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贝哈里·戴

拉尔·贝哈里·戴
  • 姓名:拉尔·贝哈里·戴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加尔各答
  • 出生日期:1824年12月18日
  • 逝世日期:1894年10月28日
  • 民族族群:

拉尔·贝哈里·戴(Lal Behari Day 1824年12月18日—1894年10月28日)印度作家和记者,他皈依了基督教,并自己成为了一名基督教传教士。


拉尔·贝哈里·德伊于1824年12月18日出生在加尔各答附近的森纳帕拉西,属于孟加拉邦苏瓦纳·班尼克(Suvarna Banik)种姓家庭。他的父亲拉达卡南塔·德伊·蒙达尔是加尔各答的一个小票经纪人。他在乡村学校接受了初级教育后,与父亲一起来到加尔各答,并被亚历山大·杜夫牧师(Reverend Alexander Duff)的通用教会学院(General Assembly Institution)录取,在那里学习了从1834年到1844年。(杜夫学院现在是苏格兰教会学院;他是杜夫接收的首批五名学生之一。)在杜夫的指导下,他于1843年7月2日正式皈依基督教。1842年,在他受洗的一年前,他出版了一本名为《印度教信仰的谬误》的小册子,并因该书赢得了当地基督教团体颁发的最佳论文奖。


从1855年到1867年,拉尔·贝哈里是一名苏格兰自由教会传教士和牧师。从1867年到1889年,他在贝拉姆布尔和胡格利的政府管理学院担任英语教授。在他职业生涯的鼎盛时期,他曾在几所教堂任职,并于1867年加入贝拉姆布尔学院担任校长。后来,他成为加尔各答大学胡格利莫辛学院的英语和精神与道德哲学教授,并从1872年一直担任该职务至1888年。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也是亲英的印度政权的支持者,他反对统治阶级对土著居民实行任何歧视。


拉尔贝哈里·德伊以对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深厚知识而闻名。在布尔丹工作的期间,他密切地观察了农村生活,并将这一经验应用于《孟加拉农民生活》(1874年)一书中。当时地主和佃农的关系已经恶化,孟加拉各地都有农民的不满情绪。《孟加拉农民生活》解释了这种状况的原因。拉尔贝哈里反对“札明达里”制度,他可能是第一个调查并报告在永久定居制度下被剥削阶级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人。他的同时代人班基姆·钱德拉·查托帕迪亚、佩里·钱德·米特拉和迪纳班杜·米特拉也强烈地写了关于农民和被剥削阶级问题的文章。他们的观点对1880年的租金委员会报告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了著名的1885年孟加拉佃农法的颁布,该法案被誉为孟加拉农民权利的《大宪章》。


拉尔贝哈里牧师还写了两部小说,《恰拉姆库希》(1859年)和《戈温达·萨曼塔》,这两部小说描绘了在札因迪里制度下农民所遭受的苦难。1874年,他的《戈温达·萨曼塔》获得了乔伊·基森·穆克杰爵士提供的500卢比的奖项,乔伊·基森·穆克杰爵士是孟加拉最开明的地主之一,该奖项是颁发给“用孟加拉语或英语撰写的最佳小说,描绘了‘孟加拉农村人口和工人阶级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的作品。


拉尔·贝哈里·戴可能是第一位收集孟加拉民间故事的学者,他编纂了《孟加拉民间故事集》(1875年)。这部学术著作在整理乡村孟加拉的文化遗产方面开创了先河。这部汇编不仅保存了本有可能失传的民间故事,还为现代民间文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拉尔贝哈里也是孟加拉语教育和本土语言教育的坚定拥护者。他在自己创办并编辑的半月刊《阿鲁诺达亚》(1875年创刊)上发表了关于教育在本土语言中的重要性的文章。这些观点受到了亨特委员会(1882年)的重视,该委员会是为在贫困阶层中普及教育而设立的教育委员会。


他还是三本英文杂志的编辑,分别是《印度改革者》(1861年)、《星期六评论》(1866年)和《孟加拉杂志》(1872年)。除了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外,拉尔·比哈里还为《加尔各答评论》和《印度爱国者》杂志撰稿。他是贝登协会和孟加拉社会科学协会等许多协会的成员。他于1877年被授予加尔各答大学院士称号。拉尔·贝哈里·戴伊于1894年10月28日逝世,地点是加尔各答。

拉尔·贝哈里·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金石例

金石例

元代文章理论著作。10卷。潘昂霄著。《四库全书》曾据山东巡抚采进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本书卷1—5记述志铭的源流,对于品级、茔墓、德政、神道、家庙、赐碑等有关制度,一一详考。卷6—8以唐代散文家韩愈所撰碑志为例,对于家世、宗族、职名、妻子、死葬日月等内容,都条列其文,标为程式。卷9专门评述金石文体。卷10为史院凡例。在本书中,潘昂霄强调文章“各有其体,不知其体,则喻人无容仪,虽有实行,识者几人哉”。对于具体写作技巧,他是十分重视的,起头、结尾、层次、波折都给予足够的关切,认为这些地方“要须自得于古人”。《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昂霄是书,以《金石例》为名,所述宜止于碑志,而泛及杂文之格与起居注之式,似乎不伦。”“其书叙述古制颇为典核,虽所载‘括例’但举韩愈之文,未免举一而废百,然明以来,金石之文往往不考古法,漫无矩度,得是书以为依据,亦可谓尚有典型。”本书是由潘昂霄之子潘诩刊刻于元至正五年(1345),元代曾刻过3版。本书自问世以来影响较大,曾编入《式训堂丛书》等多种丛书,并与明人王行的《墓铭举例》4卷、明末清初人黄宗羲的《金石要例》1卷,合刊为《金石三例》。近人缪荃孙还专为本书撰有札记1卷,与本书合刊于《随庵徐氏丛书》之中。

汉字简化方案

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一表,包含230个简化字,从方案公布之时通用;第二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二表,包含285个简化字,其中的95个简化字从1956年6月起开始试用;第三部分即汉字偏旁简化表,包含54个简化偏旁,有30个根据这个表推出的简字从公布时开始试用。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总结使用简化汉字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简化偏旁的应用范围,并编印《筒化字总表》,共收2236个简化字,一共简化了2264个繁体字。这些简化字在笔画上减少近一半。表中所列简化字约占现代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的1/3。它为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创造了条件,为汉字信息的现代化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的幸福

最后的幸福

长篇小说。张资平著。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7月初版。写于1926年11月1日至12月6日。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美瑛先不愿嫁人,年纪大后想嫁农民阿松又嫌对方穷,想嫁小商人松卿又觉得他丑陋,最终与表兄成亲仍后悔,遂与妹夫勾搭同居。去南洋寻夫时,她与松卿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染上梅毒流产将死。

左宗棠全传

左宗棠全传

秦翰才著。写成于1949年初,历时十几年,四易其稿,是首部系统研究左宗棠的专著。为撰写《全传》,作者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前人著作,引用书目多达360余种,在已有的左宗棠研究著作中,无能出其右者。为了查找史料,有一段时期,秦翰才先生在上海鸿英图书馆将《申报》从创刊号始至左宗棠逝世止十多年的报纸逐日翻阅一过,而书中引用的《申报》材料不过十数条。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极可称道的。总之,《左宗棠全传》足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左宗棠全传》以治军理政为中心,全面评述了传主的一生事迹。

出劫纪略

出劫纪略

史料笔记。不分卷。明末清初人丁耀亢撰。成书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生卒年不详。山东诸城人。明诸生,顺治二年贡生。曾任容城教谕、惠安知县。他工诗文,长于戏剧。所著除本书外,尚有《丁野鹤诗钞》及《赤松游》、《表忠记》等传奇行世。本书是研究明末山东诸城等地战乱和李自成大顺地方政权的重要资料。其体例采用分类叙述。全书共分子目十三项:山居志、峪园记、山鬼谈、明真空和尚传、航海出劫始末、从军录事、乱后忍侮叹、避风漫游、皂帽传经叹、陆舫记、孤侄贻谷出险记、保全残业示后人存记、述先德家谱族谱序。书中详细记述了丁耀亢家的家世、产业及其亲身经历的明末清初的劫难遭遇,故名该书为《出劫纪略》。

论语通释

论语通释

一卷,清焦循著。本书将《论语》的内容择出十五个专题,每题一篇进行通释。十五篇为:释一贯忠恕、释异端、释仁、释圣、释大、释学、释多、释知、释能、释权、释义、释礼、释据、释君子小人。该书认为,历代儒生释《论语》,多失孔子的本旨,而原因在“未尝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也”。此书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为主,“复以孟子之言参之”,“佐以《易》、《诗》、《春秋》、《礼记》之书,或旁及荀卿、董仲舒、扬雄、班固之说”(《前序》)。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仁恕是圣人之道的核心与全部内容,“所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此。故其道大,其事易。”今存《清代学术丛书》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