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维

张四维
  • 姓名:张四维
  • 别名:字治卿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四维,明戏曲作家。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字治卿,一作冶卿,号午山、五山、五山秀才。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侨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约万历初前后在世。尝与陈所闻以曲相赠答。能曲词。所作传奇今知有《双烈记》、《章台柳》、《璃璋记》3种。《双烈记》今存。写宋名将韩世忠与梁红玉结为夫妇,大战黄天荡。岳飞被害后,韩悲愤辞官,夫妻隐居西湖为结束。另作有散曲集《溪上闲情集》。

张四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栎社沿革志略

栎社沿革志略

近代文学史料。傅锡祺著。1931年秋初版。1963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再次印行。卷首有林资修《序》。栎社系近现代台湾的一个诗社。该书为栎社的大事记。它以时间为经,记述了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1931年的30年间,栎社的成立、人员组成、历次活动、人事变动等。是研究近现代台湾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白香山诗集

白香山诗集

唐诗别集。40卷。白居易撰。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此书是清人汪立名编纂。汪立名号西亭,婺源人,康熙时官工部主事。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前集20卷,分讽谕、闲适、感伤、杂律诗四类;后集17卷,分格、律两类;别集1卷,收其应制及试作诸诗;补遗2卷。前有宋荦序,朱彝尊序,汪立名序,凡例,新著年谱,陈振孙作年谱,元稹序,《旧唐书》本传等。此书参校了明代各本《白氏长庆集》和《唐音丁签》等。经过考证编排,除原注外号增笺释。书中字句,用万间堂校改本,苕溪草堂本、憩间堂所藏泰兴李侍御依宋刻手校本等参校,对错误颇多纠正。《四库全书》据内府藏本收录,其《总目》说:“立名此本,考证编排,特为精密。其所笺释,虽不能篇篇皆备,而引据典核,亦胜于注书诸家漫衍支离。徒溷耳目,盖于诸刻之中,特为善本。”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 (1702),由汪氏 一隅草堂刊刻。《四部备要》据此排印。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纸型校订重印。

濯缨亭笔记

濯缨亭笔记

笔记。明戴冠(号濯缨)著。十卷。《明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题《笔记》。《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存目,云:“是书杂记见闻,终以辨物字义,皆钞撮前人成说。”“旧本以《礼记集说辨疑》一卷附此书之末,殊为不类。今析出别入经部焉。”其稿原名《随笔类记》,都穆为易今名。前有嘉靖二十六年(1547)陆粲序,后有华察跋。据陆序“余为绪正讹阙,除其复重,厘为十卷,华学士子潜取而刻之。”知稿本曾经陆粲整理编订,华察梓刻。又据序云:“是编所存仅什二三,盖非其至者”,则此书所收,仅作者笔记的小部分。刻本今已罕见,据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介绍,为“白棉纸印本,字大悦目,刊刻精工。”此书记有明一代掌故制度,尤以他所居苏州和掌教的绍兴两地事迹尤详,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今人王利器藏有精抄本二册。现存一至五卷,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善本室。

春秋属辞比事记

春秋属辞比事记

四卷。清毛奇龄撰。毛氏认为“属辞”是“史文之散漶者宜合属也”,“比事”是“史官所载之事畔乱参错而当为之比以类也”。既反对汉儒所谓“属合辞令,比次战伐”之说,亦不赞成后儒所谓“辞有褒讥,事有功罪,皆于书法乎例之,书人书爵书名书日并有义例”之说。此书仿宋沈梁《春秋比事》、元赵汸《春秋属辞》之体,分门隶类,条理明晰、考据精核。毛氏长于礼学,认为“鲁史记事全以周礼为表志,而策书则传谓之礼经。凡其事其文一唯乎礼,而从而比之属之”。故其书“以礼为志,而其事其文,以次比属,而其义即行乎礼与事与文之中,谓之四例,亦谓之二十二志,而总名之《春秋属辞比事》”。此书为毛奇龄门人所编,原为十卷,朱彝尊《经义考》载六卷,且云“未见”。原书二十二门,今本只有七门,且侵伐一门尚未及半,盖非完书。现存《西河合集》本、阮刻《经解》本、《龙威秘书》本。

孔子集语

孔子集语

清孙星衍辑。嘉庆二十一年(1816)成 书。全书分类编次,共十四篇,十七卷。篇名为劝学、孝 本、五性、六艺、主德、臣术、交道、论人、论政、博物、事 谱、杂事、遗谶、寓言。均采自百家、传记之书所载孔子 微言大义而成。如两书所载有异,则并录之,另一条则 低一字以为别。宋人薛据曾于《春秋繁露》、《韩诗外传》 及《尚书大传》等书中摘录孔子之言,积成一帙,题曰 《孔子集语》。孙星衍即据薛书而推广之,编成本书,故 仍题《孔子集语》。其自纪云:“尝见宋明人格言,世多辑 录刊刻者,先圣遗训,岂可任其放失。所列篇目,皆儒者 立身行政之要义,不敢杂以墨家释氏之旨也。”又宋人 杨简编有《孔子逸语》,皆不若本书详赅。有平津馆孙氏 自刻本及《二十二子》本。

清凉山志

清凉山志

亦称《五台山志》。佛教史志。印光撰修。八卷。成书于民国22年(1933)。系以明代《清凉山志》为基础,参考群籍重修而成。较明志增补了清乾隆二十年(1755)至嘉庆年间共五十余年的内容。此书共分十部分,记述了五台山的山川地貌、自然景观和佛教史迹等。全书记述有名可考的佛寺一百零四座、名僧六十三人和其他人物百余人。书中还收辑历代帝王、百官等有关五台山佛教的诏令、碑记等,共七十余篇。1937年,本书与《普陀洛迦新志》、《峨眉山志》、《九华山志》汇编,由弘化社出版,后有上海国光印书局铅排本。