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

- 姓名:王愿坚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诸城县相州镇人
- 出生日期:1929年3月1日
- 逝世日期:1991年1月25日
- 民族族群:
王愿坚(1929年3月1日-1991年1月25日),当代著名作家。1929年3月1日生。山东诸城县相州镇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解放区滨海干部学校学习,次年1月参加八路军,曾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副主任等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随部队行军、作战,看到和听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给了他深刻的感染和教育,这期间为了配合部队政治教育曾写过一些小戏和演唱材料。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任七兵团政治部文艺干事。1952年至1966年,担任过《解放军文艺》编辑,参加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其间,于1956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曾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采访,访问过不少老红军、老干部,了解了许多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事迹,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从1954年起,连续发表了十六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英勇斗争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篇则歌颂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篇描写了老一代革命英雄人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动人事迹。1959年写了短篇《早晨》、《征途》等。1974年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与陆柱国合写了优秀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1977年发表了《足迹》、《标准》和《路标》、《草》、《歌》等短篇小说,歌颂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在长征路上的感人事迹。其中《足迹》获由《人民文学》杂志举办的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主要短篇集有《党费》(1956年,工人出版社)、《后代》(1959年,作家出版社)、《普通劳动者》(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珍贵的纪念品》(196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写红军长征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苏区人民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革命先烈和革命老战士的光辉形象,作品大都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无论在人物刻划上还是在情节描绘上,都有着浓厚的革命浪慢主义气息,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是文学创作上的可喜收获。
王愿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洛丽塔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The child I love),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的12岁女儿洛丽塔(Lolita),称呼她为小妖精。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小说中的女孩原名桃乐莉·海兹(Dolores Haze),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Lolita)或洛(Lo),因此作为书名。
蒹葭堂杂著摘抄
明陆楫撰。一卷。书成于嘉靖年间。本书主要记述嘉靖以前史事、吏治、人物事迹、社会风俗等。有关学校科举事亦有收录,如设进士科始末,两京十三省贡士定额,状元费宏轶事、陆楠下第以诗免税等。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今有《中华野史》标点本。
狐裘女
这案子发生在一个滴水成冰的严寒时期。那时我已经成婚,和霍桑分居了。
霞外诗集
元诗别集。10卷。马臻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主要版本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本(《元人十种诗》之一)。卷首有黄石翁序,龚开序,大德六年(1302)仇远序。全书所收诗篇未按体裁类编。卷末有毛晋跋。黄石翁、龚开、仇远等序都说马臻“杜门择交,远迹声利”,“无一言及势力声利”,但《霞外诗集》中往往能见到铺张富贵,颇乖山林之格的应酬之作。仅从诗的风格而言,这10卷诗显示出马臻神骨清秀,风力遒上的艺术造诣。《述怀五十韵》是披露生平与思想的宏篇巨制,《闻雁》、《野宿》、《秋日即事》等律绝近体则以感情细致入微见长,《谩成四十二首》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洞察力与表现力,都是马臻较有影响与成就的作品。《霞外诗集》除汲古阁刊本,未见有别本传世,但《诗渊》、《永乐大典》等书中选录自《霞外诗集》的诗,往往有不见于现存汲古阁刊10本卷的,如《诗渊》、《永乐大典》等书都收有马臻《贯酸斋索和蚊烟诗》,这首七律就未收入汲古阁刊10卷本《霞外诗集》。可见现存《霞外诗集》不是全本。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
本书凡十八章,据日据时期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编印「大租取调书附属参考书」整理编成,改称今名。所谓大租,系与小租对称、乃为清代台湾一种特殊之土地制度。清初,台湾土地除台南一部已逐渐开辟外,其余大多荒旷不治。就后来之一般民有地而言,当初官署规定:凡有报垦之人,不同其果为自种或招佃耕种,一概给予「垦照」。于是豪强乘机出而包揽,如某出有地可垦,先以垦首名义递禀承垦,然后分给佃户垦辟。日久,垦首不自知其地之所在,转手处分悉听佃户。初则业主即为垦首,至此佃户亦成业主,一地便有两主。佃户既成业主,转佃任其自由,故佃户之下又有佃户,称为现耕佃人。现耕佃人纳租于原佃户,曰小租;由小租户(即原佃户)愎纳租于垦首,曰大租。即如番地、官庄、屯田、隆恩田等土地,纵使主权所属不同,租制大体相似。虽后经光绪间刘铭传清赋整理,然大租、小租仍未能消减。日据初期调查土地,因有大租之取调(亦即调查)。此书为「大租取调书」之附属参考书,亦即各式大租契字之原始资料及有关参考资料之集辑。首章为通论,其余章各一目;
元朝秘史
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旁译,并附有总译,定名为《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文本已散佚,而汉字音写本却流传下来。是书记载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生平及窝阔台统治前期的活动,是研究13世纪蒙古社会历史最重要的资料。钱大昕《跋〈元秘史〉》云:“元太祖创业之主也,而史述其事迹最疏舛,惟《秘史》叙次颇得其实,而其文俚鄙,未经词人译润,故知之者少,良可惜也。”经钱大昕的宣扬,人们开始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同时,《秘史》也是当时蒙古语难得的语言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有《四部丛刊》本(十二卷,即顾广圻本),较善。另有《连筠簃丛书》本(十五卷)等。清末李文田的《元朝秘史注》、日本学者村上正二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以及那珂通世的《成吉思汗实录》等均为研究《秘史》的重要着作,可资参考。方龄贵编辑的《元朝秘史通检》为我们利用《秘史》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