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

王愿坚
  • 姓名:王愿坚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诸城县相州镇人
  • 出生日期:1929年3月1日
  • 逝世日期:1991年1月25日
  • 民族族群:

王愿坚(1929年3月1日-1991年1月25日),当代著名作家。1929年3月1日生。山东诸城县相州镇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解放区滨海干部学校学习,次年1月参加八路军,曾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副主任等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随部队行军、作战,看到和听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给了他深刻的感染和教育,这期间为了配合部队政治教育曾写过一些小戏和演唱材料。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任七兵团政治部文艺干事。1952年至1966年,担任过《解放军文艺》编辑,参加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其间,于1956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曾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采访,访问过不少老红军、老干部,了解了许多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事迹,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从1954年起,连续发表了十六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英勇斗争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篇则歌颂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篇描写了老一代革命英雄人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动人事迹。1959年写了短篇《早晨》、《征途》等。1974年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与陆柱国合写了优秀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1977年发表了《足迹》、《标准》和《路标》、《草》、《歌》等短篇小说,歌颂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在长征路上的感人事迹。其中《足迹》获由《人民文学》杂志举办的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主要短篇集有《党费》(1956年,工人出版社)、《后代》(1959年,作家出版社)、《普通劳动者》(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珍贵的纪念品》(196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写红军长征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苏区人民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革命先烈和革命老战士的光辉形象,作品大都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无论在人物刻划上还是在情节描绘上,都有着浓厚的革命浪慢主义气息,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是文学创作上的可喜收获。

王愿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辛白林

辛白林

《辛白林》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剧中主要讲的是英国国王辛白林因听信后妻的谗言,而错怪自己的亲生女儿伊摩琴;伊摩琴的丈夫也因受人捉弄而对妻子的贞节产生了怀疑。最后,辛白林在早年失散的两个儿子以及女儿、女婿的帮助下战胜了罗马入侵者。剧终时父子团圆,女儿、女婿也解除了误会,破镜重圆。 全剧情节众多,交错发展,宽恕与和解是全剧的主题。

桂苑笔耕集

桂苑笔耕集

新罗(今朝鲜)人崔致远撰,共二十卷。系作者在入唐留学、进士及第后调任宣州溧水县尉以及后来被诸道行营都统高骈辟为都统巡官期间所撰写的诗、赋、表状文告等公私之作。此书今存,是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崔致远四六》一卷,又《桂苑笔耕》二十卷,《四六》已佚。今存《桂苑笔耕集》二十卷,系清道光年间由域外重新引入,有数种传抄本,《四部丛刊》则据无锡孙氏藏高丽刻本影印。

子虚赋

子虚赋

汉赋。 司马相如作。见于《史记》、《汉书》本传及《文选》卷7。《子虚赋》开篇写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应邀参加齐国国君的畋猎之后,遇到齐国大臣乌有先生与天子命官亡是公。于是,子虚向他们夸耀楚国云梦和楚王出猎盛况,以为“齐殆不如”。乌有先生听了不服,一面指责他不应“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一面又言称齐地辽阔,“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争而胜之。这篇赋写得虚实相间,铺陈有序。写云梦,先以“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总起,然后分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又交代“其东”、“其南”、“其西”、“其北”;在“其南”又细分为“其高躁”与“其埤湿”,在“其北”中也分列“其上”、“其下”层层深入,丝毫不乱。又注重对称,使读者读之兴趣盎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针对《子虚赋》说:“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这篇赋写于司马相 如游梁时,写就后,传颂一时,以至汉武帝读过竟感叹不已,以为是古人杰作,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而司马相如也正因此而被汉武帝所知。这篇赋虽然对楚辞有所模仿,但又能“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故而《子虚赋》与其续篇《上林赋》同为汉赋的代表作。

桯史

桯史

宋岳珂撰,15卷。记载两宋故事,凡140余条。所述宋金和战、交涉诸事,皆较正史详备。 所录诗文,亦多足以旁资考证。 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采是书资证。是书始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旧版刻于浙江嘉兴,现残存亡卷,藏北京图书馆。元刊本为常熟瞿氏之铁琴铜剑楼所藏,陈璧曾校勘、批点之,款式悉依宋本,后代诸本多源于此本。明有成化本,嘉靖重刻本、《津逮》本、《学津》本、《稗海》本等。清修《四库全书》,收入是书。存明成化十一年江泝刊本、嘉靖中钱如京重刊本、天启间岳元声校刊本、《稗海》本等为十五卷本。又《历代小史》本、《说郛》本等为一卷本。1981年中华书局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元刊本为底本,参校各本,标点出版,书后有附录二十一条,以备考。

诸子概论

诸子概论

李源澄著,1936年2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该书共130页,书前有伍非百和卢前撰写的序。《诸子概论》一书研究了先秦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及其根源,并评论《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墨子》、《商君书》、《韩非子》等书的意义及价值。全书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商君书、韩非子八章,通论先秦诸子思想,追本溯源并纵横开阖评论诸子的哲学主张和社会理想,唐文治称为“保留古人圆而神之风,其抉发昔贤著述之大义,皆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直言所见,而无与人絜长度短之意,故得绝于以流行之西方、印度之思想与中国固有学术轻相比附之病”。

周易

周易

儒家经典之一。简称《易》,亦称《易经》。“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相传周人所作,故名。一说“周”为周密、周遍、周流之义。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为占卜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彖、象、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彖、象、系各分上、下。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为孔子所作,实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周易》以八卦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十三经注疏》中收入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