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铉

- 姓名:张铉
- 别名:字用鼎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铉,字用鼎。陕西省浮光人。曾任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以能文博雅著称于时。著有《至大金陵新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张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南诏野史
民族地理著作。是编取材于《白古通记》,史籍及传闻,辑录为是编。不载成书年。记事止万历十三年(1585)。二万余字。首载南诏星野、称名、古迹,六诏及其历代称名,南诏历代名宦、乡贤、名贤、源流、元明选举。其次概述历代相传之大白国(崖国)、拜国、建宁国、大封民国、长和国、大天兴国、义宁国、大中国、后理国,复次记大蒙国传十三世,长和国传三世,天兴国、大义宁国一世,大理国十四世,大中国一世,后理国八世,段氏总管传十二世殿后。自大蒙国至段氏总管传世,以世系为纲,纪年系事,条理明晰。虽史料多录自他书,颇便检阅。内容以蒙段史事为主,如载大蒙国劝龙晟与缅战争及通缅水陆交通里程颇翔实。故历代云南志书及考究滇史之作,多所征引。惟文中杂糅神话,佛教怪异之说。可供研究云南史志参考。是书今传本数种,内容详略,标题均有差异。以清珠碧山房抄本为善本,有《云南备征录》本,光绪六年胡蔚刻本。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中华书局1984年)可供参考。
喻选古方试验
方书。清喻昌撰。四卷。昌有《尚论篇》 已著录。本书约十二万字,选录《本草纲目》所附方剂,予以分类编辑而成,间附亲试之单方、验方。卷一,为合药分剂法则、养生须知、患病须知、服药须知、食物宜忌、通治方四首等内容。卷二,杂证上、中、下三部。包括头病、目病、面病、肠风下血、诸淋等六十四种病证。卷三,妇科。包括调经、崩漏、带下等九种病证。卷四,儿科。包括小儿诸病、小儿惊痫、小儿诸疳、痘疹四大类。外科。包括折伤跌扑、虫兽伤、中毒及食物毒等十三种病证。凡九十二种病证,近二千首方剂。分类详明,每种病证,又详列治法,易于读者检索。对研究《本草纲目》及临床运用均有帮助。有道光十八年 (1838)梅春华家刊本,裘吉生 《珍本医书集成》 本。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公孙弘、东方朔、陈皇后、卫子夫、钩弋夫人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今有《古今说海》本、 《历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及《粤雅堂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等。
史通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撰。二十卷四十九篇。书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内篇三十六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十三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刘知几在该书中批判了史学著作中流行的宿命论观点,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汉书》之类史籍专列五行、符瑞等《志》,把灾异、图谶、神怪故事作为天命的征兆,穿凿附会,大量记载,则斥之为“言无准的,事涉虚妄”,主张废除。认为历史是变化发展的,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去评判人物和事件,决定写史的详略。还反对是古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认为史家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而特别重视“史识”。对于写史,则提倡直笔,主张“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要求做到“不掩恶,不虚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并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进行讳饰的史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史通》中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卓越见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史通》在重视人事作用的同时,往往把某些统治人物的性格、道德、智能等看作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说明作者的史观仍属唯心主义的范畴。注本有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新标点本又附录《史通补释》、《史通通释补》和《史通增释序》三种。
异部宗轮论
梵名Samayabhedoparacanacakra 。全一卷。印度世友(梵Vasumitra ,西元一、二世纪顷)撰,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异部,指部派各异;宗轮,指各部派宗旨互异,如轮转不定。系小乘佛教之作品。以说一切有部教义为基础,并叙述小乘佛教二十部派产生之经过,及各部派教义之异同。为研究部派佛教史者所必读。其异译本有真谛之十八部论(或疑为姚秦鸠摩罗什所译)、部执异论各一卷。注释书有窥基之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卷。
六趣轮回经
一卷,马鸣菩萨集,赵宋日称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