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亚纳

桑塔亚纳
  • 姓名:桑塔亚纳
  • 全名:乔治·桑塔亚纳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马德里
  • 出生日期:1863
  • 逝世日期:1952
  • 民族族群:

乔治·桑塔亚纳(GeorgeSantayana,1863-1952),美国哲学家、文艺评论家、小说家、诗人。原籍西班牙,生于马德里,1872年移居美国,就读于波士顿拉丁文学校,后求学于哈佛大学,1886年获文学学士,1888年获文学硕士。在此期间获德国与英国沃克研究员基金。1889年获博士学位。1896~1897年就读于剑桥三一学院。1889~1898年任哈佛大学哲学讲师,1907~1912年为哲学教授。曾经担任过巴黎大学海德讲座,牛津斯宾塞讲座的教授。曾是全美文艺学会会员。1952年逝世于罗马。主要著作《美感》(1896)、《理性的生活》(五卷本,1905~1906)、《批判实在论论文集》(合著,1920)、《怀疑论和动物性信仰》(1923)、《存在诸领域》(1927~1940)、《在英国的独白和后来的独白》(1922)、《统治和权力》(1951)等。桑塔亚那对20世纪上半叶的自然主义哲学潮流影响甚大。但他对什么是“自然”的回答却没有定论。一方面,他声称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就是一种自然;另一方面,他又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把理念也当做自然。桑塔亚那在美学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把美当做是主观愉快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解释美的体验中所容纳的道德和知识的重要性。美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它与任何感觉器官和身体功能都是无关的,而是与被知觉的对象紧密相连。美的特征可以理解为感性过程的产物。桑塔亚那的“四个领域”的理论十分重要。四个存在领域分别为:本质领域、物质领域、真理领域和精神领域。只有其中两种即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是实存的。精神领域不能与物质领域相分离。桑塔亚那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和文化问题等多个领域,他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批判实在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对美国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桑塔亚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维克多·雨果回忆录

维克多·雨果回忆录

《维克多·雨果回忆录》记录了维克多·雨果从1823年到1871年近五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被《费加罗报》誉为“19世纪法国史的文献之一”。在这本史诗般的作品中,维克多·雨果全面记录、深刻剖析了雾月18日政变、拿破仑战争、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六月起义、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事件。

丸经

丸经

宋宁志老人所作关于捶丸的专著。全书 分上、下两卷,共32章,约1.3万字。《丸经》论捶丸 “足以收其放心,养其血脉,而怡怿乎性情”;“亦卫生之 微奥,而训将练兵之一技也。”说明捶丸既有强健身心的 效果,同时是一种军事嬉戏。《丸经》对捶丸运动场地、用 品、竞赛人数、方式、规则等都作了系统完整的说明。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

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人见解。其对奇经理论之阐发,为临床从奇经论治提供了依据,尤以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密切相关。奇经之学术经验,对气功之研究和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者较全面地考述奇经八脉,是对经络学说之一大发展。现有多种《本草纲目》清刻本附刻此书,最早者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吴氏太和堂本。建国后有排印本(与《濒湖脉学》合刊)。

仪礼识误

仪礼识误

三卷。宋张淳撰。张淳生卒年不详,字忠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乾淳间大儒,与薛士龙、郑景望齐名,五试礼部而不中,被人荐之于朝,为人严谨深博,颇有才智。除《仪礼识误》外,还有《古礼》,已佚。乾道八年(1172),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仪礼郑氏注》十七卷、陆德明《释文》一卷,张淳为二书校定,将所改字句,汇为一编,而成此书。书中引据郑玄《仪礼注》有广顺三年(953)及显德六年(959)刊行监本,凉京(今河南开封)巾箱本,杭州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陆德明《释文》、唐贾公彦《疏》,核订异同,最为详审。张淳《仪礼识误》,将存古经汉注之讹文脱句,借以考识,使旧刻各本原已不传者,借以得见概略,对《仪礼》研究贡献颇大。《仪礼识误》颇得人们推重,后人有“南宋初治《仪礼》者莫如张忠甫”之语。《朱子语录》说:“《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近世永嘉张忠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又说:“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仪礼识误》不足在于:株守释文,往往以习俗相沿之字转改六书正体。《仪礼识误》《宋史·艺文志》载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三卷,《四库全书》馆臣载三卷。版本有:宋乾淳间武英聚珍板本,宋乾道刊本,闽覆聚珍本,杭州缩本。

四书近指

四书近指

明清之际孙奇逢著。二十卷。其中《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十二卷、《孟子》五卷。《自序》言尊刘因《四书精要》和鹿善继《四书说约》。“吾四十年领其教旨,亦尝窃以教我子弟”。后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十六岁时将讲稿编成此书。“圣贤立训无非修己治人亲师取友理财折狱用贤远奸郊天事神明理适用,总之皆学也,故两论遂章皆点学字,学庸两孟以学字统括之,此近指一编之义”(《凡例》)。《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于四子之书,挈其要领,统论大指,间以先儒之说以证异同。”“奇逢之学,兼采朱陆”。以心学观点解释《论语》,说“仲尼之道”,虽犹天而“可阶而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心、理自同,亦吾之心而已。心以天地万物为体,操功却在日用饮食之间”(《自序》)。强调圣贤“生知之人,亦不废学”。其解“仁”为“人心,心不违仁,心才得正”。又说:“仁者原与天地万物相流通,而礼则灿然秩叙流动充满于天高地下之间,盖仁不可见,而可见者礼也。”“礼与仁非二物也,克与复非两功也,欲尽礼还而仁即在,故一日克复而天下归仁。”《四库全书》有辑录。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古印度无著著。汉文有三个译本: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北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其中真谛和玄奘的译本影响较大。该书是对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入中国)的“摄大乘品”的解释论述,对比小乘,阐述大乘教义, 着重宣传*瑜伽行派的观点。此本为今人吕澂根据西藏传本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