴;攻防的主次方向要分明,以晋灭吴所以胜,刘濞之所以败为例证;主张灵活用兵,“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推崇韩信、曹操“出奇应变”,多谋善断。 为了以智胜敌,主张利用“谋夫策士”,东汉末孙坚之所以“功业不就”,就是因为无人“发智虑之所不及”。书中提出君将要和谐,认为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著名将相都是“深得于君”,权不中御,因而才能“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何博士备论》褒贬历史人物不囿旧说,苏轼赞誉它“论历代所 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当然,其中对某些人和事的评论,也难免有偏颇之处。

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简名《曲江池》、《李亚仙》。杂剧剧本。元石君宝作。四折一楔子,旦本。本事出唐白行简《李娃传》传奇。写洛阳府尹郑公弼之子郑元和辞别父亲,进京赴试。三月三,至长安曲江池游春,与京都名妓李亚仙相遇,一见钟情,遂倾囊耗资宿于李家。及资财荡尽,被鸨母赶走,沦落凶肆以为人出殡唱挽歌谋生。郑府尹闻知,赶到京师,痛打元和殆死而去。亚仙闻讯赶到,救活元和;而鸨母又赶来,强拖亚仙归家。亚仙后于风雪寒天与沦为乞丐之元和相遇,救之回家调养,并以积蓄自赎从良,与之另赁房宅同居,勉其刻苦攻读。逾年,元和应试中状元,授洛阳县令,亚仙亦凤冠霞帔。元和按例参见上司洛阳府尹,郑府尹欲认子,元和拒之。终因亚仙以死调劝,父子方得相认。有《元曲选》本、顾曲斋本。元高文秀有《郑元和风雪打瓦罐》,已佚;明朱有燉《曲江池》杂剧及薛近兖《绣襦记》传奇,皆据此改编。

名人轶事

名人轶事

郑经之初立也,清廷遣疆吏贻书招之,经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剃发,不易衣冠,议遂中辍。至三藩既平,赖塔复与经书曰:“自海上用兵以来,朝廷屡下招抚之令,而议终不成,皆由封疆诸臣,执泥削发登岸,彼此龃龉……(删八字)足下父子自辟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弹丸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今三藩殄灭,中外一家,豪杰识时,必不复思嘘已灰之焰,毒疮痍之民。若能保境息兵,则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而沿海生灵,永息涂炭,惟足下图之。”经报书请如约,惟欲留海澄为互市公所,而姚启圣持不可,议复寝。启圣督闽,务欲灭郑氏收台湾为功,数遣刺客谋暗杀,事皆无效,经亦寻卒。于是王位继承之争起,郑氏遂败。

禅策问答

禅策问答

中国佛教禅文献。作者不详。首尾齐全,共一百零四行,有首题:“《禅策问答》一卷”。文献共罗列问答三十道,每道答文之最后均引经文作证。所引经文或注出经名,或不注经名。引文方式亦较自由,并不完全忠实于原文、有些经文可能系自撰。内容较广泛,包括什么叫禅?如何证得清净?禅修的具体方法乃至禅师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主张“禅”就是“故摄存心,无诸放逸,六根清净,动转无亏”。所谓“入禅”就是“敛容安坐,心无散动,善恶都舍,不染暄尘世见”。并竭力为禅师住于世间、见于善恶等种种混同与一般世俗之人的行为辩护,称自己实际是“身逐凡情,心游出世”;而禅师已经达到的“冥寂幽微”之至道,“非是浅情之能测”。从总体倾向看,《禅策问答》是禅宗北宗系僧人撰写的文献。由于文献中提到:“禅师性行柔和,言语低下,何因高强精神,雄猛用意?”说明当时正处在激烈争辩的时代;又提到:“禅师德行高明,何者被人诃诘,作于诽谤,唯而无对”。可见当时该派在争辩中正处于下风。加之此文献与另一禅文献《息诤论》抄在同一卷子上,因此怀疑它可能产生于“滑台大会”之后。抄写颇有脱落错谬之处,以至有些文字难以卒读。此文献应属宗密所编《禅藏》的组成部分,对于禅宗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历代大藏经未收,历代经录亦未著录,仅存于敦煌遗书中。

金刚经鎞

金刚经鎞

金刚经[鎞-囟+(奂-大)],二卷,明广伸述,洪瞻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