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和

王祯和
  • 姓名:王祯和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花莲
  • 出生日期:1940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1990年9月3日
  • 民族族群:

王祯和(1940年10月1日—1990年9月3日),台湾小说家。生于台湾花莲。1959年从花莲高中毕业,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63年大学毕业后去部队服役。之后回家乡中学任英语教员,又入台南亚洲航空公司和台北国泰航空公司当职员。60年代末进入台湾电视公司,编辑电视节目。70年代初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1973年由美返台,仍在电视界服务。1990年9月3日因患癌症在台北去世。王祯和在台大外文系读书时开始文学创作。1961年,处女作《鬼·北风·人》在台大学生白先勇等创办的《现代文学》上发表,名声大振。该作在结构方式和人物情节上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但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却是社会下层的人和事。因而,在内容普遍苍白的《现代文学》杂志上,这篇小说就显得别有韵味。实际上,《鬼·北风·人》已经显示了作者今后创作的走向:重视技巧,重视社会现实生活。他极力主张作家只写他所熟悉的生活,“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会有生命,有感情,才会使读者有亲切感,产生共鸣感”。这也是他本人创作中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他自幼在花莲长大,高中毕业前从未离开过花莲,那里的风土景物和普通百姓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说:“他们对我而言是那么亲切、熟悉,他们的乐,也是我的乐;他们的辛酸,也是我的辛酸;他们的感受,也是我的感受。”基于这种朴素的文学态度,王祯和不赞成别人称他为“乡土作家”,他所做的是写那些感受深的人和事,可以是早期的农民,也可以是后来的航空公司小姐,而不仅仅是为“乡土文学”而写作。《嫁妆—牛车》和《小林来台北》都因此取得很大成功。和其他热衷于社会写实的作家一样,王祯和同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但在创作时他又有着独特的表现。在早期作品中,作家常使用嘲弄的笔调来描写下层社会中贫穷、愚昧和生理有缺陷的小人物。《嫁妆—牛车》就是运用喜剧的形式描写一位贫苦农民的婚姻家庭悲剧。一些评论家认为,对小人物的嘲讽,虽然给作品带来了些趣味性,但显得过于冷酷,令人难以接受。在后期作品中,善意的嘲弄已经消失,辛辣讽刺的味道却更加浓烈,但对象则由受迫害受屈辱的小人物变为丑恶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常被人称道的是《小林来台北》,作者对洋化得不伦不类的公司职员和腐败的社会风气,进行了讥笑和批判,令人忍俊不禁。王祯和还特别注意小说语言的创新,有意大量采纳台湾地区方言,这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尤为突出,似乎这样可以增添环境的色彩,更接近生活和人物身份。王祯和不是一位职业作家,也不高产,平均每年只有一篇作品问世,但多为艺术上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嫁妆一牛车》、《三春记》、《寂寞红》,长篇小说《美人图》、《玫瑰玫瑰我爱你》,中篇小说《人生歌王》,另有剧本《春姨》、《望你早归》,电视专访集《电视、电视》,译著《英格丽褒曼传》。

王祯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玉篇

玉篇

南朝梁陈之间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所撰写的一部字书。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博学经史,擅于文字音义。《玉篇》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共30卷,收字16917个,是继《说文》之后一部按汉字楷书形体编排的重要字典。顾野王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综合群书,网罗诸家学说,从而澄清是非,纠正错误。他在叙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玉篇》制,文字之训以备。”原本《玉篇》收字16917个,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书训诂,解说颇详。对字形,注重篆隶的变迁。释字以音义为主,词义不明时,还有顾野王按语。异体字附在后面,注明另见。因原本已佚,留世只有若干残卷。此书在唐宋间曾经多次修订、增补。流传至今的是唐上元元年(674)富春孙强增字减注本。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邱雍等又据孙强本重修,改名《大广益会玉篇》。

四气摄生图

四气摄生图

四气摄生图,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晚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卷首有序,作者自云幼年慕道,「今则采摄方书,搜罗秘诀」,编成此书,号为《四季摄生图》。书中讲述摄生理论及方法。认为人禀元气而成形,「形气相须,全在修养」。摄养有方则寿,恣情纵欲,饮食不节则百病横生。又称人之五脏六腑与四季、五方、五行相应,各有图像和神名,并各具饮食禁忌及沐浴修斋之法。若脏腑有疾,则可以呵、嘘、呬、吹、呼、嘻等六气吐纳法治之。又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摄生若无畏,则心乱形躁,神散而气昏。本书所述摄生理论和方法,多采自唐人所作《黄庭遁甲缘身经》、《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孙真人枕中方》等书。

开元天宝遗事

开元天宝遗事

五代王仁裕撰。一卷。仁裕字德辇,后周天水(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以文辞知名,历仕晋、汉、周三朝,入蜀官至翰林学士。蜀亡,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十九条,皆系社会传闻,列一百四十六个标题,每条少则一、二十字,多则二、三百字,全书约万余字。内容以奇异物品为多,如记事珠、游仙枕、辟寒犀、自暖杯、照病镜、警恶刀、龙皮扇,夜明杖等等,均属不实奇物。记人物事迹,亦多与史实不符,然初具故事情节。有些故事具有史料价值。历来版本流传较多。卷数各异。如《续百川学海丙集》、《历代小史》、《五朝小说》、《唐人说荟》、《说库》 等丛书均题一卷。《顾氏文房小说》、《丛书集成初编》均题二卷。《四库全书》题作四卷。《旧小说》只收二则。

物理论

物理论

魏晋之际杨泉著。自然哲学著作。《隋书·经籍志》:“梁有《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辑有《物理论》一卷,并保留了原书思想梗概,但其所据武英殿本《意林》误把《傅子》杂入《物理论》。严可均《铁桥漫稿》讲到此点。钱保塘作了重校。叶德辉辑《傅子》,根据宋本《意林》区分了二者。另有黄奭辑《汉学堂丛书》本等。书中提出了气一元论的自然观,认为“夫天,元气 也”。“元气皓大,则称皓天。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 他物焉”。从这种元气论出发解释了各种自然现象,指 出:“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方土异气,疾 徐不同,和平则顺,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激气成 风,涌气成雨”;“积风成雷,热气散而为电”;“游浊为 土”,“土精为石”

般若心经略疏

般若心经略疏

般若心经略疏,一卷,唐明旷述,日本义满跋,内题无略字。

瑜伽论记

瑜伽论记

凡二十四卷。唐代遁伦集撰。又称瑜伽师地论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乃糅录诸师有关瑜伽师地论之释文。主要依据窥基之瑜伽师地论略纂一书,列举所为、所因、宗要、藏摄、解题、释文等六门,前五门中多抄录窥基之文,次于释文中先列出略纂之注解,后举出顺憬、文备、玄范、神泰、惠景、圆测、元晓、神廓、僧玄等诸家之说。然瑜伽师地论于六十六卷以下缺略纂之释文,故遁伦多援引神泰、惠景二师之说,而鲜有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