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赞

- 姓名:巨赞
- 俗姓:潘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江阴人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1984年4月9日
- 民族族群:
巨赞法师(1908年~1984年4月9日),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江苏江阴人。我国当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佛学家、爱国活动家。幼读私塾,1927年毕业于江阴师范学校。同年入上海大夏大学就读。1929年春,回江阴担任金童小学校长,并秘密参加共产党。1930年秋被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下令通缉,逃亡杭州。次年经太虚法师介绍,乃至杭州灵隐寺从却非老方丈披剃出家,取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改名巨赞。同年受戒于金陵宝华山。不久去重庆汉藏教理院教书。1933年人南京支那内学院深造。越四年至厦门南普陀闽南佛学院任教。1938年经香港入湖南,在南岳佛学讲习所开讲席,从事抗日救亡的活动,成立 “南岳佛道救难协会”、“佛教青年服务团”,任副主任兼宣传股长,出版佛教抗日壁报《佛青》。1940年到广西桂林,任月牙山寺住持,广西佛教协会秘书长,创办佛教刊物《狮子吼》。翌年任龙华寺住持。1944年赴广西北流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任教授。1946年回杭州灵隐寺,任浙江省及杭州市佛教协会秘书长。1948年在杭州主办武林佛学院,因时局影响,未能如愿。1949年4月由香港到北京。10月,作为佛教界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任 《现代佛学》 主编。1952年,参与发起筹备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任副主任一职。1957年,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文革”中,蒙冤入狱7年。1975年出狱后,继续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致力于佛教宣传和学术工作,筹办 《法音》一刊。又曾代表中国佛教协会首次出访香港。1984年4月9日,因劳累过度,病逝于北京。
巨赞法师博闻强记,敏而好学,通晓英、日、俄、德、法语。平生著述颇多,主要有《灵隐小志》、《评熊十力所著书》、《佛教的回顾与前瞻》、《龙树提婆与无著世亲》、《天台与嘉祥》、《禅宗的思想与风范》、《般若思想在中国汉族地区的发展》、《关于玄奘法师的会宗论》等。他对中国佛教研究比较宽泛,涉及人物、宗派、思想、经典等各个领域,主张佛教改革,提出了佛教 “生产化”、“学术化”的思想。对印度佛教也作了深入探索,考察了印度佛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对印度大乘佛教的空宗 (中观派) 和有宗 (瑜伽派) 作了区别,指出了实质的不同。他出自佛门,因而他的研究不只是“纸上谈兵”,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巨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述学
文别集。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清汪中(1744—1794)撰。汪中字容甫,江苏扬州人。少孤贫好学,三十四岁为贡生,以母老不赴朝考,绝意仕进。毕沅总督两湖,聘为幕宾。著有《广陵通典》、《周官征文》、《左氏春秋释疑》等。汪中学识渊博,尤精儒墨。中年以后,辑录三代学制,以及文字训诂、制度名物等,以成此书。内容广泛,以研究历代学校教育为主。第一次刊行时,以属稿未成,又附有作者所撰文章之精者。嘉庆三年 (1798),阮元为之作序,重新刊行,分为二卷。嘉庆二十年(1815),其子喜孙编刻宋小字本,分内篇三卷,外篇一卷,卷首由王念孙作序,为第三次刻本。嘉庆二十三年(1818),严杰就阮元刻本重新删订为二卷,经义类中少明堂通释上中下三篇,又少杂文之无关经义者十数篇,而多出释服冕之用、荀卿子通论、大学平议、瞽瞍说、嫔于虞、讲学释义、释夫子、释厉字义、释郢、答人问郊特牲等十 一篇,第四次刊行,为学海堂经解本。道光三年 (1823),其子喜孙就其小字本,增入补遗、别录,为六卷,编入汪氏遗书,为第五次刻本。今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皇清经解》 等版本。
赤雅
3卷。邝露撰。《四库全书总目》介绍该书说:“是书乃露游广西之时,遍历岑、蓝、胡、侯、槃五姓土司”,“归而述所见闻”。全书共有197条,卷1记土司及各部落的制度风俗,卷2记山川古迹,卷3记物产等。该书饶有文学色彩,所记述的民情风俗、鸟兽山水,文字瑰丽、神奇,较有艺术魅力。如“蚺蛇”写道:“蚺蛇尾有钩,口无齿,其声甚怪,似猫非猫,似虎非虎,击之则鸣,犹龟焉,灼之则鸣也。九十丈吞赤蚁,六十丈者吞象,三十丈至九丈者吞豺狼虎豹与鹿豕人。吞之法,以尾钩卷定,以气冲死,濡湿乃吞。吞毕,卷于树上,绞至糜烂,骨角皆从皮出,望之若神龙蜕骨耳。”情状逼真。又如“桂林竞渡”写道:“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左右衣白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中扮古今名将,各执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敌不返,兵胜则枭而悬之,铙歌合舞。 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遇甲戌为之,有司毫不敢诘。”情态宛然。不少记述皆可视为小品文。该书今存《四库全书》本。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
明·岳甫嘉撰,张淞生点校,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32开,99页。一般种子多从女性研究。本书则从男女双方论治,分男科女科各一卷。其男科首列先天灵气、交合至理、养精有道、服药节宣、服药要领等论。
女科经纶
8卷。清·肖赓六撰。刊于1684年。本书汇辑历代有关妇科著作中的理论和证治,依类选编,共分月经、嗣育、胎产、产后、崩带、带下和杂证七门,列病证163种,引录各家论述700余条,并附加按语,予以补充或订正。本书资料较广博,对妇科临床辨证有一定参考价值
六经图
十卷。宋杨甲撰,宋毛邦翰补。杨甲字鼎卿(一说为嗣清),遂宁(今属四川省)人,乾道二年进士,有诗文传世。邦翰字号及生卒年月均不详,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乾道初官抚州州学教授,终于转运判官。该书成于乾道中,曾勒碑昌州郡学,具体图目已不可考,经毛邦翰补后,包括《易》七十图,《书》五十五图,《诗》四十七图,《周礼》六十五图,《礼记》四十三图,《春秋》二十九图,共六经三百零九图。后在流传过程中,该书篇目、卷数甚至书名皆被后人随意增减。现存有明刻本六种。另有《五经图》六卷二种,为明刻本,实亦此书。
止学
《止学》是隋朝大儒王通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祥;能够思虑周祥,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