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

- 姓名:乔治·艾略特
- 别名:
- 性别:女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华威郡
- 出生日期:1819年11月22日
- 逝世日期:1880年12月22日
- 民族族群:
玛丽·安妮·“玛丽安”或“玛丽安”艾凡斯(Mary Anne“Mary Ann”Or“Marian” Evans,1819年11月22日-1880年12月22日),笔名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英国女小说家,原名玛丽·安·埃文斯。1819年11月22日生于沃里克郡,父亲是一个大庄园的代理人。1828至1835年,曾在宗教色彩很浓的学校学习,受福音派基督教的影响很深。她智力很高,通晓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和拉丁语,熟悉英格兰中部地区方言。1841年,她随父亲迁居考文垂,结识了制造商、哲学家查尔斯·布雷,在其著作《基督教起源的调查》的影响下,她很快转变了宗教信仰,声明不再去教堂。1844年艾略特参与翻译德国学者D.F施特劳斯的著作《耶稣传》,于1846年匿名发表。1850年她到伦敦,担任《威斯敏斯特评论》助理编辑,并认识了著名记者、作家刘易斯,后与他公开同居。1854年7月,她翻译了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以真名出版,并随即与刘易斯迁居德国。在魏玛和柏林期间,她为《威斯敏斯特评论》写过一些她最优秀的散文,翻译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在刘易斯的鼓励下,她将注意力从哲学转向小说,于1856年开始小说创作。写了三部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中篇小说:《阿莫斯牧师的悲惨命运》(1857)、《吉尔菲尔先生的爱情故事》(1858)和《珍尼特的悔悟》(1858),立即获得成功。这些小说起先在《布莱伍德杂志》上分期连载发表,后来又以乔治·艾略特的笔名集纳为《教区生活场景》重新出版(共2卷,1858)。
1859至1876年,她共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3卷,1859)、《弗洛斯河上的磨坊》(3卷,1860)、《织工马南》(1861)、《罗慕拉》(共14部分,1862年7月至1863年8月)、 《费利克斯·霍尔特》(3卷,1866)、 《米德尔马奇》 (共8部分,1871—1872)和她的最后一部小说《但尼尔·狄隆达》(1876)。
艾略特的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无韵诗剧《西班牙吉卜赛》(1868)、散文集《对西奥弗拉斯图斯其人的印象》(1879),以及由刘易斯编纂的《随笔及笔记点滴》(1884)等。
1878年刘易斯病故。1880年5月艾略特与比她小20岁的老友约翰·克罗斯正式结婚。同年12月22日于伦敦逝世。
乔治·艾略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香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22卷。范浚撰。此书卷1为古赋,卷2至卷3为诗,卷5、卷6为杂著,卷7至卷9为论,卷10为书总论,卷11至卷15为进策,卷16、卷17为记,卷18、卷19为书,卷20为启,卷21为传,卷22为墓志、祭文。卷首列宋人陈岩肖序,书后附元人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此书为作者门人高栴编,其侄范端臣刊刻。据吴师道后序说:金履祥《四书考证》已称范浚集不传,“至顺辛未始得先生文七卷于亲友应氏家,盖其首编也”。“一日先生族孙俊来言,家藏缺一至五卷,惜其无从补也。于是忻然畀之,足以成编。”除《四库全书》辑入此集外,《四部丛刊》续编也收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本。此本除将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移至卷端陈岩肖序之后,另有明人胡应麟序。书后附《范蒙斋先生遗文》及《范杨溪先生遗文》。最后还有姜殿扬跋。胡应麟序称“其诗文不甚概于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
夜雨秋灯录
文言小说集。清宣鼎撰。三集,十二卷。鼎字瘦梅,安徽天长人,清末小说家。兼工书画,做过幕僚,终生不仕,曾寓沪卖画为生。著有《粉锋图咏》、《返魂香传奇》等。作者有感于晚清社会腐败,受《聊斋志异》影响而成此编。成书于光绪年间,收文一百一十三篇,约二十万字。多写奇闻异事,揭露清季腐败现象。叙事委婉,辞采富赡,艺术上有可取之处。名篇有《麻疯女邱丽云》、《卓二娘》等篇。《笔记小说大观》提要谓其宗旨“不外劝善惩淫,绮而不妖,质而不俚,趣味浓郁,辞事新鲜,洵可上匹柳泉(《聊斋》作者蒲松龄),近侪遁叟(《后聊斋志异图说》作者王韬)。”概括出此书内容要旨及艺术成就。鲁迅亦以此编与王韬书比并,谓其笔致为“聊斋一流。”有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大一统书局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八五年岳麓书社铅印本,一九八六年齐鲁书社《清代笔记小说丛刊》本。
避暑漫钞
笔记。题宋陆游编。一卷。书中所录包括唐、五代及两宋人笔记中若干条目,每条之下,均注明所抄书目。内容则以轶闻逸事为主,亦有涉及文学与文人者(如李煜亡国前后之事,唐代宫廷之俳优戏等)。因所抄之书有今不见传本者,故具有一定价值。此书《宋史·艺文志》未著录,书前无序、后无跋。有《古今说海》、《历代小史》、《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马氏南唐书[四库本]
三十卷。宋马令撰。马令是江苏宜兴人。陈振孙在《书录解题》中记载马令曾有自序称祖父为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故辑成《南唐书》。但该自序后佚失不见。《南唐书》首为《先主书》一卷、《嗣主书》三卷、列后妃公主而附录列女二人;《次宗室传》一卷、列楚王景迁等十二人,而从度、从信二人有录无书。其余有《义养传》一卷、《列传》四卷、《儒者传》二卷、《隐者传》一卷、《义死传》二卷、《廉隅传》、《苛政传》二卷《方术传》一卷、《诙谐传》一卷等等。该书欲规仿五代史记,颇类效颦,且于诗话小说不能割爱,亦不免芜杂琐碎。比之于陆游重修本,多有不及。但马令书法谨严不苟,亦有一定功劳。此书有《墨海金壶》本、《述古丛抄》本、《藏修堂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宗门无尽灯论
凡二卷。日本临济宗僧东岭圆慈(1721~1792)着。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圆慈以宗由第一、信修第二、现境第三、实证第四、透关第五、向上第六、力用第七、师承第八、长养第九、流通第十,次第阐示信心修行之法门,卷末附录行持论一篇。‘无尽灯’系取一灯分百千灯,灯灯无尽之义。
辩伪录
凡五卷。元代祥迈撰。又称至元辩伪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祥迈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敕撰著本书,以驳斥道教之伪说。其起因系由于南宋理宗宝祐三年(元宪宗五年,1255),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李志常等强占寺院四百八十二所,毁坏佛像、宝塔,改建为道观,并传布老子化胡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引起佛道二教激烈争论。元世祖于至元十八年命佛道二家辩论道家经典之真伪,后将道德经以外之道书悉数焚毁,并命祥迈撰此书。书之前半部共十四篇,驳斥道家、道教之说;后半部记述元定国号(1271 )前后佛道争斗之原委,并附有关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