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师

- 姓名:颛孙师
- 别名:字子张
- 性别:男
- 朝代:先秦
- 出生地:河南省淮阳
- 出生日期:公元前504年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亦单称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人。少孔子四十八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吕氏春秋·尊师》:“子张,鲁之鄙家也。”盖其祖先于鲁庄公二十二年自陈奔鲁,而师为其后。出身微贱,曾为马市经纪人。《尸子》“颛孙师驵也。”虽在孔子晚年入门,但从学后,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孟子说:“昔者窃闻之: 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体。”(《孟子·公孙丑上》)《论语》中记其向孔子问学次数达二十次。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鄙夷同门中德行不坚者:“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同上)才意高广,但有所偏激。孔子批评他:“师也辟”(《先进》),“师也过”(同上),“师能庄而不能同”(《说苑·杂言》),认为他所失常在偏激而过之。子游说他:“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曾参也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同上)但他博爱容众,交友甚广,主张“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同上)认为“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同上)常向孔子问政,问学“干禄”,然终身未仕。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孔子死后,子张居陈国,收徒讲学。其后学形成“子张之儒”,为儒家八派之首。郭沫若根据“子张之儒”具有博爱容众、严己宽人等特点,认为他们和墨家有点相似,并推测“墨翟受了子张的影响”(《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子张死后葬于徐州萧县(今属安徽)。唐开元尊为“陈伯”。宋真宗封“宛丘侯”。宋徽宗改“颍川侯”。宋度宗加封“陈国公”。
颛孙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异域志
中外交通著作。元周致中著。二卷。致中,河南江陵(今属湖北)人。官知院。曾奉使外国六次,熟悉域外风俗人情,故撰此书。约万余字。共记扶桑、长生、朝鲜、日本、僰人、缅人、木兰皮、鞑靼、黑契丹、土麻、波利、七番、婆罗、乌衣、回鹘、东印度、爪哇、占城、勿斯里、三佛齐等二百一十个国家与地区,共一百五十七条。主记各国(或地区)方位、风俗、物产和人文掌故。除某些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外,所记范围东起日本、朝鲜,西抵西亚、非洲,南至东南亚、南亚诸国。地域之广在明代以前域外地理书中是少见的。 内容多采诸史、 《山海经》、《酉阳杂俎》、 《岭外代答》和《事林广记》等。如黑契丹、土麻、灭吉里等均未见前人记述,或为作者亲见耳闻,或采摭已失传之书。叙述虽简略,但所及范围甚广,所记各国各族甚多,与其他舆地之书互为考核、印证,仍有重要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著录为一卷。《千顷堂书目》,倪、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和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均著录为三卷。今传本为明万历二十五年荆山书林刊行《夷门广牍》二卷本。 收入《说库》和《丛书集成初编》。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陆峻岭校点本。
方洲杂言
一卷。明张宁撰。生卒年不详。张宁字静之,号方洲,海盐(今浙江海盐)人。明代宗景泰五年进士,官给事中,出知汀州知府。他工书画,善诗文,著有《方洲集》二十六卷,《读史录》四卷,《奉使录》二卷与本书。此书杂记琐事见闻,其中科举、登第、梦兆等事记载颇详。全书只二十余则,篇幅较小,《四库全书》所收本疑非足本。此外还有《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又《百陵学山》本、《续说郛》本题《方洲杂录》。
范子计然
又称《范子问计然》,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书。《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著录“《范子问计然》15卷”,作者注:“范蠡问,计然答。”《新唐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范子计然》15卷”,作者注:“范蠡问,计然答。”可见这是同一部书。此书到宋代已佚失。《齐民要术》卷三曾引过《范子计然》,但《汉书》、《隋书》均无著录。清代有马国翰辑本《范子计然》三卷,收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清史稿·艺文志》农家类作了著录。另外《清史稿·艺文志》还著录黄奭辑本《范子计然》1卷。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
天尊述凡人36条过失,分由天、地、人36雷公纠察,劝人祷谢36雷公,书符诵号转经,以积功赎罪。经中神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该神名出现于北宋末年。该经当出自南宋或元明时。
普济玉琳国师语录
十二卷。明代释通琇(1614—1675)等人编。通琇,明末清初禅宗僧人。俗姓杨,字玉林。江阴 (今江苏省境内)人。十九岁从馨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后从嗣法,传临济宗学。曾住浙江省的武康报恩寺,顺治十五年(1658)奉诏入京,在万善殿说法,顺治帝亲临听问,倍加恩宠,赐以 “大觉禅师”尊号。第二年回归故寺后,又受封为“大觉普济禅师”,并赐予紫衣。顺治十七年 (1660),帝建坛选僧受菩萨戒时,特请通琇为本师,并加封他为 “大觉普济能仁国师”。1675年卒于江苏淮安的慈云庵。《普济玉林国师语录》即是通琇所作的关于他自己一生弘法学业的言论集,为语录体佛书。书中就出家闻道,奉佛守戒,学法义理,禅门宗义等诸问题,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详载了他个人的见解言论。此语录对了解通琇佛学思想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经纂要义
亦称《十善经》。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内容主要宣说应敬礼佛、法、僧三宝,断除十恶,勤修十善。在斯3966号背面有题记二行,文谓:“壬寅年(822)六月,大蕃国有赞普印信,并此《十善经》本流传诸州,流行读诵。后八月十六日写毕记。”则此文原本或为藏文,由赞普下令,颁发各州,令各诵读。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