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田炼三郎

柴田炼三郎
  • 姓名:柴田炼三郎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冈山县邑久郡鹤山村
  • 出生日期:1917年3月26日
  • 逝世日期:1978年6月30日
  • 民族族群:

柴田炼三郎(1917年3月26日-1978年6月30日),日本作家。婚后改名斋藤炼三郎。出生于冈山县邑久郡鹤山村(现备前市)地主柴田知太家,排行第三。在庆应义塾大学预科三年级的时候,在“三田文学”上发表《十圆纸币》。1940年和斋藤毅子结婚,入赘斋藤家改名为斋藤炼三郎。同年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科毕业,在日本出版协会工作。同年,长女美夏江出生。1942年入伍,1945年做为卫生兵被派遣到南方途中遇到埋伏,柴田炼三郎乘坐的船只被击沉,在海上整整漂流了七个小时才获救。战争结束后,田所太郎、大桥镇子的“日本读书新闻”复刊,柴田担任杂志“书评”栏目总编。同时期在“三田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文艺评论。师从佐藤春夫,1949年开始全面创作,1951年6月发表于“三田文学”的《死亡面具》(デス·マスク)获第25届芥川奖、第25届直木奖候补。第二年以《耶稣之裔》(イエスの裔)获第26届直木奖。同年历史小说《真说河内山宗俊》发表,1956年,在新创刊的“周刊新潮”上连载“眠狂四郎”系列,战后虚无主义的代表人物,武士眠狂四郎登场,剑豪小说(等同于中国的武侠小说)因此繁荣起来、柴田炼三郎也被冠以“剑豪作家”的名头。1969年《三国志英雄传》获第4届吉川英治文学奖。柴田炼三郎也经常发表随笔、散文。1978年因心肺毛病在庆应义塾大学医院去世,享年61。墓地在东京都文京区的传通院。

柴田炼三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尉缭子

尉缭子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入《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必读的军事教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29篇,并注“六国时”三字,另著录兵形势家有《尉缭》31篇。今本共5卷24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武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尉缭子》将战争分为“挟义而战”的义战与“争私结怨”的非义战两种,赞成“诛暴乱、禁不义也”之义战,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之非义战,指出杀害无辜,滥施武力是强盗的行径。认为将帅应有良好的品德,“勤劳之师,将必从己先。故暑不立盖,寒不重裘,有登降之险,将必下步。”(《战威》篇)“凡将,理官也”,应“不私于一人”(《将理》篇),公正地处置各种事情。指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兵谈》篇)是将帅应具有的素质,而“心狂”、“耳聋”、“目盲”则是为将者的弊病,应加以避免。主张对士兵进行道德教育,“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战威》篇),认为只有“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重刑令》篇),才能使军队“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制谈》篇)。《尉缭子》的武德思想是以“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是反对“卜筮”、“祷词”等迷信做法而重视人的因素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具体表现。此书集先秦法兵家之大成,被后人称誉为“不在孙武之下”的兵书名著,在军人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医方拾锦

医方拾锦

清代田绵淮撰,方书,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不分卷。分头、面、耳、目、口、齿、鼻、声音、周身、茶酒、杂方、足、救饥、诸伤、诸虫伤、辟虫、污衣十七部,汇收验方二百五十三首。选方偏重头面部疾患,多为简便验方。

前汉刘家太子传

前汉刘家太子传

变文。古代民间讲唱文学的最初形式。全文共有甲、乙、丙三卷,但都已首尾残缺。1899年发掘于甘肃敦煌千佛洞石室。原文1卷。又题《刘家太子变》。附有西王母赠桃、宋玉荐友、郑简公作书“举烛”、汉哀帝断袖4则故事,内容与正文无关,有人认为颇似后来“说话”中的“入话”。《前汉刘家太子传》叙写汉朝帝位被王莽篡夺,太子隐逃到南阳。南阳有一张老,其子夜梦太子前来,便按梦中指示接太子来家,假充养子。朝廷悬赏捉拿,太子逃出城外,口中含7粒粳米,并含竹简以呼吸,藏在土中7天7夜得以逃脱。后经耕夫指点,去昆仑山太白星处,得其言教,遂兴兵恢复汉家帝业。此作品被录入王重民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明光宗实录

明光宗实录

明官修。八卷。记光宗在位期间史事。天启初年,以叶向高等为总裁官,与《神宗实录》同修,三年(1623)成书。后魏忠贤当国,以其党霍维华主持改修,对原稿大加涂抹。改本未及上而熹宗死,至崇祯元年(1628)始进呈。事后,霍本与叶本并存皇史宬。今之影印本为叶本。

佛遗教经译注

佛遗教经译注

全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作《佛临般涅槃略说教戒经》、《佛临般涅槃经》,简称《遗教经》。鸠摩罗什译。1卷。记释迦临终前对众比丘所作关于持戒、四谛等的教诫。收入《大正藏》第十二册。流传较广。

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

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

元翰林学士安藏译,有二十二像,每像有七言颂四句,后有结偈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