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

黄裳
  • 姓名:黄裳
  • 别名:字冕仲,号演山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人
  • 出生日期:1044
  • 逝世日期:1130
  • 民族族群:

黄裳(1044一1130),字冕仲,号演山,又号紫玄翁,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举进士第一,历越州签判。元祐元年,为大宗正丞,迁校书郎。六年,转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八。绍圣四年,试兵部侍郎。元符二年,兼吏部侍郎。徽宗即位,转礼部侍郎,进礼部尚书。崇宁中,历知青、颖、郓诸州,落职提举杭州洞胃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一)。政和四年,起知福州。宣和七年,进端明殿学士,再领宫祠。建炎二年致仕,次年卒,年八十七,谥忠文。黄裳初未尝知名,以神宗亲攉为第一,故而以文章鸣于世,自序其文云:“清淡而正,悦人之听者鲜。”(《演山居士新词序》)清翁方纲谓其“诗格虽不高,而颇有疏奇处。”(《石洲诗话》卷三)。《四库全书总目》也说他“诗文俱骨力坚劲,不为委靡之音”,“往往爱作尘外语”(卷一五五)。其诗颇有宋诗好议论的特色,而议论却不甚深刻,象《昭君行》、《燕子楼》等古风,议论尚未超过同时诗人;有一些诗借物喻人,如《喧犬行》、《懵鹰行》《巧蛛行》,反而颇有寓意。一些写景吟物诗,像“望尽天垂地,吟馀色入空”(《题望远楼》),“江上忽含烟雨意,数峰还在有无中”(《延平阁闲望》),“晓来烂熳惊人眼,只谓寒林是雪天”(《梅花》),清新有致,耐人寻味。黄裳的著述,其自编为集的有《言意文集》、《演山居士新词》、《书意集》、《长乐诗集》(见其文集自序),均不存。又有《演山集》四十卷,以所居之山名集,收其未及第前之诗文,南宋乾道间其子黄玠增补其仕宦后之作,编为六十卷,今存明影宋抄本(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藏)、《四库全书》本。后人自黄裳文集中抄出词单行,现存《演山先生词》二卷,有清钞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五十馀首。《全宋诗》卷九三五至九四七录其诗十三卷。《全宋文》卷二二四五至二二四七收其文二十三卷。事迹见《黄公神道碑》(《演山先生集》附录)、《宋史翼》卷二六。

黄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爱的饥渴

爱的饥渴

《爱的饥渴》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悦子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贞操,不再嫁人,但在家中她不时受到性格怪异的公公的引诱,天天处在惊恐不安之中。不久悦子暗中恋上了年轻力壮的园丁三郎,打算与他一起过幸福的日子。他们俩的情爱被公公发现后,女主人公心中十分苦恼,最后实在无法维持这种爱情,便用铁锹将心爱的三郎打死了。作者刻画女主人公极其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她对爱的渴望。小说发表后,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销量达到七万册。

亚森·罗平的誓言

亚森·罗平的誓言

奥贝尔特先生突然被杀在自己寓所的电梯里。亚森·罗平从他秘书那里得知他是接到一名老侦探的信后拿着信出去的。但现场并未查到此信,当罗平赶到这个老侦探家时,老利探也已被人用同样的方法杀害了。那么这封神秘的信到底落到了谁人之手!是谁将信盗走又将此二人杀害的?

太上消灭地狱升陟天堂忏

太上消灭地狱升陟天堂忏

太上消灭地狱升陟天堂忏,不署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大约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称元始天尊于三元宝宫大放光明,依次叙说十方地狱罪人之苦状。天尊告众人曰:若能缮写经文,葆称其旨,静念而建坛立像,志心而行道散花,当遣金刚神王等众神迥骸起死,炼质成真,荐度罪人往生天堂。按本篇所列酆都诸神名号,与洞真部本文类所收《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略同。

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

本草著作。3卷。清张志聪(隐庵)撰,高世栻(士宗)订补。约成书于17世纪末。此书收药289种,其中《本经》药233种,附品56种。每卷按上、中、下三品排列。每药又分正文、小字注文、阐释三部分。其正文大多摘自《本草纲目》所载《本经》条文,注文考订药物品种,颇有见地,多述当时药品混淆情况及鉴别特征。书中“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但论药方法不同于金元医家之气味阴阳厚薄、引经报使等学说。此书重视探讨药性本原,以是名曰“崇原”。其本草学术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均有深刻影响。现存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医林指月》丛书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彰所知论

彰所知论

凡二卷。元代发合思巴(藏H!phags-pa, 1239~1280)着,沙罗巴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原书为藏文或蒙古文,今已不存。中译本分五品,第一器世界品,详述须弥山说,即四大洲等之传统佛教之世界观。第二情世界品,叙述地狱、饿鬼等六道说、转轮圣王之起源、印度佛教之兴隆、释尊之家谱,进而叙述西藏、蒙古之王统系谱与佛教传播之状况。第三道法品,将修行次第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阶段。第四果法品,叙述佛果之种种相,说明四沙门果乃至十力、四无所畏等果上之法。第五无为法品,论说无为之境界,即阐说虚空等三无为法,最后复以器(世界)、情(世界)、道(法)、果(法)、无为(法)等五法总摄一切所知之法。根据本书后记,本书系帝师发合思巴特为皇太子所写之佛教纲要书。书中所说之教理内容概依俱舍论而成,然亦有作者独到之见解,如作者将俱舍论之四劫说与婆沙论之三劫说折衷成‘中、成、住、坏、空、大’之六劫说,堪称是本书极特殊之观点。又其本地垂迹之王统观,成为后代蒙古史书之圭臬。

无所希望经

无所希望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象腋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