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贝哈里·戴

拉尔·贝哈里·戴
  • 姓名:拉尔·贝哈里·戴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加尔各答
  • 出生日期:1824年12月18日
  • 逝世日期:1894年10月28日
  • 民族族群:

拉尔·贝哈里·戴(Lal Behari Day 1824年12月18日—1894年10月28日)印度作家和记者,他皈依了基督教,并自己成为了一名基督教传教士。


拉尔·贝哈里·德伊于1824年12月18日出生在加尔各答附近的森纳帕拉西,属于孟加拉邦苏瓦纳·班尼克(Suvarna Banik)种姓家庭。他的父亲拉达卡南塔·德伊·蒙达尔是加尔各答的一个小票经纪人。他在乡村学校接受了初级教育后,与父亲一起来到加尔各答,并被亚历山大·杜夫牧师(Reverend Alexander Duff)的通用教会学院(General Assembly Institution)录取,在那里学习了从1834年到1844年。(杜夫学院现在是苏格兰教会学院;他是杜夫接收的首批五名学生之一。)在杜夫的指导下,他于1843年7月2日正式皈依基督教。1842年,在他受洗的一年前,他出版了一本名为《印度教信仰的谬误》的小册子,并因该书赢得了当地基督教团体颁发的最佳论文奖。


从1855年到1867年,拉尔·贝哈里是一名苏格兰自由教会传教士和牧师。从1867年到1889年,他在贝拉姆布尔和胡格利的政府管理学院担任英语教授。在他职业生涯的鼎盛时期,他曾在几所教堂任职,并于1867年加入贝拉姆布尔学院担任校长。后来,他成为加尔各答大学胡格利莫辛学院的英语和精神与道德哲学教授,并从1872年一直担任该职务至1888年。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同时也是亲英的印度政权的支持者,他反对统治阶级对土著居民实行任何歧视。


拉尔贝哈里·德伊以对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深厚知识而闻名。在布尔丹工作的期间,他密切地观察了农村生活,并将这一经验应用于《孟加拉农民生活》(1874年)一书中。当时地主和佃农的关系已经恶化,孟加拉各地都有农民的不满情绪。《孟加拉农民生活》解释了这种状况的原因。拉尔贝哈里反对“札明达里”制度,他可能是第一个调查并报告在永久定居制度下被剥削阶级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人。他的同时代人班基姆·钱德拉·查托帕迪亚、佩里·钱德·米特拉和迪纳班杜·米特拉也强烈地写了关于农民和被剥削阶级问题的文章。他们的观点对1880年的租金委员会报告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了著名的1885年孟加拉佃农法的颁布,该法案被誉为孟加拉农民权利的《大宪章》。


拉尔贝哈里牧师还写了两部小说,《恰拉姆库希》(1859年)和《戈温达·萨曼塔》,这两部小说描绘了在札因迪里制度下农民所遭受的苦难。1874年,他的《戈温达·萨曼塔》获得了乔伊·基森·穆克杰爵士提供的500卢比的奖项,乔伊·基森·穆克杰爵士是孟加拉最开明的地主之一,该奖项是颁发给“用孟加拉语或英语撰写的最佳小说,描绘了‘孟加拉农村人口和工人阶级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的作品。


拉尔·贝哈里·戴可能是第一位收集孟加拉民间故事的学者,他编纂了《孟加拉民间故事集》(1875年)。这部学术著作在整理乡村孟加拉的文化遗产方面开创了先河。这部汇编不仅保存了本有可能失传的民间故事,还为现代民间文学研究铺平了道路。


拉尔贝哈里也是孟加拉语教育和本土语言教育的坚定拥护者。他在自己创办并编辑的半月刊《阿鲁诺达亚》(1875年创刊)上发表了关于教育在本土语言中的重要性的文章。这些观点受到了亨特委员会(1882年)的重视,该委员会是为在贫困阶层中普及教育而设立的教育委员会。


他还是三本英文杂志的编辑,分别是《印度改革者》(1861年)、《星期六评论》(1866年)和《孟加拉杂志》(1872年)。除了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外,拉尔·比哈里还为《加尔各答评论》和《印度爱国者》杂志撰稿。他是贝登协会和孟加拉社会科学协会等许多协会的成员。他于1877年被授予加尔各答大学院士称号。拉尔·贝哈里·戴伊于1894年10月28日逝世,地点是加尔各答。

拉尔·贝哈里·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说篆

说篆

印学论著。清许容著。一卷。共九则: 其一为文字起源, 归为六书; 其二为文字初创, 古文降而为大篆、小篆、隶、草、行、楷之衍变; 其三为欲法诸书, 先求执笔; 其四为欲书之时, 当心正气和; 其五为既明笔法, 后可刻印; 其六为刻印之道在文法 (指篆法)、章法、笔法、刀法, 指出 “惟浅、显、典三字,刻印之妙诀也”; 其七为字有增减之法, 当有所本, 不得杜撰; 其八为印文配合须得章法, 写数十方, 择而用之, 次得笔法, 然后用刀; 其九论用刀十三法, “以上刀法, 全在用刀之时, 心手相应, 各得其妙。” 为当时一般泛论。辑入 《篆学琐著》、《历代印学论文选》。

抱一函三秘诀

抱一函三秘诀

1卷。嗣全真大痴黄公望传。内容讲人身受胎之后,人身受胎之始,神室,刻漏,五行,采取,其药生成图说,气数物理体用,论温养,赤子,神方,金液还丹,火候要旨。抱一冥心气功术语。抱一为神形合一,冥心为入静。指气功中,进入无作无为之时,神形合一,意识宁静。出《性命圭旨全书·移神内院,端拱冥心》:“始则有作有为者,采药结丹以了命也。终则无作无为者,抱一冥心以了性也”。

万病回春

万病回春

综合性医书。明龚廷贤撰。八卷。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人。其父龚信曾任职于太医院。廷贤承家学曾任太医院吏目,有“医林状元”之称。撰有 《寿世保元》、《种杏仙方》、《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鲁府禁方》、《小儿推拿秘旨》等书。本书成于万历十五年(1587)。卷一载万金一统述、药性歌诸病主药、释形体、周身脏腑形状、人身背面手足之图、十二经络歌等篇,论述基础理论以及药性、诸病主药、形体、脏腑、经脉等; 卷二至卷八分述各科病证证治,载内科为主病证八十八种,妇科病证十三种,儿科病证六十三种,外种病证二十二种。末附“云林暇笔”、“龚氏家训”等篇。共载一百八十六种病证。内容丰富,所述病证脉因证治具备,辨证详明,论治恰切,选方精当。对后世影响较大,颇有临床参考价值。有万历三十年金陵周氏重刊本,清康熙元年(1662)刻本,同治九年 (1870) 书业德记刻本。万桂华《明代“医林状元” ——龚廷贤简介》( 《江西中医药》1982.3.31) 可供参考。

资治通鉴纲目[文白对照]

资治通鉴纲目[文白对照]

简称《通鉴纲目》,别称《紫阳纲目》。南宋哲学家朱熹与其弟子赵师渊共同编著。全书六十卷,成于乾道八年(1172)。《通鉴纲目》一书“表岁以首年,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序》)。“纲”是根据时间顺序写出的史事提纲,犹如《春秋》之经,既具有标题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史事、人物的看法,字数不多,顶格而写。“目”是对“纲”的具体叙述,即注语,字数比“纲”要多,犹如左氏之传。《通鉴纲目》虽脱胎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却不是简单的删繁就简。它根据义理的标准来裁剪历史,使历史“合于天理之正,人心之安”(李方子:《资治通鉴纲目后序》)。为之,它把取“《春秋》之义”和法《春秋》用字规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春秋》书法”加以发展和完善。《通鉴纲目》取“《春秋》之义”首先表现在辨正闰、明顺逆。认为自周至五代千余年历史只有周、秦、汉、晋、隋、唐六朝为正统王朝,其它或为僭国,或为篡贼,或为无统等。其次是严篡弑之诛,倡节义道德。认为轼君是大逆不道的,为天理所不容,要大书不隐。要褒扬尊者、贤者和死节者。最后是站在汉民族立场上强调夷爰之防。为伸明“《春秋》大义”,在书法上则极尽褒贬之能事。《通鉴纲目》是一部通过叙史来宣扬纲常伦理道德的著作,因此,它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理学著作。正如李方子所说的,《通鉴纲目》“义正而法严,辞核而旨深,陶铸历代之偏驳,会归一理之纯粹,振麟经之坠绪,垂懿范于将来,盖斯文之能事备矣”(《资治通鉴纲目后序》)。《资治通鉴纲目》版本较多,清康熙帝取明末陈仁锡刊本逐加评定,是为《御批通鉴纲目》。

建康实录

建康实录

编年体史书。唐许嵩撰。20卷。记述始于东汉兴平元年,终于陈祯明三年的史事。因所记六朝皆建都建康(今南京)而得名。以正史为本,旁采诸史、地志旧文,按时序记述历朝政权变迁及军臣事迹,兼及山川古迹。凡有异事别闻,附以记注,另行详叙。引据广博,多出正史之外。记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事迹。因六朝皆都建康,故名。记吴、东晋、宋、陈用编年体,于人物卒年下附小传;记齐、梁用纪传体。叙事除王朝兴替外,颇注意六朝古迹。修撰时征引唐初及唐以前典籍五十余种,今大都散佚,故所录多出“正史”之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兴起行经

兴起行经

凡二卷。又作十缘经、严诫宿缘经。后汉康孟详译于兴平元年至建安四年(194~199)间。收于大正藏第四册。内容由孙陀利宿缘经、头痛宿缘经、木枪刺脚因缘经、苦行宿缘经等十经组成,叙述佛陀一生中所受十难之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