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赞

- 姓名:巨赞
- 俗姓:潘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江阴人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1984年4月9日
- 民族族群:
巨赞法师(1908年~1984年4月9日),俗姓潘,名楚桐,字琴朴,江苏江阴人。我国当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佛学家、爱国活动家。幼读私塾,1927年毕业于江阴师范学校。同年入上海大夏大学就读。1929年春,回江阴担任金童小学校长,并秘密参加共产党。1930年秋被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下令通缉,逃亡杭州。次年经太虚法师介绍,乃至杭州灵隐寺从却非老方丈披剃出家,取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改名巨赞。同年受戒于金陵宝华山。不久去重庆汉藏教理院教书。1933年人南京支那内学院深造。越四年至厦门南普陀闽南佛学院任教。1938年经香港入湖南,在南岳佛学讲习所开讲席,从事抗日救亡的活动,成立 “南岳佛道救难协会”、“佛教青年服务团”,任副主任兼宣传股长,出版佛教抗日壁报《佛青》。1940年到广西桂林,任月牙山寺住持,广西佛教协会秘书长,创办佛教刊物《狮子吼》。翌年任龙华寺住持。1944年赴广西北流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任教授。1946年回杭州灵隐寺,任浙江省及杭州市佛教协会秘书长。1948年在杭州主办武林佛学院,因时局影响,未能如愿。1949年4月由香港到北京。10月,作为佛教界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任 《现代佛学》 主编。1952年,参与发起筹备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任副主任一职。1957年,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文革”中,蒙冤入狱7年。1975年出狱后,继续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致力于佛教宣传和学术工作,筹办 《法音》一刊。又曾代表中国佛教协会首次出访香港。1984年4月9日,因劳累过度,病逝于北京。
巨赞法师博闻强记,敏而好学,通晓英、日、俄、德、法语。平生著述颇多,主要有《灵隐小志》、《评熊十力所著书》、《佛教的回顾与前瞻》、《龙树提婆与无著世亲》、《天台与嘉祥》、《禅宗的思想与风范》、《般若思想在中国汉族地区的发展》、《关于玄奘法师的会宗论》等。他对中国佛教研究比较宽泛,涉及人物、宗派、思想、经典等各个领域,主张佛教改革,提出了佛教 “生产化”、“学术化”的思想。对印度佛教也作了深入探索,考察了印度佛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对印度大乘佛教的空宗 (中观派) 和有宗 (瑜伽派) 作了区别,指出了实质的不同。他出自佛门,因而他的研究不只是“纸上谈兵”,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巨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
又名《后村千家诗》。诗总集。宋刘克庄(号后村居士)编。通行本二十二卷。录唐五代及宋人五七言律诗、绝句共一千二百余首,按时令、节候、气候、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乐、禽兽、昆虫、人品十四门类分编,每门中再分小类。其中唐人入录者凡六十五家,宋诗又多于唐。所选诗多脍炙人口、通俗易懂,但时有割裂长篇以成短章之病。有清扬州诗局刻曹寅《楝亭藏书十二种》本,上海古书流通处据以影印,但讹脱较多。另明抄二十五卷本藏北京图书馆,较之通行本增出宴赏、性适两门,文字亦稍歧异,但有佚缺。更有分前集与后集者,其前集存十五卷,大体与通行本同,后集存六卷,为通行本所无,有元刻残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另有贵州人民出版社校注本,名为《后村千家诗校注》。
甲申沧州纪事
一卷。明末清初人程正揆撰。程正揆初名程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清溪道人,湖北孝感人,为明崇祯进士、翰林,书画家。程正揆弘光时以谕德降清,授光禄寺丞,官至工部侍郎。著有《清溪遗稿》、《读书偶然录》。《甲申沧州纪事》记崇祯末年程正揆奉诏出使南京,路至沧州,闻李自成攻占北京,踉跄南逃,狼狈不堪。逃至德州遇阻,被大顺军四处搜捕,遂潜回沧州,纠集旧明故臣反叛。反叛之日假托太子名,以诏书为号召,借吴三桂声势,纠众杀害大顺守官,祭奠崇祯帝灵位,缴印符十七件,据沧州近月余。后闻清下递发令,遂渡归南京。《甲申沧州纪事》所记为作者亲身经历,可见明末官僚对大顺政权的仇视与反抗。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甲申沧州纪事》为《沧州纪事》,并考订其为程正揆《先朝遗事》之下半篇。《甲申沧州纪事》有《荆驼逸史》本。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
表状笺启类书仪是敦煌写本书仪中极具特色与研究价值的一种书仪类型,具有极高的文献学,历史学,文学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书仪是中古时代士大夫写信的范本和生活礼仪规范,所藏的文献,生动而深入地分析了敦煌宝藏的艺术特点,目光独到,分析精当。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
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一卷,日本圆仁撰,编号二一六五。
天然居士怀净土诗
前有叙文五篇;诗文首以警策四众为冠,终则劝以禅净兼修。分怀净土诗、十六观门、九品往生、儒释一贯、禅净兼修五部分,共一四九首。超机在跋文中评此诗‘句句浊世之津梁,行行迷途之宝筏,片言只字皆从本性中流出,吐尽诸佛肝肠,竭尽历祖心髓,实为儒门之道眼、释氏之法幢。’书后另附有跋文三篇、净土题词、天然小传。
法句经
又名《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集》、《法集要颂经》等。佛教经典。古印度法救撰,1卷。中译本有古代葛氏、竺得炎、支谦、法炬、法立、僧伽跋澄、佛念,天息灾等人古汉语译本,现代有法舫、了参等人现代汉语译本。各译本篇章不同,有900偈、700偈、500偈,1000章等多种形式。其中吴时支谦译2卷,39品,752偈本和宋时天息灾译4卷本较为通行。巴利佛典里此经收入阿含《小部》第2卷,共26品,423偈。法救(Dharmatrata 约1世纪),据《大毗婆沙论》卷1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所以本经实际上是法救从各派佛典里“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支谦《法句偈序》)而纂集的。本经主要收录了有关佛教道德的格言,阐述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遵循的佛教道德标准。主张佛教徒要抛弃世俗的烦恼欲望,潜心诵读经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趣向涅槃解脱境界。在古印度,它通常被作为佛教初学者入门读物。支谦称其“此乃始进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本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里影响甚大,为佛教徒和学者必读书,以此作为道德指南和思想理论基础。每个出家人首先要熟读此经,受戒之前要求背出全部偈文,不然就不能受戒。本经文辞优美,韵律娴熟,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是一部优秀的巴利佛教文学古典著作,在巴利佛教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