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慧能
  • 姓名:慧能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南海新兴(广东)
  • 出生日期:638
  • 逝世日期:713
  • 民族族群:

慧能(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据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载,其父早亡,家贫,常采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时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之东禅院,法门甚盛。师乃前往拜谒。五祖试问其所来及欲求何物,师答曰(大四八·三四八上):‘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谓:‘汝是岭南人,又是猎(疑作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疑作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历八月。一日,五祖令众人各述一偈以传衣授法,上座神秀遂于壁廊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师闻之,谓此偈未见本性,遂请一童子代于壁间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闻之,识其为真能传大法者,乃夜召师入室,潜授衣法,并遣其连夜南归,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仪凤元年(676)至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遂依之出家,受具足戒。翌年,移住于韶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于北方所倡之渐悟法门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其弟子法海将其教说汇编成书,名‘六祖法宝坛经’,盛行于世,为后来禅宗之宗经。后应刺史韦据之请,于大梵寺树立法幢;未久归曹溪,弘布大法,道俗归崇。神龙元年(705),中宗派遣内侍薛简召师至京师,师称疾固辞未往,帝乃敕赐摩衲袈裟及绿钵等物,并敕改宝林寺为‘中兴寺’。三年,更赐‘法泉寺’额。


师又曾舍宅为国恩寺,先天元年(712),命门人于寺内建立报恩塔。翌年七月,归返国恩寺,八月示寂,世寿七十六。师肉身不坏,迄今仍存,归停曹溪。宪宗时谥号‘大鉴禅师’。宋太宗太平兴国年中(976~983)加谥‘真宗禅师’;后由仁宗谥号‘普觉禅师’,神宗赐‘圆明禅师’之谥号。遗录有六祖坛经一卷、金刚经口诀等。其中六祖坛经初由法海集录师之语要,后人多所节略,未能见祖意之全貌,元代德异乃探求诸方,得其全文。至元二十八年(1291),宗宝重新校对三种异本,正其讹误,详其节略,增补弟子之请益机缘而予印行,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师之嗣法弟子四十余人中,以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等最着,开后世临济、曹洞等、五家七宗之禅。[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 、*五灯会元卷一、释氏稽古略卷三、传法正宗记卷六]

慧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长安志

城镇志。北宋宋敏求(1019—1079)纂。二十卷。敏求字次道, 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熙宁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长安(今西安)为周、秦、汉、唐都城,历史悠久。敏求以唐韦述《两京记》仅详古迹,余多阙如,乃创体例,遍搜传记诸书,于熙宁九年(1076)成此书,约十五万字。记事以秦、汉、唐等前代事迹为主,兼及本朝。搜集与长安有关的史部实录、传记、家谱、古志、古图、碑刻、笔记等整理、编纂成书。详细记载了唐代长安城郭、宫室、坊市。另附元人李好文所绘图3卷。清人将图并入《长安志》。卷一为总述,述分野、土产、土贡、风俗、四至、管县、户口,卷二述雍州、京都、京兆尹、府县官,卷三至六为宫室,分述周秦汉唐长安诸宫、诸殿、苑囿、唐宫城,卷七至十述唐皇城及京城各坊,卷十一至二十,述京兆府所管长安等等

救荒本草

中国古代记载荒年充作代食品的植物图谱。明代朱橚撰于永乐初,首刻于永乐四年(1406),再刻于嘉靖四年 (1525),此后有多种重刻本和节选本。明末徐光启 《农政全书》亦予转载。记载当时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的野生植物414种。其中载见于前代本草的138种。对每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绘有逼真插图,附以说明,详述其产地、名称、性状、性味、可食部分及食法。

医医病书

医论。清吴瑭撰。二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是书系为医流俗之弊并补《温病条辨》一书所不及而撰。成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展转传抄,,至一九一九年刊行。载论凡七十六则,约万余言。其中医非上智不能、以明理为要、博而不精、多读无用等论,论述医德、医术及医者之弊病;中风、痿痹、午后发热、虚劳、吐血等论,论述内科杂病诊治;无论三阴皆以胃气为要、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看病须察兼证等论,论述治疗原则与方法;肝郁用逍遥散、柴胡治痨病等,论述药物性能与治疗法则。结合个人经验心得,论述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部分重要问题。阐发经旨,批评偏弊,观点鲜明,可供研究吴氏学术思想参考。后经曹炳章重编,分为二卷,归类为学医总论、病理各论、证治要论、用药统论,并有所增补。有一九一五年、一九五一年绍兴育新书局石印本。

断袖篇

《断袖篇》一书为清人吴下阿蒙所编。全书共载故事五十一则,其中四十则引自明冯梦龙《情 史·情外类》,九则引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中国丛书综录》将其列入小说家类。 吴下阿蒙,何许人也?历来是个谜。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内容以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朽、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它是我国十八世纪上半期形象化的历史,是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社会生活的写照。作品语言优美生动,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晴雯等。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但作品当中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后四十回续作,安排以宝玉“中乡魁”,贾家“延世泽”为结局,更削弱了原书的反封建意义。

大乘义章

凡二十卷。隋代净影寺慧远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一部佛教类书,类聚佛书要目并详释之,以诠显大乘深义。要目分:教法聚、义法聚、染法聚、净法聚、杂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数法立义门,总揭二百二十二门(缺杂法聚),更设细段而详释之。本书引证赅博,义旨明晰,相当于佛教百科辞书之性质,故历来佛教术语之说明大多引用本书。依续高僧传卷八慧远条载,本书原为十四卷,二四九科。现行本有二十卷本与二十八卷本(义天录)两种。本书对染法聚中烦恼义之阐释,从二障义至八万四千烦恼义共分为三十门。又各篇之法数多从小数逐渐增至大数,每篇分为四门以至八门来解说。此种将佛教术语以法之数别排列说明而成为辞典体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时。然慧远之师法上即曾著有大乘义章六卷及增数法门(内法数林)四十卷,此事载于续高僧传卷十。此外,天台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一书,由修禅之立场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数。上列所述大多与大乘义章之项目相符,准此观之,此种类书颇流行于六世纪前后之佛教界。本书五聚之分类或系根据成实论之发聚、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等观念而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