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

- 姓名:阿多诺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法兰克福市
- 出生日期:1903年9月11日
- 逝世日期:1969年8月6日
- 民族族群:
特奥多尔·W·阿多诺(德语:Theodor W. Adorno;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又译阿尔多诺或阿道尔诺,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03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的一个酒商家庭。早年学习音乐。1922~1923年进入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1924年以有关胡塞尔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925年赴维也纳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928~1932年主办音乐杂志《开拓》。1930年受霍克海默尔的邀请到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任职,德国法西斯上台后,他流亡英国,又以关于克尔凯郭尔美学的论文获英国的博士学位。1938年参加流亡于美国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工作。1949年返回法兰克福,受聘为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同霍克海默一起主持研究所的工作。1963年起任西德社会学协会主席。60年代末移居瑞士。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与霍克海默合著1949)、《克尔凯郭尔:美学的构思》(1953)、《否定的辩证法》(1960)、《社会批判论集》(1961)、《黑格尔的哲学》(1963)、《新音乐的哲学》(1963)等。阿多诺的思想主要受新黑格尔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直接来源于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他提出否定的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只是研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立场,只有客体与主体联系在一起时,客体才被认为是存在的;同时,主体也不能没有客体,脱离了客体,主体就陷入一种虚幻之中。主客体就是这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主客体的总体性的范围内才能决定真理。在主体之外并不存在辩证法。辩证法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在否定和肯定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的联系,凡是肯定的地方就没有否定,凡是否定的地方就没有肯定。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乌托邦等革命理论,都以他的否定辩证法为根据。
猜你喜欢的书
儒教与道教
该文的最初文稿以《儒教》为题发表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1915年初版。1919年,韦伯把“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系列作品(《导论》《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间考察》《印度的宗教》《古犹太教》) 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论文合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于1920年出版,其中把《儒教》改名为《儒教与道教》。该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包含英译本(如H.葛斯的英译本The Religion of China,1964)、日译本(如木全德雄的《儒教道教》,1971年) 、中译本(如最早由台湾的康乐、简惠美翻译的中译本,2012年由王容芬翻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 全书共8章,第1~4章为“社会学的基础部分”,第5章为“士人阶层”,第6章为“儒教的生活取向”,第7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第8章“结论:儒教与清教”。其中第1~4章从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中国社会有利于或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第5~6章对士人阶层及儒家学说进行考察。第7章主要分析了道教与儒教的异同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第8章系统梳理了儒教与新教的异同。 韦伯大大扩展了关于“中国宗教”的“社会学基础”的讨论,细致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君侯、国家、农业、法律诸方面,对儒教的主要担纲者士人阶层及其生活取向作了深入剖析,同时对作为“正统”的儒教和作为“异端”的道教,儒教和清教进行了比较。
卜法详考[四库本]
四卷。清胡煦撰。用龟占卜是一种古老的占卜之法,汉代以前极盛行。历代有关占卜的著作也极丰,褚少孙补《史记·龟策列传》,存其占法大略。《汉书·艺文志》著录龟卜之书六种一百八十馀卷,而后世俱亡;宋元之时间有数种流传,或者辗转依托,或者芜杂枝蔓。此《卜法详考》是近古所见的一部占卜的重要著作。书中首列《尚书》《周礼》中有关占卜的内容,是本于经训。胡煦作注解,多有独到之见。次列《史记》中的《龟策列传》,以存上古占卜之法。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共分11章,其中《孔子传》首次把孔子的传记译成英文,这是孔子最早的传记,也是孔子惟一的传记,依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英译;《中庸》给儒学系统一个完整适当的基础;《大学》虽然在伦理与政治之间,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国家世界之间的立论未必允当,文字则是前后一贯的论辩;经过重新排列重新选录的《论语》文本,大体而论,是《孔子的智慧》最为隽永有味的一章。
读书录
明薛瑄著。十一卷,续录十二卷,共二十三卷。是作者一生读书、 讲学的笔记。分《读书录》和《续录》两部分。黄宗羲说此 书大意是为《太极图说》、《西铭》、《正蒙》作义疏,多重 复,“盖惟体验身心,非欲成书也。”书中所讨论多是程 朱理学问题,在理气、道器、太极阴阳等关系问题上不 完全同意朱熹观点,主张理在气中、道在器中、太极在 阴阳中,公开批判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以及理能生气的说法。提出“一气流行,一本也”等命 题。后为罗钦顺等人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则完全接受 朱熹观点,宣扬“复性说”,认为性是天地万物之源,“性者万理之统宗欤,理之名虽有万殊,其实不过一性”(卷 五)。以“复性”为根本目的。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未分 次。清乾隆十一年刻本分《读书录》、《续读书录》各十一卷。
雨宝陀罗尼经
梵名Vasudha^ra^ -dha^ran!i^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又称妙月长者所问经、能获一切财宝伏藏经、一切如来称赞雨宝陀罗尼经。本经叙述佛陀在憍睒弥国建吒迦林时,该国之长者妙月,前来请问得财宝、除疾病之法,佛告以过去无数劫前,曾遇持金刚海音如来,由彼如来处得雨宝陀罗尼。若受持、读诵、思惟、计念,并为他人广说流布,则由此陀罗尼之威德力,可得快乐安稳;且诸天悉皆欢喜,即降下财宝榖麦。长者闻之,大喜而归。佛陀遣阿难访长者宅,见财榖充满库藏。阿难还问其故,佛陀答以如来不异语,真言句不可坏。密教以此经为基础,立持世菩萨、宝生如来为本尊,修祈福秘法,称为雨宝陀罗尼法。又此经凡四译,初为玄奘所译之持世陀罗尼经,第二译即前所述,第三译为宋代法天之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第四译为宋代施护之圣持世陀罗尼经,以上四种译本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又本经之梵本现存。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入宝积三昧,自三昧起,与文殊问答法身不生不灭之深义,后舍利弗与文殊应答。与《入法界体性经》同本。


![卜法详考[四库本]](/d/file/books/6796db3894e9ccf810bb240f1073345f.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