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宝

- 姓名:郑文宝
- 别名:字仲贤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宁化
- 出生日期:953
- 逝世日期:1013
- 民族族群: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宁化水茜乡庙前村郑家坊人,生于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郑彦华之子。以父荫仕南唐为奉礼郎,官至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及第,除修武主簿,迁大理评事,为梓州录事参军,转光禄寺丞。献所著文,召试翰林,改著作佐郎,通判颍州。丁父忧,起复知州事,拜殿中丞。除陕西转运副使,迁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以奏减解州盐价,亏课数十万,坐贬蓝山令,移枝江令。真宗即位,徙京山令。咸平中,召还,除殿中丞,掌南京榷货务。为陕西、河东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景德初,又为河东转运使。迁刑部员外郎,复任陕西转运使。大中祥符元年,改兵部员外郎。真宗祀汾阴还,除忠武军行军司马,不就,归襄城别墅。六年卒,年六十一。
文宝师事徐铉,善篆书,工鼓琴,以诗名家,尤长于绝句。蔡宽夫尝举其绝句诗,如“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以为情致深婉,“在王摩诘伯仲之间,刘禹锡、杜牧之不足多”(《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四引)。其诗多警句,《题裴度绿野堂》诗有“水暖凫鹥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一联,欧阳修谓“时人莫及”(《六一诗话》)。《长安送别》诗“杜曲花香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之句,司马光称为“诚难得之句”(《温公续诗话》)。其馀如《题王子晋祠》、《郢城新亭》诗皆清警可诵,盛传于时。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七作三十卷)、《谈苑》二十卷,均已佚。现存著述仅有《江表志》三卷,有陈氏晚晴轩抄本、《四库全书》本;《南唐近事》三卷,有清抄本、《荥阳杂俎八种》本;《江南馀载》二卷,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五八录其诗十六首。《全宋文》卷一三五收其文八篇。事迹见《宋史》卷二七七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饮流斋说瓷
民国许之衡编著,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上、下两卷。凡10节。主要根据清末寂园叟《陶雅》中的889条归纳整理。分概说、说窑、胎釉、彩色、花绘、款识、瓶罐、杯盘、杂具、疵伪十节,条理比《陶雅》清楚,易于查阅。立论有精当之处,如“物有纯必有疵,有真必有伪。知其纯者、真者,而不知其疵者、伪者,非真知也。惟能知其疵与伪,而不至为疵伪所欺”。也有考证失实之处,如年窑的督陶官应为年希尧,误订为弟年羹尧;臧应选督陶在康熙年间,误订为雍正、乾隆时期。
长杨赋
汉赋。西汉杨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又见于《文选》。这是一篇田猎赋,借汉成帝猎于长杨之事,宣扬汉帝国声威并表示讽谏之意。赋前有序,交待作此赋的背景和用意:汉成帝于校猎甘泉的次年(元延元年·前12),又田猎于长杨,致使“农民不得收敛”。扬雄扈从返回长安后作此赋以讽。赋的正文,其形式与布局均摹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设为“子墨”为客卿、“翰林”为主人,双方以对话形式各抒己见。该赋内容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交待作此赋原委:子墨指责汉成帝猎于长杨“扰于农民”,“本非人主之急务”;翰林则说子墨“知其一未睹其二”,因而有必要加以澄清。中间部分是中心内容,以翰林之口,陈言汉帝国的强盛:先述汉高祖开国创业之功德,再述汉文帝休养生息之治绩,继之以汉武帝开疆扩土的威势,终之以为汉成帝田猎长杨作回护,委婉地表示出讽谏之意,言其虽出猎但有节制,能“遵文武之度”,“使农不辍,工不下机,婚姻以对,男女莫违”。最后部分是结尾,写子墨客卿向翰林主人认错。这篇赋能把铺陈描写与议论说理结合起来,虽讲究夸饰文采,但较为通俗流畅,没有汉代大赋那种堆砌臃肿的毛病,如状写汉武帝声威的文字有:“天兵四临。幽都先加。挥戈邪指,南越相夷。靡节西征,羌僰东驰。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而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手,请献厥珍,使海内澹然,永无边城之灾,金革之患。”文字整中有散,顺其自然,简明而流畅,这在汉赋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
珂雪词
清词别集。曹贞吉撰。2卷,补遗1卷。收词247阕。其词崇南宋,论词与朱彝尊旨趣相近。他的词“大抵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古调之中纬以新意,不必模周范柳,学步邯郸而实不失为雅制”(《四库全书总目》)。入手雄浑,语有寄托,绝去靡曼,可比陈维崧。如〔扫花游〕《春雪,用宋人韵》绵雅幽细,极为陈廷焯推许;〔留客住〕《鹧鸪》抒发投荒念乱之感,朱祖谋誉为绝调。尤以咏物怀古诸作为海内所推,如〔风流子〕《京口怀古》、《金陵怀古》、《钱塘怀古》等,跳荡恢奇,激扬顿挫;咏物之作入微穷变,以瑰丽之辞寄窅渺之思,沉郁顿挫之气,直驾辛、柳而上。陈廷焯评他的词“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才力不逮朱、陈,而取径较正”(《白雨斋词话》卷3)。集前有王炜、高珩、陈维崧等人序。所附词评、词话和名人题辞,《四库全书》采录时曾予删除。通行的有《四库全书》、《四部备要》、《清名家词》等版本。
闽川闺秀诗话
清代诗歌史料著作。4卷。梁章钜撰。书中论及福建女诗人103人,其中卷1录38人,卷2录29人,卷3录15人,卷4录21人。体例上逐人分条记述,分别录其姓名、字号、籍贯、婚配,列其诗集或代表诗作,并简述其诗歌特色。所录诗人风格多样。有慷慨激昂,于香奁中不可多得者;有藻丽凄清,蕴藉委婉者;亦有颇具古风,俊逸萧洒者。卷1和卷2多录旧时诗人,材料大半出自《福建通志》、《闺秀正始集》、《国朝诗别裁集》及一些地方县志。卷3为作者家族众女子专卷,其家中的名媛淑女,包括作者的母亲、叔母、妻子、胞妹、女儿、儿媳等,皆有诗名。卷4所录诗人多与作者同时,或为其远亲后辈,或为其友人妻眷,记叙亦较详细。有《二思堂丛书》及《香艳丛书》等本。
十三经义疑
清吴浩考证《十三经》疑义的著作。十二卷。是书取诸经笺注,标其疑义,详加考证。考证周之军制与春秋列国军制多有变异,认爲周之军制一军爲一万人,而不是 《周礼》所记一军爲 一万两千五百人;其解《诗》所言“公车千乘”、“公徒三万”(《鲁颂·閟宫》),不主郑玄之笺举成数之解,而引《周礼·夏官司马》法以一乘总三十人,定千乘爲三万人,反对贾公彦之疏附会此法爲畿内之制。又引用南朝梁崔灵恩之説,考证《仪礼·聘礼》,认爲诸侯三卿,司徒兼冢宰,司马兼宗伯,司空兼司寇;诸侯虽正卿,皆不得称大,而《史记》所记鲁以孔子爲大司寇实谬。指出,《周礼·春官宗伯》中宗人虽亦掌礼之官,但位卑权轻,不能擅爲逆祀,而郑注以夏父弗忌爲宗人实是错谬。书中文字训诂,亦有新阐,如其解 《尔雅》 “夏曰复胙”,认爲复胙是复前日之礼。是书注疏之解虽未融会贯通,然能引据考证,不爲空谈,爲研究《十三经》 的参考资料。有清乾隆三十年(1765) 《四库全书》 本,1934—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金刚经观心释
金刚经观心释,一卷,明智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