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汸

- 姓名:皇甫汸
- 别名:字子循,号百泉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497
- 逝世日期:1582
- 民族族群:
皇甫汸(1497-1582),字子循,号百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皇甫录第三子。皇甫冲的二弟。七岁能诗。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工部虞衡司郎中。名动公卿,严嵩等人皆引与酬和。因监运陵石稽缓,贬为黄州府推官。嘉靖十八年抵黄州时,作《赤壁赋》。累官至南京吏部稽勋郎中,再贬为开州同知,量移处州府同知,升云南按察司佥事,以计典论黜。罢官后,复为人所窘,几破其家。其为人和易,不修边幅,近声色,好狎游,而不能通知户外事,以故数困,然信心而行,以诗文自娱,行游湖山之间,撷芬采和,以老寿终其天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云:“子循少与伯仲氏及中表二黄(鲁曾、省曾)称诗,掉鞅词苑五十馀年。其在燕中,则有高叔嗣、王慎中、唐顺之、陈束。在留署,则有蔡汝楠、许穀、王廷幹、施峻、侯一元、中山徐京。再赴阙下,则有谢榛、李攀龙、王世贞。而谪楚,则交王廷陈。迁滇,则交杨慎。咸相与上下其议论,疏通其音律。”其诗甚多游览名胜之作。有的名胜引起诗人对往古的追忆,如《临高台》;有的景观引起诗人哲理的沉思,如《白云山》。另有不少赠答朋友之作,或写怀念,或写送行,都写得婉雅闲旷。擅长五言,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言,其诗“清音藻思,五言整于小谢,五律隽于中唐,清真朗润,妙绝时人。”著有《司勋集》六十卷。其生平见《明史》卷二八七、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皇甫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全后魏文
《全后魏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60卷,代乾嘉年间学者严可均之力,得以辑成《全后魏文》一册,成为近代研究后魏文学的必备资料。其对于研究后魏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文襄奏疏
水利志。清靳辅撰。八卷。辅字紫垣,汉军镶红旗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康熙初,黄河屡次泛滥成灾,靳氏奉诏治河,后辑此间奏议成书,记事止康熙二十四年(1695)其子治豫汇刊传世。约十八万字。全书计收恭报到任、经理河工、江南大修、指陈河道、酌改运口、请修运河、全河归故等百余通奏疏。每卷卷首题“治河题稿”,卷末附“抚皖题稿”,虽系文牍汇编, 但所载治河史事比较集中、系统。凡治河动议、勘测、计划、措施、方案、工程全过程、 验收、 缮后处置均有详细记载。间涉郑成功复明、吴三桂叛乱诸史事及其影响。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史料均有收集。其中有作者继承和发展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成果,力主蓄水冲沙、全盘规划综合治河。曾请命疏浚运河及黄河下游至入海口,以减弱黄河入淮流量。请筑河崖遥堤、缕堤,修高堰,置减水六坝,以供蓄水、分洪之用。提倡筑堤崖、疏下流、塞决口三事。作者治水十年,成绩显著,为后人所效法。比书系其一生治水经验汇编,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抱朴子别旨
抱朴子别旨,原题晋葛洪撰,疑为后人所出。南宋《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作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附于《抱朴子内篇》之后。本篇论述导引行气之术。谓导引之术可以通不和之气,养生祛疾。分别人身之气为众气、粗气、元气三种。认为众气能举重致远运体,粗气可移山决海、制伏猛兽盗贼,而养生者应保养元气。元气至少而难散,故养之可以长生。
金液还丹百问诀
金液还丹百问诀,唐末李光玄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书中称李光玄于少室山遇玄寿先生,请问还丹之事,因记录而成此书。其书言外丹术,解答药物、术语、炼制方法等问题。认为还丹以「真一为基,铅汞相依,黄芽是本」。黄芽者,乃坎离相孕,金水相生,阴阳相交,铅汞造气所成之物。又称四黄八石五金皆非还丹至药,朱砂水银亦不成大药。李光玄另撰有《海客论》一书,内容与本篇大致相同,但文字较多。
中华民国史演义
又名《民国野史》,《民国演义》,既是演义笔法,本质上仍不外乎君臣际遇,富贵功名,注目人物也多集中于官僚要员,军阀大亨,想是拘于“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故,一叶障目自是有的,如对国民党各要员多是一笔带过,特别是对孙中山这个人物的忽视,显然与作者其时其境的视角有关。但比较现今流行之正史,其个别论断偏颇处倒也恰可映照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因其如此,才可能拔开层层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斯时乱世,作者既抱着国家和平统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朴素史观,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之流在其笔下自必心口不一,面目可憎,而对蔡锷之膜拜推崇则也情有可原,无可厚非。
五经说
七卷。元熊朋来撰。朋来字舆可,学者称天慵先生,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南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仕元为福清县判官。除此书外,尚有《小学标注》、《天慵文集》等。此书亦称《熊先生经说》,包括 《易说》、《诗书说》、《春秋说》、《三礼说》、《大小戴记说》、《杂说》六部分。朋来之学恪守宋人,完全继承师说,门户所限,丝毫不敢逾越,所以在对五经的训释上,特别是在音义上与古音古义多有出入。但其书发明义理,立论颇为醇正,于礼经尤疏证明白,在宋学中已是非常难得的。今存有通志堂经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