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

- 姓名:帕斯卡
- 全名:布莱士·帕斯卡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法国中部克莱蒙费朗
- 出生日期:1623年6月19日
- 逝世日期:1662年8月19日
- 民族族群: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1662年8月19日),法国数学家。生于法国中部克莱蒙费朗(Clermont-Ferrand),卒于巴黎。3岁丧母,8岁时全家迁往巴黎。其父E.帕斯卡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数学家,帕斯卡是在他父亲精心教育下长大的。起初,E.帕斯卡希望自己的儿子先打好古典文学基础,不许他过早地接触数学,把一切数学书都收藏起来,这一禁令反而激起帕斯卡的好奇心。在他12岁时,追问父亲几何学是什么,父亲简单地回答说:“几何学是描绘一些规则的图形并揭示各图形间关系的科学”。并不准帕斯卡再追问。然而帕斯卡的心情不能平静,仔细考虑父亲的话,用木炭和粉笔在地砖上作图,描出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等,并竭力去理解这些图形的性质。他自行定义,称直线为“木棍”,圆为“车轮”,圆周为“戒指”,平行四边形为“拉偏的方块”等。小帕斯卡面对这些图形冥思苦想,终于发现了它们的某些性质。他把这些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很显然的”,用这一类去证明另一类“不很显然的”。“定理”和“公理”的概念就这样出现在小数学家的思维中,他竟然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当他父亲得知儿子已发现他的“木棍和车轮”的几何时,惊喜若狂,取消了对他的一切禁令,并亲自教他数学。1635年,巴斯卡开始读第一本数学著作——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只用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它。此后他经常跟随父亲去参加梅森主持的讨论会,16岁时就能在讨论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帕斯卡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圆锥曲线论》(Essay pour les coniques 1639)发展了德扎格(G.Desargues)的工作,其中发表了著名的“帕斯卡六边形定理”:“内接于圆锥曲线的六边形的三组对边的交点共线”,这成为射影几何的基本理论之一。帕斯卡的这篇论文受到同时代数学家的高度赞扬。笛卡儿甚至不相信这是16岁的帕斯卡独立完成的。帕斯卡在无穷小分析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用几何形式描述了图形面积、立体体积、曲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了求不同曲线面积和重心的一般方法。他建立的积分法的基本思想对微积分学的创立和无穷小分析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关于“微分三角形”的概念和定理对莱布尼茨创立微分法有显著影响。帕斯卡从1658年开始研究摆线,在《论摆线》(Traitégeneral de la roulette)中,他研究并解决了有关摆线的许多问题。帕斯卡还是概率论的创始人之一。1654年,他与费马通信研究解决来自博赌者的著名问题。在他的《算术三角形》(Traite du triangle arithmetique)中,建立了概率论的基本原理和若干重要的组合定理。研究了二项式展开的系数规律,提出了由这些系数所组成的所谓“帕斯卡三角形“这一三角形”早已由我国的贾宪发现,它的一系列性质对计算二项式系数及研究其组合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算术三角形》中,帕斯卡最早给出数学旧纳法的精确定义,并用它来解决问题。1642年,帕斯卡制造了一台能自动进位的加减法计算器。这是世界十第一台计算器,它的制造为后来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基本原理。莱布尼茨在此基础上制造了能作乘除法的计算机。他是液体静力学基本原理的创始人。建立了这门学科的基本规律和液压机的操作原理。1648年在他领导下进行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帕斯卡对几何学的哲学基础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公理和定义的意义,并说明它们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他认为可以把这些概念推广到其它学科和人类思维领域中去。推出了“一切超越了几何的都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力”这一著名观点。帕斯卡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由于他对精确科学的抽象性感到失望而转向哲学和宗教。1655年之后,一直住在詹森(Jansen)教的修道院里,过着半僧侣式的生活。他终生为病魔所缠,只活了39岁。
帕斯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耶稣传
德国施特劳斯著。2卷。1835—1836年出版。为杜宾根学派的代表作,是《圣经》批判著作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论述了其他一些德国学者的耶稣传记,认为自己的耶稣传是经过批判处理的耶稣传而有所不同,并对福音书的来源作了分析与证明,然后论述了耶稣的生平轮廓。提出福音书的神话说,认为耶稣实有其人,但福音书的故事并不合于其人的历史。福音书也不是目睹耶稣活动而记述下来的历史,乃是把旧约圣经中的救世主概念运用于耶稣其人身上而构造出来的神话。认为神话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是人民的精神,或基督教社团精神的产物,是在这个社团之中凭教徒的口传而逐渐构造出来的。基督教社团精神影响了这些福音书的作者,他们以耶稣的生命作材料,加以神话的修饰,说成是一种超历史的永恒真理,即道成肉身的思辨观念。神变成了人,这就使无限的东西与有限的东西、神的本质与人的本质联系了起来,这就是人类。道成肉身的观念表现其自身于许多例子中,相互补充,而不是在一件事上表现其整体的完全性。神话是用作为复活、升天等主体的单个的人来代替人类,因而神的儿子就是人类。该书指出批判方法的意义,认为任何教义均有其历史性:一种教义在一个时间中是合理的,一旦时过境迁,就不一定合理,因而要通过批判方法加以改造,使其合于新的历史条件。他把这种批判方法也叫做历史方法。
扬州府图说
《扬州府图说》是明代以地方行政区作范围而绘制的全景式设色地图,传本极罕。著撰人不详,共收编有12幅画,分别描绘了扬州全府以及江都、瓜州、仪征、秦兴、高邮、兴化、宝应、钦州、如皋、通州和海门等11个都的风貌。每幅画均附有一篇文章,介绍所绘各都的历史。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紧邻长江,自唐朝以来,一直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主要贸易港口。这部作品提供了显示其历史地位的本文及视觉证据,也记载了从现存历史记录无法得知的事件。如《通州图说》记录了发生在嘉靖33年(1554年)的倭寇事件。根据此文所记的年月,以及写本字体,此画册可追溯至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图片参阅pdf版】
印学管见
亦称《古铁斋印学管见》。印学论著。清冯承辉撰。一卷。论述治印下笔、结字、运刀、构思的内在矛盾。指出“古朴”与“秀气”、“疏落”与“整齐”、“光洁”与“锋芒”、“直”与“曲”、“虚”与“实”、“出”与“入”、高”与“低”、“绚烂”与“平淡”等审美范畴在篆刻艺术中的对应关系。强调直逼古人而又有独特风貌的创作精神。推崇“变化从心,笔意古雅”;“真力弥满,操纵自如”;“风神畅适、体度端凝”;“朴茂浑厚,矩矱前人”的时代审美风格,反映其独特的美学见解。有《古铁斋》本、《篆学琐著》本,《历代印学论文选》据此校勘收入。
云林集
二卷。明危素(1303—1372) 撰。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朴,金溪(今属江西)人。曾仕于元。入明为翰林侍讲学士,晚年谪居和州。能诗文,亦善书法。著有《说学斋稿》四卷、《云林集》二卷。此集皆在元代所作之诗,由纳新编次成集。危素家居江西临川,相近有云林山,尝读书其上。方方壶作《云林图》,陈旅等俱赋诗以记其事,故以云林为集名。朱彝尊《曝书亭记》有此书跋,称发雕于后至元三年(1337)。则朱彝尊所见,乃元时旧版。此本卷帙相符,盖犹从原刻钞传。特朱彝尊跋称前有虞集《序》,而此本所载乃虞集《赠行序》一篇,与诗集无涉,似为后人所附。其《静志居诗话》,称前有虞集《送行亭》,则已自知其误而改之。危素于元末负盛名,入明以后,其人不为世所重,其文亦遂不复收拾。故《说学斋集》仅存在元之文,而此集亦仅存在元之诗,不足尽危素之著作。其诗圆润朗爽,气格雄伟,风骨遒上,尽管不够含蓄,却清新可诵。就诗论诗,不能不推为元季一作者。原集共有诗七十六首,浙江鲍氏知不足斋本,复从他书搜采,增入补遗十四首,较为完备。有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起信论续疏
起信论续疏,二卷,明通润述疏并序。附大乘起信论主马鸣菩萨略传。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
元广福大师僧录管主八撰,共一百七十五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